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20: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等待戈多》主题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剧本背景和人物设定: - 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萨缪尔·贝克特及其创作背景。 - 理解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 分析剧本中的其他角色,如波卓、波卓的妻子、男孩、女孩等,以及他们在剧情中的作用。
2. 分析主题思想: - 确定剧本中的主要主题,如人类存在的荒诞、无意义、孤独、绝望等。 - 探讨主题思想在剧本中的体现,如人物的行为、对话、场景设置等。 - 分析主题思想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关系。
3. 深入挖掘人物心理: - 分析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的心理状态,如焦虑、绝望、无奈等。 - 探讨人物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 分析其他角色对主题思想的贡献,如波卓的威严、男孩和女孩的纯真等。
4. 注意剧本结构与象征意义: - 分析剧本的结构,如开场、发展、高潮、结局等,以及它们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 探讨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如戈多、树、灯等,以及它们对主题思想的表达。
5. 举例
相较于“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尤涅斯库首演便遭遇冷落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谓幸运得多,1953年1月首演后,仅巴黎一地便连演300多场,之后又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上演,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自波德莱尔提出“应和论”,发表《恶之花》以后,象征主义手法的出色运用,让文学产生了极强的“现代性”。从感性的象征到理性的象征,从前期象征主义到后期象征主义,再到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现代派文学令人耳目一新。
至此,所有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都被打破了,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而到了包括“荒诞派戏剧”在内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完全摒弃现实主义,同时也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解构,从而将反传统推向极致。
在我们的想象中,没人会愿意花钱去看一场没头没尾,甚至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全程不知道说些什么的戏剧。
而《等待戈多》就是这样一出戏,全剧以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为线索,但是前后两幕,戈多自始至终也未出现,甚至戈多到底是谁,连塞缪尔·贝克特本人都不知道。
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再以内容,而是以形式传达主题和内涵。当然,《等待戈多》到底想传达什么,是要留给观者自行解读的。
在我看来,贝克特其实在剧中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存在与虚无”的故事。乡间路上,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整日呆在树下等一个叫戈多的人到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只能没事找事,剧中表现为无聊地对话、吵架、和好、上吊等一系列荒诞行为。
而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戈多,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但等待戈多,似乎又是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和全部希望。
最终当然什么都没有发生,既没人来也没人去,除了等待这件事本身。或者说他们只能以等待的方式存在着,也将继续存在下去,但存在的目的却毫无意义,是虚无的。
20世纪上半叶,两次大战带来的历史创痛,令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贝克特以荒诞的戏剧形式,在《等待戈多》中展现的,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焦虑和不安。
塞缪尔·贝克特
一条小路,一个土墩,一颗不长叶子的树,这种荒凉的场景设计,象征着人的生存环境及内心的荒芜。而剧中人物无聊的对话和荒谬的行为,同样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缩影。
文学或艺术的价值,或者说核心精神与可贵之处,就在于它除了反映时代,更能超越时代!穿透历史,跨过时空长河,它依然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贝克特全集 16:等待戈多 ¥27 购买《等待戈多》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人类从未、也永远无法逃脱其所昭示的生存困境。除去艺术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荒诞派戏剧”的贡献之外,贝克特的作品中,更体现出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内涵。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不无悲观地指出: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亚瑟·叔本华
尼采提出“上帝已死”,也认为生活是一种虚无,人类存在没有意义。这种虚无主义的观点,反而奠定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生命的价值,或者说人生存在的意义被指向虚无。所以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存在主义是一种悲观的哲学思想。就连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萨特,也在他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中说: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可萨特同时又在其论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批判了这种误读。他特别强调存在主义不是悲观的哲学,而且主张在承认虚无的同时,面对虚无并积极寻找出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由的人生价值。因此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我想,《等待戈多》也未尝不可以这样解读,即两人看似无聊、无奈,且充满焦灼与痛苦的等待行为,表面上昭示的是一种生存困境的悲剧,预示着人生在盲目中走向终点;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需要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出路的乐观精神。
两人不确定,也或许明知戈多不会来,却依然在争执过后继续等待。甚至第二幕尾声,他们在口头上一致同意离开时,身体却仍旧站着不动,直到全剧落幕。
让-保罗·萨特
既然世界是荒诞的,生命的意义也是人类自己的虚设,那么存在本身就代表虚无本身。而等待的荒诞性,是否也代表了人类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呢?萨特说过:
希望是人性的一部分。
所以,人只要活着,一定在精神上抱有希望,无论存在的本质是否荒诞或虚无。这种希望未尝不可以等价于叔本华哲学中的生存意志。
既有乐观精神,又有悲剧精神;戈多或许会来,也可能永远不来。贝克特笔下的荒诞,是希望与失望并存的人生处境。
【当当】西西弗神话(加缪作品) ¥25.41 购买我想起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他说人类的处境就好比被神惩罚的西西弗一般,在希望的一次次破灭中徒劳往返。而面对人生的荒诞,西西弗没有屈从于悲观的虚无主义,而是直面荒诞,与之抗争,他成功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成为荒诞中的英雄。所以加缪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如果人类也能在荒诞中实现自由的价值,那么人类也是幸福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未必不是尼采、萨特、加缪等先驱思想的进一步延伸。
既然戈多最终也没能出现,那么全剧唯一突出的主题,其实就只有“等待”二字。无结果的等待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又是一种无奈。
《等待戈多》昭示的是全人类的集体命运。人生可能就是一场子虚乌有的旅程,但又必须相信,希望与救赎都在等待之中。
等待,是人生的永恒主题;等待,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就算我们知道,那后面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却别无选择!
因而面对等待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态度,有消极、迷茫、无所适从的;也有积极、乐观、超然豁达的。
等待往往伴随着焦虑、惶惑、烦躁与不安,甚至抓狂等行为和心理状态。剧中两人的荒诞表演,正是人类这种无奈处境的象征。
在西方,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全世界最糟糕的日子。然而,三天之后就是复活节,人们重又欢欣鼓舞。
苦难的时代,人们在焦灼中等待,盼望救世主的到来。从全人类,到每个个体,人的一生就在等待中消耗,在等待中消逝。
等天气转好,等悲伤过去,等爱人回家……
等待的意义在于,一切都是未知,而未知蕴含着一切可能!
无论你是唯意志论者、存在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只要不是宿命论者,那么对你来说,生命的奇妙之处,就蕴藏在这种未知当中。并且未知,将成为支撑你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唯一能消解未知的力量是时间,是等待。在这一过程中,人一方面成为时间的奴隶,一方面又不得不为虚无的存在本身赋予某种意义和价值。
悲观地看,对于未知的等待,就好像挂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也是一种荒诞。但如萨特、加缪,或贝克特作品中透露出的存在主义思想昭示的那样,人类需要有如西西弗般直面荒诞的勇气,需要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甚至阿Q精神,在荒诞面前,也并非一无是处。
不论未知的尽头是失望,还是希望,很多时候除了等待,你别无选择。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全书尾声,斯嘉丽面对人生囧境时的自言自语,英文原文是: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
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而这种译法实际上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积极的,意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昭示着希望;另一种则是消极的,意即“明天的事儿明天再说吧”,一种得过且过。
《等待戈多》曾在美国一所监狱中上演,出乎意料地得到囚犯们的共鸣。监狱里充斥着黑暗、无望和令人窒息的空气。两个流浪汉于等待过程中挖空心思消磨时间的荒诞行为,像极了他们的生活。
等待戈多,对囚犯们来说就是等待希望,戈多意味着更多积极因素。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戈多是谁?却是很难明确给定的。所以,当演出结束后有人问及“戈多是谁”或“戈多代表什么”的问题时,贝克特始终拒绝落实戈多的身份或暗指对象,他说:“我要是知道,早就在剧中说出来了。”
有人猜测戈多是从英语“God”演变而来。代表着神、上帝或救世主。从这个角度解读,戈多暗指的当然就是希望,是积极因素,是比今天更美好的未来。
但是,所谓的戈多也可能并不存在,他根本不会来!并且剧中的戈多的确直到落幕都没能出现,暗示着它只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幻想而已。如尼采高呼 “上帝死了”、“要重新评估一切”,且满怀激情地呼唤“超人”到来。
也有人认为,戈多其实象征着死亡。上帝、救世主,亦或“超人”,他们都可能不来;唯独死亡,迟早会来。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本身就是死亡的过程。因为死亡是一种持续状态,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所以,我并不认为死亡完全代表着消极。卡夫卡曾说: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真正能够救赎人类的,除上帝外,就只有死亡。虽然这很残酷,但却是真相。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想到死亡,都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如果没有死亡,也就没有存在!死亡是唯一可以让人类意识到存在的东西。而生命的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死亡随时可能会来,但我们永远不知道它何时来。
弗拉季米尔和埃斯特拉冈,也在无望的等待中想到死亡,并且还付诸行动:
埃斯特拉冈: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弗拉季米尔:在树枝上?(他们向那棵树走去)我信不过它。
埃斯特拉冈:咱们试试总是可以的。
但死亡却是违背生存意志的艰难选择。按照叔本华的哲学,人活着是由生存意志决定的,否定生存意志的途径之一便是死亡,而否定本身却是十分艰难的。
威廉·莎士比亚
所以早在叔本华以前,莎士比亚便借《哈姆雷特》发出诘问,来揭示人类面临的这种矛盾和困惑: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 ¥228 购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如果戈多真的代表死亡,那么他就是一个等待者既想见又不想见的人。也除非死亡,否则戈多永远都不会来,人生只有漫长的等待。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他来了,慢慢又会发现,来的都不是等待中期望的“戈多”。就好像剧中戈多的使者,一次次地通知:“戈多今晚不来,明天准来。”
此时戈多的象征意义,不过是人生无数个短期目标中的一个。说白了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欲求,是叔本华哲学中痛苦的根源。即欲求得不到满足便痛苦(戈多不来),满足便无聊(戈多来了)。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真正的“戈多”永远在最后,人性不满足,他就永远不会来!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803694565896225288"></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803694565896225288"></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803694565896225288"></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803694565896225288"></script>提到荒诞这个词,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荒诞派,是一种戏剧形式一种文学形式,是教科书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然后就仅此而已了。大多数人对荒诞与荒诞派都不甚了解,而且对它的印象也不是很好,荒谬复杂枯燥无意义,人们总是很难将它归到一种正常的文学范畴当中,但即便如此,人们却很难否认它的高级。
贝克特
对,就是高级,作为一种文学一种戏剧一种艺术,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它必然是枯燥无味甚至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它甚至丢失了正常艺术的娱乐属性,人们很难从中“审美”,但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却是十足十的高级货,对整个戏剧乃至文学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1969年的贝克特正是凭借《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戏剧摘走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接下来,我们就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例,分析“无意义”的荒诞背后的意义跟价值。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荒诞。
荒诞派兴起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由于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艾思林的《荒诞派戏》而得名,一般认为它在哲学上的基础是存在主义和加缪的“荒诞哲学”,但我认为它的某些理论与观点同样是在“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形式上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戏剧流派,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荒诞主义的绘画作品
而在主旨思想上,它主张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拒绝用传统理智的手法去表现生活,主张“生活本身是荒诞而无意义的”。
那么,这种表现“无意义”的生活的文学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呢?
文学本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与修饰的艺术,大多数人觉得荒诞派文学,荒谬复杂,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表达不清楚,连一个明确的主题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就是抽象的,就是脱离现实的,但是恰恰相反,荒诞派文学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像我们平常所知的,喜剧、悲剧、悲喜剧、荒诞剧,他们之所以会有类型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的呈现度不同。
文学是对现实的呈现
当我们只把镜头聚焦于生活中的欢笑、圆满、逗趣的成分时,那么这就是喜剧,它其实并不真实,甚至是有着魔幻色彩在里面的,而当我们把镜头再往前推进一下,将生活中的苦难、不圆满、甚至是所有人类的结局——死亡都囊括进作品时,这就是悲剧。
如同周星驰与卓别林的喜剧一样,在我们哈哈一笑过后,如果我们再去细思那些被我们嘲弄、带给我们欢笑的“小人物”时,就难免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时候喜剧就变成了悲剧。
周星驰《喜剧之王》 剧照
而荒诞文学的镜头更具写实感,他把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无意义”的细节呈现给观众,某种程度上讲,“过度的真实”就是荒诞。
《等待戈多》具体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它讲述了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漫无目的、毫无休止的等待着戈多,而事实上他们两个连谁是戈多都不知道,却还是在等。
整部戏没有时间、没有情节、甚至没有戏剧冲突和人物的塑造,通篇只有两个人毫无头绪、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而如果我们抛弃对其固有的偏见,这不正是对大多数人生活的写实呈现吗?
等待戈多
人一生是为了什么而在奋斗着呢?有人可能说是为了理想,而理想是什么,理想会一定实现吗?可能又会有人说金钱,但是那些冷冰冰的、充满铜臭的数字真的具有实际的意义吗,人在死亡之前会因为他一辈子所赚取的金钱而感到满足吗?房子、车子、金钱,当抛开这些社会赋予人的价值背后,人真的知道自己等待的或者说追逐的是什么嘛?
当把它表现出来,呈现在舞台之上,这就是荒诞。
《等待戈多》中并没有戈多,《秃头歌女》整部剧也从未出现过秃头的歌女,它表现的是人类的一种无意义的幻灭感,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不是魔幻的“喜剧”而是生活本身,是活生生的自己,荒诞感就由此而来。
就像是一个中年男人在浴室中洗澡,他可能在这二十分钟里摇头晃脑、随意扭动着身体,嘴里哼着毫无曲调与美感的歌声出着奇怪的呓语,这很正常,而一旦将这一切搬到舞台上,大家就会觉得很好笑的,但这实际上属于一种看见自己在舞台上被嘲弄时的防卫机转。
人害怕看到自己被演绎
有人觉得荒诞展示的是人类“无意义”的生活,所以它就是消极的,是非理性的,但事实恰恰相反。
荒诞的本意是告诉人们:世界是无意义的,然而人们却还是要寻找与创造意义。
这很有意思,荒诞派就是通过对荒诞的现实的呈现引起人的“不适”,从而使读者起而反对。
上世纪的西方,二战摧毁了人们的信仰与价值,“上帝已死”成了人们的普遍观念,人的意义不再是为了国家、为了战争、为了他人,人民陷入的了“等待戈多”的虚幻与迷惘当中,而荒诞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陷入迷惘的青年
诺奖给《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的颁奖词是: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虽然不知道戈多是谁,但还是一直在等,虽然不知道结局,但是等这个行为就代表了希望。
人的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它有,那么在每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注定了,而如果没有,方向与意义都需要自己去寻找,从深层的内核来看,荒诞派的文学是无比积极的,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荒诞派文学已经死了,它只是一个时代迷惘的产物,在现代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新时代的拜金主义与消费主义给每个人赋予了更牢固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更何况,
人的迷惘与荒诞总是一时的。
等待戈多
而荒诞派文学虽然已经没落,但是“荒诞”这个概念被更多的文学还有艺术形式所借鉴与接纳,我们可以清晰的从许多影视或是文学作品中看到“荒诞”的影子,可以说,荒诞或是荒诞派对整个世界文学与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提纯后的生活有一副荒诞的模样 评法国红帽子剧团《秃头歌女》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当今时代下荒诞派戏剧的现实意义探析》
《论当代荒诞喜剧电影对荒诞派戏剧的继承与发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