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掌握这4个方法,写出好文不用愁

更新日期:2025-05-19 13:59

掌握这4个方法,写出好文不用愁"/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掌握这4个方法,写出好文不用愁——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在语文学习中,作文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要想写出好文,不仅需要扎实的语文功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本文将介绍四个关键方法,帮助大家在作文写作中少走弯路,提高写作水平。
一、积累素材,充实内容
1. 日常积累:关注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人物、事件、景物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写出真情实感。
2. 阅读积累:广泛阅读,积累各类优秀作文、书籍中的精彩语句、段落,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借鉴。
3. 课堂积累:在课堂学习中,注意老师讲解的写作技巧和优秀作文,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构思巧妙,布局合理
1. 确定主题:围绕中心思想,确定作文主题,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丰富。
2. 构思大纲:在动笔前,先构思好文章的大纲,包括开头、正文、结尾等部分,确保文章层次分明。
3. 精心布局: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形成有机整体。
三、锤炼语言,提升文采
1. 丰富词汇:学习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2. 精

掌握这4个方法,写出好文不用愁

很多老师、家长都会经常问我,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文章才叫做好文章?怎么给孩子选书。多年的写作经验我总结出了一套评判好文章的方法,我归纳为一文、二为、三境、五诀法。

“一文”是指文采。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中国古代文、言相分,说话可以随便点,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讲究美。诏书、奏折、书信等文件、应用文字也一样求美。古代是把文件写成美文,而我们现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文件,都一个面孔。

“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我现在把文章的境界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如毕加索。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掌握这几个标准,就能轻松写出一篇好文章。

老师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给孩子讲阅读与写作,家长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给孩子选书。

下面,我就以这个标准来分析一 篇古文《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请看全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做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意境”。连用淫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 、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