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20:27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撰写管理学习计划时应注意的事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职场人士的共同追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管理学习计划至关重要。以下是在撰写管理学习计划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明确学习目标
1. 确定学习方向: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需要提升的管理能力领域,如领导力、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
2. 设定学习目标:将学习方向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掌握某项管理技能、通过某个管理认证等。
二、分析自身现状
1. 评估自身能力:了解自己在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制定学习计划提供依据。
2. 分析学习资源:梳理现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课程、导师等,为学习计划提供支持。
三、制定学习计划
1. 确定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习计划的可执行性。
2. 选择学习方式: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线上课程、线下培训、实践操作等。
3. 制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目标,梳理学习内容,确保学习计划的全面性。
四、执行学习计划
1. 严格执行:按照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执行学习任务。
2. 调整学习进度:根据学习效果,适时调整学习进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五、评估学习成果
1. 定
凌晨三点,朋友圈又看到妈妈们的“陪读崩溃实录”:
“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20分钟只写了5道题”
“计划表贴在墙上像摆设,喊破喉咙才肯动”
“周末不是躺平刷手机,就是赶场子上补习班”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自觉规划时间,自己家的却把计划表当“废纸”?其实,不是孩子天生拖延,而是家长用错了方法。真正有效的时间管理,不是用计划表“捆绑”孩子,而是帮他们找到与时间对话的密码。
一、传统计划表的三大“坑”,你家踩中了吗?
❶ 成人思维主导的“军事化时间表”
见过最夸张的计划表:6:30起床、7:00-7:20背单词、7:20-7:35吃早餐……精确到每分钟。结果孩子执行三天就罢工:“我不是机器人!”
真相: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6岁约15分钟,10岁约25分钟),强行拆分时间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
❷ 只列任务不标“优先级”的“流水账”
一位妈妈的“完美计划表”:语文练习+数学卷子+英语听写+书法打卡+跳绳打卡。孩子看着满页任务直皱眉:“反正都做不完,不如先玩。”
真相:没有重点的任务清单,只会让孩子陷入“反正做不完”的破罐子破摔心理。
❸ 单向输出的“家长专制表”
“妈妈说这个时间必须练琴,可我刚看了一半的故事书……”孩子偷偷在计划表背面画哭脸。
真相:缺乏参与感的计划表,本质是家长的控制欲,只会激发孩子的对抗情绪。
二、科学计划表的黄金公式:兴趣锚点×可视化×弹性空间
❶ 用“兴趣锚点”激活内驱力:把任务变成“游戏关卡”
案例:8岁的小林不爱练钢琴,妈妈把练琴时间拆解成“闯关模式”:
✅ 第一关:攻克《拜厄》第10条(5分钟)→ 获得“音符星星”
✅ 第二关:完整弹奏《小步舞曲》(8分钟)→ 解锁“节奏勋章”
✅ 隐藏关卡:自由创作一段旋律(3分钟)→ 兑换“音乐家盲盒”
原理:用孩子熟悉的游戏思维重构任务,把“要我做”变成“我想通关”。
❷ 可视化管理:让时间“看得见摸得着”
工具推荐:
✓ 彩虹时间饼图(适合5-8岁):用不同颜色代表任务类型——红色学习、蓝色兴趣、黄色运动、绿色休息,让孩子一眼看清时间分布。
✓ 任务磁力贴套装(适合9-12岁):准备“作业”“阅读”“玩耍”等磁力贴,每天早晨和孩子一起在磁性日历上“拼贴”当日计划,完成后翻转成“笑脸面”。
关键动作:每晚和孩子一起用彩笔圈出“高效时段”(如发现孩子19:00-19:30做题又快又准),强化积极反馈。
❸ 留白哲学:给时间留条“呼吸缝”
聪明做法:在计划表中设置“弹性20分钟”——
▪ 固定时段:如18:30-19:00数学作业(刚性任务)
▪ 弹性时段:19:00-19:30 ?
→ 孩子可选择:① 提前完成作业→ 兑换自由时间 ② 感觉累→ 先吃水果休息10分钟再学
心理学依据: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拥有15%-20%自主支配时间的孩子,执行计划的意愿提升47%。
三、计划表执行三原则:少说教、多示范、巧反馈
❶ 亲子共练:家长先做“时间示范者”
场景对比:
❌ 妈妈一边刷手机一边喊:“快写作业,别磨蹭!”
✅ 妈妈坐在旁边看书,书桌摆着自己的“时间管理本”:“妈妈今天要读完30页书,你猜我们谁先完成目标?”
数据:父母有规律作息的家庭,孩子时间管理能力高出平均值62%(《儿童发展心理学》2024年研究)。
❷ 用“成就可视化”替代“催促攻击”
淘汰话术:“你怎么还没写完?”“说了多少遍别玩橡皮!”
升级话术:“你已经专注写了12分钟,比昨天多了3分钟,要不要给自己画颗星星?”
工具:制作“时间管理成长树”,每完成10次有效计划,就给树上贴一片“绿叶”,集满10片换“自由日”(全天自主安排)。
❸ 每周“计划复盘会”:让孩子做“决策者”
固定流程:
① 回顾:用彩色笔标注“成功时刻”(如按时完成作业)和“卡顿点”(如被玩具分心)
② 改进:“下次遇到XX情况,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
③ 奖励:尊重孩子的“胜利品”——可能是多10分钟看漫画,或是周末去公园捞鱼
关键:让孩子感受到“计划表是我的工具,不是妈妈的紧箍咒”。
四、避开这三个误区,让计划表真正落地
❶ 拒绝“完美主义陷阱”
别逼孩子做到“100%完成率”,允许偶尔偷懒。就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强行催熟只会伤了根系。
❷ 不做“横向比较机”
“你看隔壁明明,人家每天还能练琴一小时!”——这种话只会让孩子抵触。每个孩子的“时间节奏”不同,有的像向日葵快速生长,有的像竹子积蓄能量。
❸ 警惕“学习绑架”
计划表里必须有“无用时间”:发呆、玩泥巴、看云……这些看似“浪费”的时光,恰恰是孩子想象力生长的土壤。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每天拥有30分钟“无目的时间”的孩子,创造力评分高出41%。
写在最后:比计划表更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时间的意义”
当我们不再把时间管理等同于“多刷题、少玩耍”,而是让孩子在自主规划中感受到:
▪ 按时完成作业,能让晚上的绘本时间更从容
▪ 合理安排周末,能留出完整的时间拼乐高
▪ 珍惜课堂时间,放学后就能和小伙伴多玩会儿
他们才会真正与时间成为朋友。
就像一位10岁孩子在计划表扉页写的:“时间不是钟表的滴答声,是我做喜欢的事时,阳光慢慢爬过桌面的痕迹。”
这,才是时间管理的终极答案。
互动话题:你家孩子的计划表遇到过哪些难题?
今日学习《快速制订与管理时间》第三章。
本章主要脉络为:
一、理想的学习环境。(第一要务:找到合适的地点,比如图书馆或者家里、工作单位有一个能摆放书桌的安静房间,帮助你专注自己的事情)
二、学习地点。(1、光源较好。
2、所有学习资料整齐有序的摆放在触手可及的固定位置。
3、座椅满足基本的舒适度。
4、笔记、课本和作业本的排列方式要符合自己大脑的思维习惯)
三、学习时间。(规划一个理想的学习时间,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对应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大化;1、找出个人精力和专注力最旺盛的时候,结合学习黄金时间段,合理安排学习时长,同时计划还应有灵活性,符合个人认知能力,不要总是考验自己的自律性和意志力)
四、学习不只是一件事情,更是一种习惯。(1、第一个好习惯是制订合理计划,定时学习。确立目标,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告诉自己:“我要做到。”纸面上的东西更能给予你坚定性和真实性。
2、第二个好习惯是列清单,明确每个时间段具体做什么。
3、第三个好习惯是控制你的担忧,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考试失败会让你分心。新的研究表明,将恐惧和忧虑写成文字有助于缓解压力,可以通过“烦恼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让自己暂时逃离忧虑,专心学习。
4、最后一个重要习惯就是规划你的学习。开始学习之前写下:今天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没有学会?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处?今天的计划如何融入周总计划?今天的学习对整体学习目标有什么影响?)
五、制订学习计划。(1、时刻做好准备;
2、复习所有内容;
3、融会贯通;
4、提前着手)
六、有利于学习的生活方式。(1、重视休息;
2、健康饮食;
3、调解压力)
七、几个科学的学习方法。(1、整理书桌;
2、深呼吸;
3、离开你的床;
4、保持适宜的室温)
这一章节,个人觉得实操性很强。
目前,我陪伴孩子做作业前,跟他商量把作业罗列出来,并在每项作业旁标上预计完成时间。待作业完成后,再把具体时间和预计时间对比,分析不足的地方。其次,对于小孩来说,整洁的桌面,安静的环境很有利于他的专注力提升,不会一会儿左顾右盼,一会儿手里拿着这,一会儿拿着那转来转去。
后续,争取把更多学到的技巧实践起来!
第一个好习惯
第二个好习惯
第三、四个好习惯
制订学习计划的黄金法则
本章要点一
本章要点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