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08: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电影《天火》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电影《天火》的看法,可以是赞美、批评或中立。观点应基于电影内容、情节、角色塑造、导演手法等方面。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应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背景和主题;主体部分对电影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结尾部分总结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3. 内容丰富: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情节分析:分析电影情节的设置、发展、高潮和结局,探讨情节的合理性和吸引力。
b. 角色塑造:评价电影中角色的性格、形象、表演等方面,分析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c. 导演手法:分析导演在电影中的运用手法,如镜头运用、音乐、剪辑等,探讨其对电影整体效果的影响。
d. 主题探讨:挖掘电影的主题思想,如爱情、亲情、友情、勇气、担当等,阐述电影对观众的启示和影响。
e. 与现实生活联系:将电影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电影对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作文更具吸引力。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使用丰富的词汇,
文/王东广
《天火》这部电影像是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冒险,在灾难片的框架下有着独特的呈现,但也存在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从视觉效果上看,《天火》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电影中对火山爆发的场景描绘得极为震撼。那汹涌澎湃的岩浆如恶魔般从火山口喷涌而出,所到之处一片焦土,炽热的火光将天空染成血红色,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这种逼真的灾难场景呈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无情毁灭。无论是火山灰如雨点般洒落,还是岩浆奔腾流淌的细节,都彰显了电影在特效制作上的用心和投入。例如,当主角们在火山爆发的环境中拼命逃生时,周围不断崩塌的山体、被岩浆瞬间吞噬的建筑等画面,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使观众的心随着主角们的命运一同悬在半空。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也做出了努力。主角们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李文涛作为一名勇敢的救援者,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舍己为人、临危不惧的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他在面对火山爆发这样巨大的灾难时,没有丝毫退缩,一心只想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李晓梦这个角色,则体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智慧。她虽然与父亲有着矛盾,但在关键时刻,她对父亲的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促使她积极参与救援行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度挖掘。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更多地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在灾难背景下的情感挣扎和内心成长等方面表现得不够细腻,使得人物略显单薄。
从剧情结构来看,《天火》遵循了灾难片的常见套路。影片以火山爆发为核心事件,设置了多条人物线索。有救援者的救援行动,有被困者的逃生之旅,还有科学家对火山研究的情节穿插。这种多线叙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条线索之间的衔接有时不够流畅,导致剧情的连贯性受到影响。而且,剧情中的一些情节设置过于简单和套路化,比如主角们总是能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灾难片应有的紧张感和真实感。
从主题表达上,《天火》试图传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情的重要性等主题。电影通过火山爆发这一灾难事件,展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警示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同时,影片中父女之间的亲情纠葛也是一条重要的情感线索。父女俩从矛盾重重到最终和解,表达了亲情的坚韧和包容。但这些主题的表达略显生硬,更多地是通过人物的台词直接表述,而缺乏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中自然的渗透。
总的来说,《天火》是一部有着出色视觉效果的电影,但在人物塑造、剧情结构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它在灾难片的类型中努力探索,虽然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但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观影体验。
文丨小书桌
天地无常,自然无情,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火》
这是影片主角火山专家李涛,从始至终一直坚信也极力宣传和告诫人们的一句话,在他眼里,天地无常,自然灾害可以瞬间毁世界万物,而且自己也是自然灾害灾难的见证者与受害者,因此他更有说服力的劝诫人们:人类要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共生,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但剧中恰恰相反,火山专家李涛的女儿晓梦,由亲眼见证母亲被火山吞噬的经历,执意要女承母业,也成为一名火山专家,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天火家族”,创立了火山监测系统----“朱雀系统”。
固执的哈里斯---火山公园的投资者,利用人类喜欢经历冒险体验的心理,在全球知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建立全球唯一的“活火山”主题度假酒店。为了尽快获得资本获利,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所修建的游览系统先进、安全、坚固,听不进设计师---佳慧(天火家族成员正楠的女朋友)和火山专家晓梦的劝阻和反对,执意在火山爆发前,开始开放游客游览和观赏。
随着火山的爆发,不仅带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因为不同等级的火山喷发如同影片最大的反派,推动着情节发展,让角色间情感交融一次次催人泪下。为了看见明天的太阳,他们必须与过去和解,合力在绝境中寻找一条生路 … … 这是一个人与自然较量遭到惩罚、父亲对女儿的愧疚,爱人间的唇齿相依,亲人的生离死别、陌生人之间的救援与自我的救赎,一系列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天火》是由国际著名导演西蒙·韦斯特执导的中国首部火山题材视效灾难动作大片。
看完之后我只想用“无比震撼”来形容自己的视觉和听觉,电影很多细节都能让人深思,接下来就与大家一起看看这部电影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影片的开头由火山探险专家苏珊,带着自己的女儿晓梦在户外探险,此时老公也在火山不远处绘图,火山突然爆发,母亲带着女儿晓梦逃生,父亲 一边不断电话联系,一边奋力去寻找母女。
苏珊母女在逃跑的途中,遇到一辆正在逃生的卡车,苏珊奋力将女儿安全送到车上,父亲在营救母亲中被强大的火山岩浆击中,车毁人伤,苏珊转身看到这一幕被惊呆,然后被身后的火山云所吞噬死亡。
简单的前期故事情节,却为影片晓梦为追随母亲的梦想,也想把这段不愿看到火山吞噬人类生命的场景再现,晓梦依然选择成为火山探险专家,并为研发首个火山监测系统“朱雀”埋下伏笔,也为20多年父女的隔阂埋下伏笔,更为自己20年母爱的深沉埋下伏笔。
中国南海的天火岛美得如同世外桃源,却让人忘记它位于火山带。全球唯一的“活火山”主题度假酒店也建造于此,科考队、游客、冒险者和原住民均汇聚在这里。年轻的地质学家李晓梦,为了不让火山伤害更多的生命,带着“天火家族”团队在这里,建立火山监测中心研发的“朱雀”系统。
李晓梦的父亲、隐退多年的火山专家李文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火山爆发前兆对比,发现火山即将爆发,火山岛此刻十分危险,他迅速赶到火山岛,力图劝说她离开。可晓梦不仅不离开,还抒发对父亲20多年没有给自己安全感的怨言。同时,晓梦执着地要见证自己的“朱雀”系统,来科学研发火山的动态,希望她的“火山家族”能科学判断火山的动态,爆发的各种状况。
但是她的女儿因为释怀不了母亲因火山爆发亲眼看见母亲被火山吞噬的场面,就立志要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专业火山探险家。由于与父亲的初衷相悖,父子之间一直格格不入,误会也越来越深。
晓梦一直以为父亲没有尽到自己父亲的责任,没有给足够的陪伴,足够的安全感。母亲和自己遇到火山爆发的时候,父亲没有在身边;自己毕业典礼的时候,父亲不在身边;自己做“朱雀”系统的时候,父亲不仅没有支持,反而还遭到反对,所以晓梦误认为父亲不爱他。
其实不知,父亲就是因为太爱女儿了,巨大的丧妻之痛一直压在父亲的心头,所以父亲就想做一个坚实的守护者,不想让女儿再碰和火山相关的任何东西,所以父亲选择了隐退,不在做火山专家。
在父亲的眼里,只是希望女儿健康成长,不要她延续什么父母的愿望。因为亲情的爱,就是这么简单。
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成长,远远地、默默地,当一个坚实的守护神即可。即便女儿不理解也没有关系,直到经历火山爆发后,在逃生中,父亲的把母亲去世留下的一把小铁锤交到女儿手中,这场迟到了20年误会的父爱解开了。
此时晓梦才知道,父亲是爱她和母亲的,只是因为父亲不善于表达了。
正如冰心所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女儿20年对母亲的深爱也终于得到了和解,因为爱母亲,为了圆母亲的梦,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火山专家,并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母亲当年被火山吞噬的那座火山,通过自己研发的“朱雀”火山监测系统,成功的挽救了父亲、游客和村里的人,终于找到了可以监测火山的科学方法。
与此同时,“天火家族”的成员----正楠在美轮美奂的水下溶洞潜水,准备给女友佳慧一个浪漫的求婚……在火山爆发前,正楠正准备向女友---建筑设计师佳慧求婚。但佳慧因未未能阻止哈里斯禁止游客进入火山公园事宜,心情不好。
在爷爷的撮合下,正楠带佳慧在火山附近的温泉求婚,在海底游泳正准备给佳慧带戒指,不料火山爆发了,在正楠三次救助过程他俩成功上岸后。
在开车寻找出路途中,救助了因火山爆发摧毁游览设备撞下悬崖的晓梦父女和哈里斯的妻子。
在逃生的途中他们五人,互帮互助,团结一起共同战胜了多次困难,每一次困难的面对,都是对爱情的加分。
后来在面临,佳慧爷爷也被困的情况,正楠拿出男人的担当和勇气,和佳慧一起返回居住地救爷爷,但因为爷爷深受重伤加之年龄大,最终没有逃出来,但因为正楠和佳慧一起面对爷爷的去世,佳慧十分感动,加之,火情不断强势压来,佳慧本以为他们逃不出去,因为晓梦他们来的及时,正楠和佳慧又再次返回卡车,寻找出路,再次加深了正楠和佳慧的爱情。
在面对天灾来临时,痛失亲人后,成为彼此最强大的依靠;内心的大爱与细腻的情感表达,更显亲情与爱情的珍贵。
第二对感人爱情。应该是哈里斯倩薇,他们夫妇是火山公园的投资者和建造者,起初表现的是对金钱的贪婪,打造这个公园是为了赚很多钱,还外债,所以一直还没有孩子,就把火山公园当自己的孩子在经营。但演着演着发现是一对执子之手,为了留下来等自己的爱人,不惜放弃最后的逃生机会。影片开始呈现的哈里斯对金钱极度渴望,对生命的漠视,让人感觉讨厌,到剧中他为了等待自己的妻子放弃逃生机会,为了就孩子不顾冒一切风险,安全将孤儿小女孩送到救生船上。
顿时将哈里斯的人格拉升了还几倍,将人物形象也拉大了几倍。
第三对隐约阐释爱情的,应该是晓梦和藤波,这对爱情与其说是情侣,倒不如说是事业的合作伙伴和默契的搭档。因为晓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藤波都能配合的很默契,发挥的很好,就在最危急的时刻,藤波设计的无人飞机撞破天花板,作用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患难之交见真情,战友就是最坚实的后援和后盾……这是默契更是战友。
关于剧中自救与他救的情节真是从细微处细数,真是数不胜数。
首先就是剧情开始晓梦的母女,面对火山突然爆发,母亲苏珊拉起女儿晓梦就是开始逃生,一边不停地跑,一边不停地关注火势和寻求求助的途径,最终在途中遇到一辆逃生的车,最终女儿晓梦获救。
丈夫李涛得知妻子和女儿有危险,便急着去救助晓梦母女,在途中却因岩浆袭击,车子翻撞,自己受重伤,并亲眼看到妻子不仅没有得救,反而被火山云吞噬,当然这是家人之间的自救。
情侣之间的自救,体现在哈里夫妇和正楠与佳慧。亲情的自救,晓梦和爸爸,佳慧和爷爷,珊珊和妈妈。从影片所表达的情感上来说,在绝境中的主角自救过程中,感受到生命之宝贵以及当下生活之温暖,这些平时不珍惜的东西,或许在危急时刻会是你最想拥有的。
但比自救更可贵的便是他救,面对仅有的生存机会却让给陌生人,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首先就发生在开始观览设备,本来晓梦和她爸爸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一批参观的游客,但当他们得知火山会危及乘客的性命,便冒着生命危险,打开游览车门,告诉他们有危险,必须快速撤离,在这次救助中,晓梦差点掉下悬崖。
第二次是晓梦发现自己乘的那列游览车可能要撞击悬崖,因此她和父亲觉得把乘客输送到另一列游览车,但必须计算好,两列游览车精准间隔时间段,通过他们计算间隔5秒,他们成功救助了除了倩薇以外的游客,晓梦和爸爸却因览车脱离绳索摔下悬崖,又被正楠的卡车挡住获救。
他们5个人又在途中遇到车落悬崖、车陷岩浆中,车的后备箱着火,几个人互帮互助,终于渡过难关。
还有哈里斯救助珊珊,这都是剧中典型的他救。
影片中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晓梦的爸爸在影片开始就告诫人们:天地无常,自然无情,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贪婪的哈里斯夫妇为了尽快获得资金效益,不顾设计师和火山专家的劝阻,仍然开放火山公园,不料火山爆发给岛上所有人带来灾难。
直到哈里斯发现自己的妻子失联在游览车,那一刻他再开始后悔与自责。本来再次以前他是一个被人痛恨,但又由于他发现岛上还有生存者--孤儿珊珊的存在,他快速救起孩子并帮他找到救生船,并给孩子“幸运手表”,希望孩子平安出岛,而自己却在岛上等妻子,而最终被火山吞噬,在这一刻,这个被贬的形象居然立刻高大了起来。
在人类的贪婪一面遇到大爱时候,人性的恶终究还是被善良所击败,说明人性终究还是善的。
所以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人无论干任何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不会遭受自然的惩罚。
影片中,哈里斯及想体验观看现场观看火山的人们,盲目地认为科技的发达,可以战胜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性,非要在火山地带建公园,还有很多游客不远万里来体验,近距离观看火山,终究遭到火山爆发带来的毁灭的灾害,才引起人们的深思。
从道家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就是人要效法大地母亲,敬爱自然。
在儒家观点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天地万物与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造就了人,而人应当回馈自然,科学发展应该要敬畏自然。
物辩证法还指出,任何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创造。
正于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因此,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达到彼此真正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马克思说过「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或者说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当某一社会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从事生产或生活活动,并对自然施加一定的影响时,其活动的结果并非仅限于这一主体和自然物之间,而总会牵涉到他人,对其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因而保护自然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责任。
1.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
人类的不断实践使大自然留下了人的印记,自然界从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具有双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对自然表现的是一种很强的依赖关系,人与自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和谐。
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一开始为人类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人类越来越乐于对自然的征服,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
以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自然界也以它的方式告诫了人类,对人类发出抗议。
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空前繁荣之时,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却在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危机四伏。地震、海啸、泥石流、酸雨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报复」性灾难,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之后开始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审视自身行为,对大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寻找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
2.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获得更好生存方式的前提
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人和自然之间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应该是相互抗争、相互排斥的。
恩格斯曾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名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尊崇着这种思想。例如我国古代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老子就有着名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指自然界。
在老子那里「自然」与人的生命存在是不能分开的,人即在「自然」中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遵从「自然」法则。庄子也提出过「天人合一」,其基本涵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
这些理念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一致的。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资源和生存环境,离开自然界就不会有人类。同时,人对自然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并非完全被动的受自然的制约,而是能能动的改造和支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但人类若想要自然更好的服务于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获得更多的爱,就必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如果人类忽视自然规律,逆其道而行之,那么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小书桌:喜欢用一支笔写有价值的文字,用文字渡己也渡他人,愿用文字开启更深的思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