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民族团结 作文》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0 17:27

推荐《民族团结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民族团结。确保全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避免偏题。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一篇作文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正文部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
3. 举例说明:为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证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些例子可以是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者来自书籍、电影等。
4.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内涵、民族团结的实现途径等。
5.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同时,注意文章的节奏,使读者易于阅读。
6.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观点可以支持民族团结,也可以从反面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7. 避免偏激:在论述民族团结时,要避免过于偏激的观点。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强调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8. 适当引用: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以增强文章的

抗战精神:万众一心,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上)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四史知识问答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 )分别为新四军代军长和政治委员。


A.张云逸、罗炳辉

B.叶挺、刘少奇

C.陈毅、刘少奇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正确答案明日揭晓!)


(供题:航天工程大学 刘若璇)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二百六十六


万众一心,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上)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特约通讯员 龚伟 孙天依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宽阔的河道在面前铺展开来,浩荡波涛横贯眼底。从尽头向着另一端的尽头驶去,黄河之水奔腾不息。

西岸陕西,东岸山西。记者在陕西韩城的芝川古渡旧址,凝望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内心不禁随着河水而澎湃。84年前,那些身穿布衣、肩扛钢枪的数万名战士,心情肯定更加豪迈。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斗志,他们准备在此东渡黄河、开赴前线。

那天,行军的队伍经韩城渡河时,受到城里百姓的热烈欢迎。一路上,戏楼、碑碣和墙壁上都贴满了标语:“欢迎救国救民的红军”“欢迎抗日红军”“红军是抗日的先锋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们似乎还不知道,这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改名为八路军。

时间前推两个月,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尽管中国守军抵命相抗,仍难以抵挡日军全面侵华的铁蹄。

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诗人光未然也随抗日宣传队伍东渡黄河,在战士们高涨的爱国热情中,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这首诗被改写为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唱出了全民族为抗战发出的怒吼,一时间风行全国!

今天,我们走近那段苦难而光辉的历史。从滔滔黄河到巍巍太行,表里山河间,各地都扛起抗战的旗帜,燃起抗战的烽火。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进入山西一个月不到,即取得“七七事变”以来对日作战的首个大捷。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经一场恶战歼敌1000余人。正是这次用八路军亦伤亡数百人代价拼杀来的首胜,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此后8年间,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而那些大大小小英勇战斗的指挥所,大多坐落在太行山区的一个个平静乡村里。

山西省武乡县,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踏入王家峪村的一座农家小院,黄土砌成的窑洞见证着岁月沧桑。抗战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长期驻扎在这里。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将领在此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树影斑驳,投射到木制的窗棂上,随微风轻轻摆动。眼前的光影变换,引领着我们从旁边黑黢黢的窑洞口穿越时空。

一进入屋子,土墙上那幅发黄的地图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我们仿佛看到,八路军将领们正在举着微亮的油灯,深情而坚定地注视着上面的一个个地名。从乡县到省市,从华北到中国,这个简朴的指挥室里,蕴含着为了民族解放战斗到底的巨大决心和磅礴力量。

另一面墙上,一张合照打动了在场所有人。那是左权将军与夫人、女儿的唯一一张“全家福”。发黄的老照片,无法黯淡左权将军年轻的笑容——这是在他夫人和女儿即将返回延安前拍摄的。这个画面,也是他与家人的最后一面……

1942年,左权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等机关转移时,不幸被日军炮弹的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总司令痛惋左权将军的悼词,而今读来仍令人为之动容。在共产党的感召带领下,当地老百姓纷纷响应、报名参军。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是抗日模范县武乡的真实写照。直到解放后很长时间,武乡县的人口增长都十分缓慢。

巍峨太行山,挺起民族脊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永远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基因。

在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队伍和各界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专版,略有删减;该专版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地标等方式,回溯这些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播音:刘敬一

整理:王一迪

编辑:马艺轩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才能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反对外来侵略战争中,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我们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依靠团结奋斗,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十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团结奋斗需要不断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