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16:0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武松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描述武松的英雄事迹,还是分析其性格特点,或者是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主题明确有助于后续写作。
2. 突出人物特点:武松是《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作文中,要突出其勇猛、豪放、忠诚、正直等品质,使人物形象鲜明。
3. 选择素材: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如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故事情节。素材要典型,能够体现武松的性格特点。
4. 结构安排: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武松,正文部分详细描述故事情节,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抒发自己的观点。
5.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学色彩。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6. 文化内涵:在作文中,可以适当探讨武松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儒家思想、武侠文化等。这有助于提升作文的深度和广度。
7.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如对武松的评价、对《水浒传》的看法等。观点要具有说服力,有
编者按: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
这攸关国运、定义历史的北方村落,就是西柏坡。
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十月鏖战,扭转乾坤,中国革命即将迎来全国性胜利,党即将带领人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这是影响20世纪中国乃至20世纪世界的重大事件。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破坏、善于建设”的西柏坡精神,是党夺取最后胜利的不二法门。它与前路精神一脉相承,却又升华至伟。我们试以“哲学三篇”为引子,洞穿历史烟云,寻找其蕴涵的哲学价值、理论光辉。
今日第二篇。
武松打虎。视觉中国供图
“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12月,辽沈战役已大获全胜,一举扭转敌我双方力量对比。
此时的国民党反动派,被打得四分五裂,却面目一改,开始空喊“全面和平”。1949年元旦前夕,蒋介石发动“和平”攻势,国际势力提出“划江而治”。
一面是腐朽没落的旧世界,一面是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历史在破与立之间,总会伴随芜杂万端的社会矛盾。革命往何处去?毛泽东廓清迷雾,看穿真相,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檄文。
“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彻底发展革命势力”“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才能赢得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将革命进行到底”,就像一支清醒剂,亮出时代大旗,让人们丢掉幻想,迅速团结,投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全国性斗争。
这一彻底的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是党中央在重大历史关头的警世钟,是中国共产党“敢”字当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抓住机遇争取最大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要学景阳冈的武松”
至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摧枯拉朽,锁定胜局。
国民党政府从一开始的“和平攻势”,到后来拒绝和谈协定,试图阻挠革命进程。但历史的大势和人心的向背,已将他们彻底推向历史垃圾堆。
1949年4月,党中央向全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毛泽东随后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著名的“打虎论”。“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打虎论”为夺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指引了唯一光明正确的方向。
干革命犹如“打老虎”。只有看清老虎吃人的本质,不管它凶恶也好,蛰伏也罢,甚至是苟延残喘,都要坚决迎头痛击,才能彻底赢得和平。
“打虎论”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理论化成果,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西柏坡精神的体现。它是党长期斗争经验的积累,升华于西柏坡战略关头。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村召开。视觉中国供图
“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铿锵有力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不破不立,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更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成果。事实上,中国革命深谙破与立对立统一,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是为了立。
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战争移向和平建设新中国,既要坚持“破坏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斗争决心,又要拿出“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建设本领。
“破”就彻底“打破”。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打破封建专制、消灭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立”就全面“建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制定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针政策,迎接新中国。
党将“不破不立”的哲学思想运用得炉火纯青,不但成功指挥战略总决战,也为日后建设新生国家,做足了战略准备。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1948年,毛泽东曾有一个重要论断,“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纵观党史百年,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大革命时期,还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图谋发展的延安时期、战略决胜的西柏坡时期,党都牢牢把握“政策和策略的生命线”。
而线头,就是折射于西柏坡精神中“不破不立”的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
今天,这一精神依然深刻地指导着党的各项工作。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不破不立”的成功典型。40多年来,中国乘着“改革”大船扬帆远航,改天换地。而今改革进入深水区,“十四五”的宏观布局,已经将中国推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速跑道。此狂飙发展,唯“破”可立,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方可达成。而在方兴未艾的新发展中,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根魂。忆往昔,看今朝,它们其实从未远去,它们其实就植根在我们奋斗的每一滴汗水中。
《水浒传》里人物多,好人却是没几个;《水浒传》里每个人都有故事,精彩的也就那么几个。最为人耳熟能详的,武松算一个,林冲算一个。
我喜欢把武松和林冲放在一起对比,完成是出于莫名的趣味,似是在看一部武侠小说,一个快意恩仇的大侠和一个畏畏缩缩的怂货,都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水浒传》里,林冲有着偌大的名头,八十万禁军教头,虽是没有品级或者品级低微的武者,也可从侧面反应出林冲是个有真本事的人。书中,无论是林冲和鲁智深的相识,还是风雪山神庙“怒放的生命”,亦或是他上梁山后南征北战的战绩,无非是在用一个又一个事实来佐证林冲的“本事”。
可惜,不管林冲有着怎样彪悍的战斗力,都不能掩饰他骨子里的懦弱。许是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带坏了林冲,让这个本可以靠着强大武力傲视群雄的好汉,在言行中却如腐儒一般唯唯诺诺,想事情做事情总喜欢转八百个弯,或者摆出一副智者深思的面孔,让人着实喜爱他不得。
林冲的唯诺,在其出场时便表现了出来。初亮相时,吾等读者以为林冲是个豪爽青年,可没读几句,他媳妇就被高衙内调戏了一番。此等仇恨,是个男人都不能忍,何况是在小说里乎?林冲大哥冲冠一怒,忽地忍住,直把等着看他痛打高衙内的读者闪了个趔趄,what?这不符合“好汉”的逻辑啊?
林冲忍了,自己也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把怒气发泄到了同阶层的陆谦、虞侯身上,又是断交又是绝交的,端得是义正辞严。直到他被充军发配,一路上也是不爽利。
野猪林受了大苦遭了大罪,被好兄弟鲁智深搭救后依然前往发配之地,没想着就此开溜。路过柴进庄子,和洪教头比个武也是磨磨唧唧,话说你一个罪犯,哪怕是为了柴大官人图个乐,打也就打了,还顾虑什么面子武德。直到沧州草料场,被陆谦小弟一通大火把林冲所有的念想烧了个干净,他才上了梁山。
林冲上梁山也是个受气包,那么好的本领给王伦当小弟,要不是晁盖等人来到,怕是他这个小弟早晚会被王伦阴死。其后林冲随着梁山征战的事迹,偶有亮点,却不再出众了,他心甘情愿当了梁山门下走狗,即便是有自己的想法也从不表露出来。要不说人不能总憋着气,林冲大哥最后得了风瘫,由残废的武松照料,悄无声息地离世。
林冲人生的最后半年是由武松照顾的,也是作者刻意的安排。武松是什么人?是一个和林冲恰恰相反的人。这哥们,有仇必报,有怨必出。
武松先前酒后失手将人打死,直接一跑了之。柴进庄子上待了不如意的一年,归家时打了个老虎当上了都头。武松打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可窥视武松的一二性格:松哥心肠狠,狠到喝几碗酒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松哥出手辣,辣到连老虎这种大牲口都要斗一斗;松哥粗中有细,小小运作便当了个都头,可见不是无脑的莽汉。
随后武松一路打杀,干掉了潘金莲西门庆,再血溅鸳鸯楼,把相干的不相干的人打杀了个干干净净,要说西门庆蒋门神张团练等人也是死得不冤,一个连牲口都不放过的人,你们招惹他干嘛?不是急着投胎吗?
我认为《水浒传》中最好看的便是武松的故事,他深切地体现着梁山“好汉”的本质:好人算不上,坏人算不得,只是人性善恶转换的结果。武松的故事读来痛快,尤其是有着先行出场的林冲的对比,更让人的憋屈郁闷之气一扫而光。
回到生活中来,我们每个人都想像武松那般,活得别那么憋屈,低谷时候来个高光时刻,翻身把歌唱,遇到欺负自己、羞辱自己、小看自己的人时,再来个雷霆手段,让他们跪在地上唱征服。
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总逃不过岁月的磨砺摧残。忽悠一天,我们发现:自己既没有武松那样的本事,也没有武松那般的洒脱,想学一学武松的小机灵劲,一不小心学成了林冲。于是乎,我们渐渐地消磨了脾气,对很多事情患得患失,前顾后虑,今天怕得罪了这个,明天怕惹恼了那个,没时间增长本领,花时间考虑人情世故。又到了一定阶段,忽然间看开了所有,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活在了自己的世界,然后为了钱财南征北战,从不想初心,也不想未来,看上去似是林冲一样提枪跃马潇潇洒洒,终也逃脱不了落寂。
其实,武松和林冲是同样的人生模式,古往今来所有人皆如此,闪耀、黯淡、平淡、消亡。不同的是,武松喜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林冲总是被逼无奈才会走出前进的一步。孰优孰劣无法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
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们捧起《水浒传》,再读到武松和林冲的故事的时候,不禁产生了虚幻感。武松的快意恩仇和林冲的忍辱负重,不就是一个人内心中的两个自我吗?或许,《水浒传》梁山好汉的叛逆和被招安,正是我们向生活妥协、又不屈服于生活压力的过程。
原来,武松和林冲实则是一个人,他们之所以让我们难以忘却,不正是因为我们都经历过武松的快意和林冲的隐忍,在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安慰、自我拯救吗?武松也好,林冲也罢,好也好,坏也罢,先做个人吧。
作品均为原创
请关注风舞鹰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