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20:50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了解李镇西的教育思想背景: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李镇西的生平、教育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深入了解。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他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2. 确定作文主题:根据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你可以选择一个具体主题进行论述。例如,可以从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德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3. 结构清晰:在作文中,要合理安排段落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4. 引用权威资料:在论述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时,要引用权威资料,如李镇西的著作、相关论文、专家评论等,以增强说服力。
5. 结合实际案例:为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李镇西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来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6. 阐述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李镇西教育思想的看法,可以赞同、批判或提出改进意见。
7.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8. 体现教育意义:在论述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时,要强调其教育意义,即如何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 遵循逻辑性
来源:【中国教师报】
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教育思想宝库的钥匙就是他在《育人三部曲》中的一句话:“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也是贯穿整部书的灵魂。
书籍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丨李镇西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将其父亲三部独立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合编而成。
与作者其他同样有影响的著作(比如《给教师的建议》等)相比,《育人三部曲》所展示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更系统——这个说法还不准确,因为该书展示的不只是思想,更有实践。
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对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所受教育的深邃思考与生动实践。
可以说,这是一本很厚重的书。
我曾经说过,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教育思想宝库的钥匙就是他在《育人三部曲》中的一句话:“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也是贯穿整部书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这样概括教育的实质:“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并发展人所有的全部本性。”
也就是说,教育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完成真正的“人”的诞生,即“公民的诞生”。而这里的“帮助”首先意味着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与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解释他所说的“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思想,就抓住了《育人三部曲》的精髓,也就读懂了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观点都是从他的“人学”思想中派生出来的,他的全部实践都是他的“人学”大树上结出的硕果。
因为教育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师生关系要充满人情味,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他认为,师生之间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授受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总是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愁,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对于教育者是创造性劳动中的一种极大享受……缺少了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能有完满的教育。”
我想问现在的每一名中国教师,是不是都有这样“不可多得的欢乐”和“完满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所谓“真正的人”,最重要的是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人格美。
这种人格美,首先包括对他人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当然,也包括爱国心教育、同情心教育以及爱情教育等。
刚工作时,正是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启发,我所带的每一个班都有一个共同的班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要符合儿童的特点,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施教,要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要让教育充满诗意与童话色彩。
所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教师经常以大自然为课堂,苏霍姆林斯基也常常带着孩子来到森林、原野、河边,去迎接刚刚升起的太阳,去感受迎面扑来的第一缕晨风,去聆听来自树梢的悦耳的鸟鸣,去观察草尖儿上闪烁着阳光的露珠……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呼吁教育者:“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
我千百次地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
因为教育是“人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智力教育有两个大纲”。
人的大脑绝不是一个空荡荡的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原野,“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教育者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更在于拓展孩子的视野、开发他们的智力,强健他们的大脑。
因此,对孩子的智力教育,除了必修课的第一个大纲还必须有“第二大纲,即非必修知识的大纲”。
苏霍姆林斯基解释道:“掌握第二大纲,其实质就是少年在智力上的自我肯定,是集体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是精神财富的经常交流。掌握第二大纲的重要途径就是独立阅读。”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了大量篇幅阐述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他是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的。他说:“我尽量使每个少年都有一本他心爱的书,他阅读并反复阅读这本书,他思考这本书不是因为必须记住读过的内容以便对教师复述,而是因为他为自己的命运而激动。我坚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
《育人三部曲》中的“人学”思想显然远不止体现在上述方面,该书不是纯理论的“学术著作”,它更像一部散文风格的教育手记。
我相信,年轻教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不是被“启发”,而是被感动。
《育人三部曲》写于半个世纪以前,但我每次翻开都有一种穿越感,因为总是读到今天中国的教育。
或者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超前思考与实践为今天中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颇具操作性的范例。
这就是今天我们读《育人三部曲》的意义所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序言中,作者这样深情而自信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说:爱孩子。”
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情感基石。而“爱孩子”,是每一位教师阅读这本书必须拥有的前提。
●如果阅读完,请读者思考:
1. 在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教育思想是如何通过课程体现出来的?
2. 苏霍姆林斯基的哪些教育主张,可以用于指导中国今天的教育改革?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 李镇西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编辑 | 刘赏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
010-82296739(康老师)
作业越多越好?报班越多越能提分?不!
为什么要珍惜你的“熊孩子”?
请侧身,给教育让一下路
教育,是一言一行的纠正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引起了我的回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翻译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出版,其时我心中激动不已。真想自己也去办一所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而且心想,如果早年能读到他的这些著作,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工作可能会做得更好一些。
我是在苏联学习教育理论的,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苏维埃教育学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权威。虽然也讲教师要爱学生,但那是权威的爱、塑造孩子的爱,不是从孩子出发的爱。我非常崇拜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诗篇》《塔上旗》等著作感动了我。马卡连柯也讲爱,他用对国家的热情、对孩子的热爱,把俄国革命时期的流浪儿培养成苏联英雄。他的爱是深沉的爱。我那时学习的就是这种深藏在自身心里的爱。
20世纪5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在苏联教育界还无人知晓,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初露头角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我已经回国,所以就错过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机会。等到20世纪80年代读到他的书时,我已50多岁了,而且在大学任教,想办学,却已力不从心,也没有条件,也就失去了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机会。
幸好我国有许多教师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以后,得到了启发,勇敢地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其中最优秀的就是李镇西老师了。前不久,我们举行读书会,我拜读了他的《教育的100种可能》;这两天又读了他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确确实实感到他领悟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真谛,并且40年来一直在实践,做到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2016年,我和苏霍姆林斯卡娅(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对话时,她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本意是:相信人。苏霍姆林斯卡娅说:“苏霍姆林斯基非常不喜欢(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维埃教育学的面孔,特别反感那个时候教育学和教育者对孩子们的态度。他总是问,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和我们的教育者总是说我们的学生,而从来不说我们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内心的精神世界。”写到这里我就想到,当初我们翻译《要相信孩子》的时候,这本书书名的原文是“相信人”。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人们对人的认识还深受批判“人性论”的影响,不敢谈人的发展。我们商量后把译本改成了《要相信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相信人的思想确实有更深的含义。学生是被塑造的对象,孩子是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教育只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教育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充分认识孩子自身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就是火星,可以“点燃”儿童身上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总是和儿童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不断地点燃儿童才能的火星,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李镇西老师践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看作是人,有精神世界的人。他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同时研究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教育的100种可能》中的36位人才,就是李镇西老师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所收获的硕果。《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反映了李镇西老师对儿童的理解,用童心与童心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李镇西老师总是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启发孩子。《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也是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活学活用的书;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论著的札记,也是经过创造的中国教育理念。我希望大家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们会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03日第10版
作者:顾明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