出题人是有出题习惯的,不会的题目我们也会做—应试教育最高境界
更新日期:2025-05-19 13:30
![出题人是有出题习惯的,不会的题目我们也会做—应试教育最高境界"/]()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出题人的习惯与应试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文注意事项:
一、审题明确,立意准确
1. 确保对题目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出题人的意图和考查的重点。
2.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确保立意鲜明、准确。
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1. 开头部分: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 主体部分:围绕中心思想,分层次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给人以启示。
三、内容充实,论述有力
1. 结合实际,选取典型事例,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2.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3. 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四、语言规范,表达流畅
1. 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等问题。
2. 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表达流畅、自然。
3. 避免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性。
五、紧扣主题,避免偏题
1. 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2. 避免在文章中插入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确保文章紧扣主题。
六、注意篇幅,合理分配
出题人是有出题习惯的,不会的题目我们也会做—应试教育最高境界
学车的故事:一同学,学车的时候,把师傅讲的,归纳总结成几条,还给配上了示意图。没事就在哪里按图按要点练习。师傅看见了,如获至宝,请求让他复印,给以后的学员用。我们都笑:你这是把学霸习惯,带到了生活中。学霸的习惯,可不止这些。
应试教育的最高境界,你要了解了解我们部门,有一段时间有一北大两清华,当然还有其它名校生。下班之后,大家会聚在一起闲聊、玩杀人游戏、玩益智游戏什么的。那段时间,业余生活还挺丰富的。当然,斗24,依然是我第一,哈哈,虽然我其实在某个群体,挺菜的。后来,大家相约去学车,我知道了,什么叫应试教育。因为之前,我算竞赛生,走的路线不一样。考交规的时候,我看书,结合我坐副驾多年的经验和对交规的理解,自认为融会贯通了,做测试题,90出头吧,细节我忘了,赶紧背诵了一下某几个细节。最后考了99。有两个同事,考试之前,就说,肯定100分啊,这还用问。我好奇就问了一下,为什么啊?他们举例说:比如这个题,为什么罚款50元,道理就在题面上,不用学。比如这类题,为什么罚款200元,是有规律的。比如这类,和三长一短选最长道理一样……细节我也忘了。但两个震撼我没忘:第一就是,出题人,是隐含一些出题习惯的,他们一看就懂了。第二就是,如何在不会某道题的情况下或者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通过题面,搞定一道题。应付学校考试,不能说100%拿分,对付交规考试,那就是肯定100分了。“啊,你们都是这么做题的吗?”当时我还傻乎乎问了一句,结果同事们很奇怪地看着我,好像我是外星人一样:“难道不应该是吗?”其中一个还补了一刀:就算你学得比我们好,压轴题你都会,但是一到考试时候,我们肯定分数会比你高——除非是竞赛类,只有几个大题。
原来考试也是一门学问啊。我一下子知道应试教育的巅峰水平,是什么情况了。所以后来就改为强调:融会贯通+应试训练。
但我当年,一直觉得同事们的智慧,好像被应试教育耗费了,工作上的创新和激情不足。当然,基于我们公司的情况,可能也不能激起的人的创造力。只需要你有点执行力就行了,大家就容易……他们总调侃自己,18岁时候,达到了人生智力巅峰,后来就每况愈下了。但我自己,大学猛学了四年,感觉智慧上了一个台阶,到30岁的时候,又上了一个台阶。40岁以后,体力和大脑运算速度肯定是走下坡路了。但好像看问题,更通透了,也更容易简单快乐……其实也不是哈,我的同事们,还是在处处展现自己的聪明,特别是业余生活中。我记得有次杀人游戏:一个同事突然示意我:杀我,把我杀死。但他也是杀手啊。不过我秒懂:这是破坏规则,没有人规定杀手不可以杀死杀手啊。大家都在怀疑他,结果他也被杀了。一下子把大家的分析,给搞混乱了。我和这位同事联手赢了一把,记忆犹新。
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主义……还是要多读人文社科类书籍和加加聊天,我说:你知道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主义,他们之间区别吗?加加表示你说说看。我说,一个你们小女生最爱讨论的案例,你就清楚了。婚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其次才是感情。理想主义只强调两人之间的感情;功利主义,只强调经济关系。现实主义,认识到,婚姻不只是浪漫生活,是组建家庭,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他们会找旗鼓相当的配偶。在这个基础上,对方是不是有意思,和我是不是合拍,和我是不是能建立深厚的感情……他们也会很认真考虑对待。回到你的学习上。理想主义是围绕你的个人特点来配置你的通才+特长教育之路;功利主义是唯分数论,考一个好大学。你呢,上了中学,受一些功利主义的小环境影响,陷入了纯应试模式中。比如英语写作,我和你的老师,都强调,你要用你强大的英语思维,去阅读,去琢磨,母语英语的人,写的那些好文章,体会人家的表达,和人家共鸣……大量阅读和写作之后,自然写作能力和分数就上去了。但你呢,天天去刷应试写作技巧,只想着怎么上分数。这和我们家一直强调的,能力上来了,分数自然不差,完全是违背的。不是我们想让你走的路。我们又不要求你上北大清华,你去折腾这些干什么。纯功利主义,把自己天天搞得焦虑无比,效果还不好,本该你好好阅读、好好练习写作的日子,用来刷题了,太可惜了。你羡慕你爸一个番茄钟,轻松一篇文章。你要知道,从小你爸看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文章,都不是应试哦都不是作业哦,都是自己有感而发,自己积累,就偶尔有参加作文比赛而揣摩、模仿写作的时候。当然,当年你爸太理想主义了,如果能结合功利主义,上了高中,为高分作文再训练下,就更好了。但你不一样啊,我们给你的条件更好,你不用过早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里。你的结果不会差的,学校排名上升一点点,根本不重要。这一次的交流,加加很受用,觉得很受启发。我就补充:你爸这一代人,多数是理想主义,我们进入职场后,社会教育了我们,很快变成了一个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主义者。你们这带一代人,看起来,太功利主义了。那你们,能快速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也不错。饭后,我想了一下,知识和技能,孩子问什么,我都能教什么,如何深度学习,我能给她启发。这是我的特长。但伴随孩子年龄的增加,面对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就感觉:我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方面,小时候还是读太少了,都是理工科方面的,现在能给孩子启发和帮助上,总觉得差一点意思。怪不得,碰到优秀的文科生,总觉得比我……不过呢,现在开始阅读,和孩子一起阅读,我们一起成长,还是很有意思的。朝闻道,晚上躺在床上回顾,就会觉得很惬意。我会努力的。
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主义,他们有什么区别?一个案例说清楚:你们写文章,就是为了流量罢了。——这是功利主义。如果我们写文章,也能启发到几个人,那就很有功德了。——这是现实主义。我们写好文章,能教育到一大群人,能救下很多孩子。——这是理想主义。哈哈,这本来,是我给提前给加加准备的第二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