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07: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周郑交质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书笔记要围绕周郑交质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其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事件经过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周郑交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分析事件经过、人物性格、历史影响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要详细阐述周郑交质这一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a. 周郑交质的历史背景:介绍周郑两国之间的关系、周郑交质的历史意义等。
b. 事件经过:详细描述周郑交质的起因、过程、结果等。
c. 人物分析:分析周郑交质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如周公、郑庄公、齐桓公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政治抱负等。
d. 历史影响:分析周郑交质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4. 观点明确:在结尾部分,要明确表达自己对周郑交质这一事件的观点。可以结合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事件经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周王朝与郑国交换质子
“周郑交质”是讲东周时期,周平王与诸侯郑庄公,从交换人质到彼此交恶的故事。
西周幽王兵败死在骊山后,西周灭亡。由他儿子姬宜臼为新的周天子,称东周周平王。
周平王时,诸侯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相继辅佐周平王,掌握周室王朝军政大权,世袭司徒一职。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即位成为郑国国君,同时郑庄公掌握周室王朝大权,一家独大,权倾朝野。
周平王为制衡郑庄公,生出二心,计划要将周朝军政大权分一部分给虢国国君虢公。
这让郑庄公非常恼恨,他上前质问周平王。周平王心知不能得罪郑庄公,马上说:“没有这回事。”
可周庄公却不依,结果周平王与郑庄公谈妥,以交换人质来表明周平王真的没有分权的意思。
于是周平王的太子狐被送到郑国做质子,郑庄公的公子忽去周王朝做质子。
周平王驾崩,周王朝继承人周桓王依然想将军政大权授予虢公,以达到制衡郑庄公目的。
四月,郑庄公派郑国大夫祭仲帅领军队收割了周王朝属地“温”的麦子。到了秋天,又收割了周王朝属地“成周”的庄稼。
于是周王朝与郑国关系破裂。后来周王朝与郑国开战也成为春秋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长葛之战”。
周王朝与郑庄公交恶
(叙述完周王朝与郑庄公邦交关系破裂后,作者左丘明感叹评述)
君子说:“信用不是心里由衷而发的,交换质子没有任何益处。彼此行为坦诚相待,宽而相容,遵守礼仪,就是没有人质,又有谁可以在离间你们呢?
如果彼此开诚公布、信守承诺,无论是山澗、小溪、沼泽、沙洲旁的野草,湖萍、白蒿、 蕰草、水藻,还是筐、筥 、 锜 、 釜,这类极平常的器具,又或是大小池塘里和路边的积水,都可以用做祭祀献给鬼神,进贡送给王公。
更何况君子之间建立二国邦交之约,若彼此按礼仪行,哪里需要动用人质呢?
看《诗经· 国风》中有《采蘩》《采蘋》女子采集野菜以供祭祀。《诗经·大雅》中有《行苇》《泂酌》人汲取沟中之水以供宴请。
以上是《古文观止》中的第二篇“周郑交质”
写作大家谈《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一个选本,学习写作看经典,它是一个绝好的选择。《古文观止》全书有222篇文章,所有文章丰富多彩。
巴金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
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谈写作》一书中说:我从小就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文章,至今背诵上口者尚有几十篇。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前半,写作文用的都是文言。在小学时,作文不知道怎样开头,往往先来上一句:“人生于世”,然后再苦思苦想,写下面的文章。写的时候,有意或无意,模仿的就是《古文观止》中的某一篇文章。
《周郑交质》的结构:
1,叙述事实
2,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3,联系实际,就事论事,阐明意义“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
4,总结,呼吁大家讲求忠信。
左丘明 〔先秦〕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掌握国家政务的大臣) 。周平王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因此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为消除猜忌,周王室与郑国便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则到周王室做人质 。
周平王去世后,周王室准备把政务全部交给虢公。同年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领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到了秋天,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从此,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彻底恶化。
君子评论道:“信任如果不是发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无济于事。彼此开诚布公、相互体谅地行事,再用礼法加以约束,即便没有人质作为抵押,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如果真有真诚的信任,那么山间溪流、池塘小洲中的野草,浮萍、白蒿、水藻之类的野菜,方形的筐、圆形的筥、有足的锜、无足的釜等普通器具,池塘、洼地、路上积聚的积水,都能用来祭祀鬼神、进献给王公。更何况君子缔结两国之间的信任,依循礼法行事,又哪里需要用人质来保证呢?《诗经·国风》中有《采蘩》《采苹》,《诗经·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都彰显了忠诚与信任的意义。”
1. 卿士: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官职名称,是协助周天子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
2. 贰于虢(guó):“贰”有“二心”“偏重”之意,这里指周平王想将部分朝政权力交给虢公,从而削弱郑国在周王室的影响力。虢,此指西虢公,当时也是周王室的卿士 。
3. 郑伯:指郑庄公。在周朝的爵位制度中,郑国国君为伯爵,故称“郑伯”。
4. 交质:交换人质。在古代,为了表示互相信任或约束对方,双方会将重要人物作为人质送到对方国家。
5. 王子狐:周平王的次子,在太子泄父去世后被立为太子,史称“王子狐”。
6. 公子忽:郑庄公的太子,后来即位成为郑昭公。
7. 王崩:古代称帝王去世为“崩”,此处指周平王逝世。
8. 畀(bì):给予、交付。这里指周王室打算把国家政务交给虢公执掌。
9. 祭(zhài)足:即祭仲,郑国的重要大臣,在郑国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
10. 温:周朝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温县南,当时是周王室的属地。
11. 成周:周朝的东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部,是周王室直接管辖的重要区域。
12. 中:通“衷”,意为内心。“信不由中”指信任并非发自内心。
13. 明恕:“明”是明白、了解;“恕”是体谅、宽容。“明恕而行”即彼此坦诚相待、相互体谅地行事。
14. 要(yāo):约束、制约。“要之以礼”指用礼仪规范和约束行为。
15. 间:离间、使关系破裂。
16. 明信:真诚的信任、诚信。
17. 涧溪沼沚:“涧”是山间的流水;“溪”为小河沟;“沼”指池塘;“沚”是水中小块陆地。这些词语泛指各种水域环境。
18. 毛:这里指生长在水边的草类植物。
19. 蘋(píng):浮萍,一种水生植物 ;蘩(fán):白蒿,可用于祭祀;蕰藻:水草,也是可用于祭祀的植物 。
20. 筐筥(jǔ):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錡(qí)釜:均为烹饪器具,有足的叫“錡”,无足的称“釜”。
21. 潢(huáng)污:“潢”指积水池,“污”也是指积水,二者泛指低洼处积聚的污水;行潦(lǎo):指道路上的积水。
22. 荐:进献,特指祭祀时向鬼神供奉祭品。
23. 羞:通“馐”,本义为美食,此处作动词,意为进献食物。
24. 《风》:即《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采蘩》《采苹》:均为《诗经·召南》中的篇目,描绘了古代妇女采集野菜用于祭祀的场景,体现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和诚信。
25. 《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歌;《行苇》《泂酌》:均出自《诗经·大雅》,前者歌颂了周人尊老敬老、忠厚仁爱的品德,后者描述用积水酿酒祭祀,表达只要心怀诚意,普通之物也能用于庄重场合 。
26. 昭:彰显、表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