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05:28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从鲜活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写作注意事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实践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我们汲取智慧、丰富内涵的源泉。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从鲜活的实践中汲取智慧,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值得我们关注。
一、关注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写作时,要关注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因为这些热点问题往往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实践中汲取到丰富的智慧。以下是一些关注热点问题的方法:
1. 关注新闻媒体、学术期刊等权威渠道,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
2. 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拓宽视野,掌握前沿信息。
3. 与身边的朋友、同事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二、深入挖掘实践案例
实践案例是汲取智慧的重要途径。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实践中挖掘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
以下是一些挖掘实践案例的方法:
1. 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实践案例,如企业案例、社会案例等。
2. 分析案例背景、过程、结果,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
3. 总结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
三、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在汲取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一方面,我们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出理论;另一方面,我们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作者:逄锦聚(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读大学前,我有较长时间的农村实践,从未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理论。
高中毕业后我回农村生活、工作了14年。那些年,我种过地,做过工,接触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和工人。14年的实践,不仅使我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有所了解,而且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考入大学,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全国工作重心向经济转移,我意识到全社会对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学人才将有强烈的需求。我最先读的是英语专业,后又转入政治学专业,但接触到经济学后,我十分着迷,并下大力气自学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等课程。1981年,我考取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经济学家谷书堂教授。导师组还有蔡孝箴教授、朱光华教授、贾秀岩教授等,为我们讲课的有经济学家腾维藻、钱荣堃等一批知名教授。他们认为,做学问要借鉴国内外前人一切有益的成果,但根本的是要立足中国实际,要真正把经济学做成经世济民的学问。
南开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知中国,服务中国”、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教授们的严谨学风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导师谷书堂经常带领我们去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对我的教学、科研素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我的学位论文就是通过参与当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的对改革开放初期试点城市重庆、武汉、常州等地的调查研究,总结这些城市的经验而写成的。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调查研究对于克服自身理论认识的局限性,从鲜活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对于促进经济学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毕业后,我留校任教,至今整整40年。这40年,我最初研究的方向是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等。进入21世纪后,在继续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主攻方向集中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创新和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是在充分实践后做出的调整。
1994年,我参加中国青年经济学家代表团赴美国考察,对美国经济学的发展状况和美国经济学的教育进行调研。这次考察和形成的调研报告,对我借鉴国外经济学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发挥了作用。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主的根本经济理论为指导,很难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下功夫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结合中国实践学习研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在学习研究和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我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西方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只能借鉴不可照搬,因为国情不同,基本经济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也有差异。
在坚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和学习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我和学术团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力图建构反映中国实践经验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我们意识到,这是时代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要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中国,透彻把握国情,向实践学习,把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上升为理论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亲身实践,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升为理论;一种是借鉴他人实践,并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升为理论,这就是通常说的调查研究。
实践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不竭源泉,调查研究是一种有益途径。实践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真正动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坐在屋子里、从书本到书本的创新是有局限性的。调查研究可以使自己感触到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脉搏,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真问题,可以学习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从而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丰富的新材料和不竭源泉。
1995年,我参与天津市的代表团对日本现代物流业进行考察调研。通过考察调研、学习借鉴国外现代物流经验并结合天津实际,我与老师们一起编制了天津物流业发展纲要(建议),这是我国较早的地方性物流发展纲要,被列入天津市“十五”规划付诸实施后,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为天津市支柱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我和同事们在对北京和天津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京津经济一体化”研究报告,提出的京津两地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协同规划、加快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交通设施等建议大都被采纳,为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了前期探索。
2015年,我参与天津、黑龙江、广东、广西四省区市参事室组织的调研活动,主持了“四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的撰写、研讨,报告完成定稿后,报国务院参事室并报中央领导参阅。
近年来,我在浙江、四川等省对乡镇、农业大户、民营企业、社区进行有关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地考察,撰写了一批研究性的文章,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些调研活动使我感受到,从理论、政策建议变为现实,是向实践学习,同时服务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于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学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在长期调查研究和致力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我和我的学术团队撰写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专著,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和人才培养的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国家教材委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编写,作为经管类本科专业核心课教材使用。
“知中国,服务中国”,在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每每涉及“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问题时,我总感到有一种特殊感情和责任感。它时刻鞭策我,不仅要把经济学文章、专著、教材写在中国的大地上,还要尽可能写到时代、学术发展的前沿和人民群众的心里。向实践学习,实现经济学的创新,并在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合乎中国实际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这是一个需要共同努力、持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我愿继续为之而努力。
(光明日报记者王艺钊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6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