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18:1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听校长讲话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校长讲话的主要内容,以及讲话对你产生的启发和感悟。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校长讲话的背景,如时间、地点、主题等; - 简述自己对校长讲话的初步感受,为下文展开铺垫。
4. 主体部分: - 详细描述校长讲话的主要内容,包括讲话的主题、观点、事例等; - 结合自身实际,分析校长讲话对你产生的启发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校长讲话中的哪些观点对你影响最深? b. 校长讲话中的哪些事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c. 校长讲话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示? - 可以适当引用校长讲话中的原话,增强说服力。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校长讲话对你产生的积极影响; - 表达自己对校长讲话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7. 格式规范:
《拐杖校长》,向晏漪 著,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文/谭仲池(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
春天来了,惠风和畅,万物萌生。校园的花草格外水灵鲜艳。我走过学校的门口,看着一群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活泼蹦跳地走进校园,我心里充满着期待和挚爱,自然也会让我在写《拐杖校长》读后感时,胸中泛起感情的涟漪。
那是2015年底,在一次编剧培训班上,我去讲课,不期认识了张家界的一位作者,他叫向晏漪。次年的3月,向晏漪找到我,说他要创作一部电影剧本《不朽师魂》。以一个乡村校长的办学经历作为素材,希望得到省文联文艺发展基金的资助。我当时表示给予支持。时间流逝,将近10年过去,春暖花开的三月初,我又收到他的微信消息:“近几年,我对《不朽师魂》主人公覃东荣生前的亲朋好友又作了深入的采访,写成的长篇纪实文学《拐杖校长》即将出版……敬请您在百忙之中为该书撰写序言。”
这些年我退休在家,总会回忆起曾经在家乡度过的童年时光和曾经在偏僻山村教书的岁月,便常常去乡村采访,写一些关于乡村振兴的散文,很少再给人写序。这次我为向晏漪的文学坚守精神感动,答应为他的《拐杖校长》写读后感。于是我翻开《拐杖校长》认真阅读起来,渐渐“拐杖校长”覃东荣的形象就在我眼前浮现。“身着蓝色对襟排布纽扣衬衫、黄色裤子的覃东荣,左手拿着课本,右手拿着粉笔,神情严肃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课堂就是他的舞台。他记不清这是左腿残疾后的第几个年头了,那年的事故让他从此与拐杖同行……或许明天,或许后天,就是生命的终点。只要有一息尚存,就得捧着一颗心,兢兢业业地工作。”这是第一章《走出大山》的开头叙述。
沈从文说:“人类的欲望正驱逐着劳动本身的古典诗意,风干着生命中的浪漫情趣,陷在这种物化和类化的涡流之中,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怎样才能纯洁地栖居在大地上,守住生命的清气,这像魔魇一样困绕着人的灵魂。然而,对于每个个体的人而言,自我救赎的路其实就在脚下,我们的灵魂必须以廉洁的姿态,回到我们生命清纯的源头。”
《拐杖校长》中的主人公覃东荣就是一个以自己的浩荡正气和敏慧的心灵回到大地与自然,去寻找和建筑个体清白的精神家园,并用自己的精神光芒去照亮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播种理想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拐杖校长》一书以细腻真实的笔触,炽热的感情,记录覃东荣在尘世中顽强地守护着生命的正气,用智慧和生命书写自己的精神逆旅的深刻感悟和坎坷的人生之路。该书可称之为集思想性、文学性、启迪性于一体的正能量读物。在当下大抓党纪学习教育、廉政建设的今天,作者采撷了覃东荣这朵红艳如火的梅花,来为道德教育的花园增添色彩,无疑会起到一花引来万花开的理想效果。
覃东荣生前系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校长,他情系山乡,心系学生,工作踏实,业绩突出。更重要的是,他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的红烛精神,在偏僻山区的教育天地,放射着不息的生命光辉。人们从书中叙述的一些小的事件上,就可以窥见他纯粹的精神世界。比如上级来人检查工作,他规定在学校食堂招待;学校的课桌椅坏了,都是他和老师们自己修整的;自己家里非常困难,有三个儿女上学,却累计为贫困学生垫付学杂费、生活费三万多元,并收留了六名贫困学生。他因抢救落水学生,左腿落下了终生残疾;为不让一个学生失学,他在担任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校长十二年间,拄着拐杖拖着残腿走遍了全镇的每一个角落。与其说是走,倒不如说是爬。为了让孩子们有书念,为了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他拖着那条残腿,拄着拐杖,手脚并用,每年到贫困生家里走访近四百次。他节假日在学校义务值守两千多个工作日,没要一分钱。这一切似乎很平常,很普通,很不显眼,但对于一个山村的校长来说,能做到这些,是何等的不易。
我掩卷沉思,覃东荣为什么能这样严于律己,甘于清贫,关爱师生,乐于奉献,为振兴乡村教育,扎根乡村,无怨无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其根源就是来自信仰的力量和为孩子们播种理想的人间至爱。正如他本人所言“要留正气满乾坤”。
覃东荣能做到:自己仅有一碗饭,也要给别人分半碗;自家再困难,也要想办法送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其实这都是他对“信仰”和“使命”的承诺,对时代和未来的期许。
这让我深切地意识到,《拐杖校长》一书的出版,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崇高信仰的山村教师的光辉形象,也寄托着人们对这样的新时代园丁的敬仰和深深怀念。
信仰本色化雨露
播种理想育栋梁
红烛点亮满天星光
山花开遍美丽山乡
是为序。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从2009年出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再到2024年出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跨越了15年的漫长岁月。这3本专著的出版,是闫学校长研读和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思索与记录。
有7年时间,我有幸追随闫学校长,曾与她在两所学校共事,亲眼见证了在她的引领下学校发展的历程,因此,当我捧读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心中不由得感喟万分——书中呈现的案例是如此鲜活而熟悉,那些观点也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她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身体力行。
闫校长在此书开篇就亮出了校长要成为“教师的教师”这一主张,她十分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那就是反对校长把自己当成行政干部,而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教育教学上,校长自身不仅要成为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更要为教师提供切实的教学指导与帮助。这些年,学校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但她总能抽出时间来到课堂,面对面指导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策略突破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甚至每个学期她都会亲自上示范课,供教师们观摩研讨。她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率领教师们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
记得我在执教《忆读书》《穷人》等课文时,闫校长不仅会对文本解读、学习活动设计给予切中要害的指导,甚至针对我在课堂上的过渡语以及评价语也提出细致建议。她常常提醒我,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着眼点,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她向我介绍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师写作教育日记的做法,也鼓励我多写教育日记,以提升自己研究的眼光和能力。后来,在闫校长的指导下,我先后出版了《中国孩子的朗读手册》和《语文读出来》这两本书,书中很多内容就来源于那些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我教育工作的一个信条。”这句话时刻鼓舞着闫校长,她做校长11年,历经不同的学校,但不管在哪所学校,推动阅读始终是她校长生涯的主旋律。她希望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学校打造成为书籍的王国,让书籍照亮校园的每个角落,她常常说:“让美好的书籍与童年相遇。”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中第三辑,闫校长详细阐述了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校园阅读主题馆的空间打造和班级图书馆的建设,以及“擦星”儿童阅读课程又是如何创生与实施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她对儿童阅读的痴迷与热爱。尽管她先后担任校长的几所学校发展背景不同,办学条件也不太一样,但她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总能把学校阅读馆打造成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一个让学生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她在不同学校打造的儿童阅读馆都是学校最迷人的空间之一。但我知道,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归根结底都源于她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坚定信念,源于她对书籍本身的深厚情感。
事实上,闫校长不仅有信念和情感,更有坚定不移的行动:20多年来,她作为“擦星”儿童阅读课程的主持人,不断带领教师进行课程实施样态的多维探索,一起参与并制作课程资源包,使得课程体系愈发完整、立体;与此同时,她带领团队教师在各种网络平台、报纸杂志持续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起来。而我,作为她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也有幸成为得到她帮助和指导最多的青年教师之一。
不仅学生要阅读,教师也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看作人生获得幸福的必要元素。同样,闫校长也一直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她曾说:“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长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在不同学校担任校长期间,她都一如既往地把教师阅读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板块,成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她借鉴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让每位教师都登上学术舞台”。在我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时,闫校长每学期都会指导我拟定校本研修计划,将教师阅读论坛等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根据研究主题给全体教师采购书籍,并帮助教师制订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阅读计划。在每周的校本研修时间,主讲教师向全体教师介绍近期正在读的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而这样的模式,如今已成为我校每周校本研修的固定板块。
阅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让我们清晰地看见闫学校长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影响下,在课程建构、教师培养、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等众多方面的有力行动,正如她在此书的序言中所说,她的校长生涯始终聚焦在重要而美好的事物上,始终着眼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我相信,当广大教师、校长走进这本书时,一定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的鼓舞,并有所行动。
(作者:陆智强 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杜甫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