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莎士比亚作品观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8 14:26

手把手教你写《莎士比亚作品观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莎士比亚作品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自己要写的莎士比亚作品,并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是喜欢这部作品,还是不喜欢?为什么?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抓住作品中的关键元素,如人物、情节、主题等。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引出自己要讨论的观点。 - 主体:分几个段落,分别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a.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 b. 情节结构:探讨作品中的情节安排、起承转合等。 c. 主题思想:挖掘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情、权力、人性等。 d.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语言、修辞、象征等艺术特色。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要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举例论证,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

《皆大欢喜》观后感,莎士比亚所描绘的“向往的生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皆大欢喜》插图

我们中国文化中,山水田园,自带诗意,王维,陶渊明等名家留下了无数田园诗词名篇,让我们后人读来,赏心悦目。而即便是现在,电视上各种回归农舍,体会自然类的生活被大众所喜爱,其根源,在我看来,也是我们文化中,田园文化的体现。

莎士比亚画像

人们的喜爱,总是互通的,中国人喜欢山水田园,在世界的另外一头,欧洲人其实也有着类似的喜爱,而莎士比亚笔下的《皆大欢喜》,便是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给欧洲世界建立起的田园牧歌世界。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故事并不复杂,而且善恶分明,最终的结局就和著作的名字一样皆大欢喜,这部著作,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莎士比亚对于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是莎士比亚幻想中的田园生活,他心目中属于罗宾汉世界的浪漫,于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戏剧方式,给予了描绘。

莎士比亚名篇

《皆大欢喜》的故事内容很简单,女主角罗瑟琳的父亲被人篡夺了公爵之位,而男主角奥兰多也是受到自己兄长迫害,最终两人不得已都逃到了亚登森林,在这里重逢,相恋相爱,过上了欧洲人心目中最美好的田园生活,森林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故事,以德报怨,高人点拨,反正最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忏悔过错,好人掌握权柄,以善胜恶,皆大欢喜。

舞台照

莎士比亚的这部作品,故事上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我读完这部著作,最大的印象是欧洲人对于田园牧歌的浪漫想法,感觉和我们中国有些不同。我们中国人“向往的生活”中,大多都是务农,田地产出是核心,但欧洲人,或者说尤其是英国人的田园生活,可能是因为受到罗宾汉故事的影响,只要是生活在森林里,那么弓箭能力打猎的能力,就是必备的技能,而与之对应的,便是狩猎能力。

影视剧中的莎士比亚

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田园牧歌的重点和核心,除了恋爱之外,应该便是狩猎了,解决吃东西的方式,是通过猎杀去获得,在我看来,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耕种,养殖为核心的价值观对比起来,他们更具有攻击性,而我们则更具有占有性,把地圈起来,划定边界,确定自己的生活范围。

或许,这便是不同文化中,对于田园生活的定位和向往的不同吧。你心目中,最美好的田园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有感

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

我用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哈姆雷特》这本书。

买这本书的理由很随意,就是因为在网上看到这本书才5.9元,觉得好便宜,然后联想到人们常说的这句话,“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只知道它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一个悲剧,但是具体讲的什么,我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便萌生了买它来读一读的念头。

书到了之后,我一刻也没耽误,便开始读起来。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外国作品。没想到这里边的许多话语和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说起来很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读一本外国文学作品。还是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这之前,我总感觉外国作品想必都是晦涩难懂的。我认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各种其他方面的差异,比如历史、语言、情感表达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这也一定是本难以理解的书。

读完这部作品,我才觉得是自己浅薄了,因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文学也是相通的。

很多真理在表达上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所传达的本质却是如此的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致。

这本书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样几个对话,御前大臣波洛尼厄斯送别前往法国的儿子雷欧提斯时,对儿子说:

“有几句教训,希望你铭刻在记忆之中: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是不可轻辱的。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尽你的财力购置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在这一点上是特别注重的,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了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再会愿我的祝福使这一换番话,在你的行事中奏效。”

这位大臣是一个富有智慧的长者,当他知道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追求自己的女儿时,作为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她告诉女儿不要妄自菲薄,降低自己的身价,同时要提防这些贵族公子的圈套。他如是说道:

“我知道在热情燃烧的时候,一个人无论盟誓都会说出口来,这些火焰,女儿,是光多于热的,一下子就会光消焰灭,因为它本来是虚幻的;你不能把他们当做真火看待,从现在起,你还是少露些女儿家的脸,你应该抬高身价,不要让人家以为你是可以随意呼召的。对于哈姆雷特殿下,你应该这样想,他是个年轻的王子,他比你在行动上有更大的自由。总而言之,奥菲利亚,不要相信他的盟誓,因为他们都是诱人堕落的淫媒,用庄严神圣的辞令,掩饰淫邪险恶的居心。我言尽于此,简单一句话,从现在起,我不许你跟哈姆雷特殿下谈一句话。”

从这段话我们能看出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的保护和忠告。虽然不乏武断和猜测,但却体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对于女儿恋爱的担忧。并且其中的一些道理,即使放在现在,从现代父亲的口中说出,也不过时。

还有哥哥雷欧提斯对奥菲利亚的告诫:

“对于哈姆雷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仅此而已。”

在400多年前的西方,莎士比亚提出来的这些观点,居然和我们东方现在的时代仍能契合。这些话语和忠告让我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魅力,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不分地域,不分国籍,不分肤色。

这本书主要讲述哈姆雷特的叔父杀死了自己的国王哥哥,抢占了自己兄长的王位以及兄长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嫂子,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将这一切告诉了哈姆雷特,于是哈姆雷特便寻找复仇的机会。

哈姆雷特装疯,请戏子表演叔父杀害父王的桥段,这一举动使叔父大为震惊。哈姆雷特还误杀了躲在帷帐后面偷听他和母亲对话的大臣波洛尼厄斯。

随后他的叔父便假意让哈姆雷特去往英格兰,然后再联合英格兰国王将哈姆雷特处死。哈姆雷特在途中识破了叔父的伎俩,返回丹麦。

此时被他误杀的波洛尼厄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正欲和哈姆雷特决斗为父报仇。

叔父设计陷阱,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摸了剧毒,并且在为哈姆雷特准备的酒中下了毒药,他想致哈姆雷特于死地。

最终王后误喝了那杯毒酒,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伤,同时他也抢到了毒箭,并刺伤了雷欧提斯和叔父。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叔父,王后都死去了。

我作为一名肤浅的读者,希望这本书的结局是哈姆雷特复仇成功,杀死了叔父。然后他的母亲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得到了儿子哈姆雷特的原谅。大臣的儿子了解了其中的缘故之后,和哈姆雷特进行了公平公正的搏斗,最后双方和解。

但结局总是令人遗憾,所有的人都死了。留下这悲痛的故事,为后人传播。

这本书我读了第一遍,看的是情节。后面我想我还会再读一遍,甚至两遍,看结构、看剧情、看框架,靠近莎士比亚,享受文学的熏陶。

突然想到玲姐的一句评价: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是因为有1000个译者。

仔细想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我读的这个版本译者是朱生豪,我觉得他的翻译很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