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19: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家乡变化的日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变化。
2. 结构安排:日记通常包括日期、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在写作时,注意合理安排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3. 情感表达:日记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真实地表达你对家乡变化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
4.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事例、场景、人物等细节,展现家乡的变化。细节描写要生动、具体,让读者如临其境。
5. 对比手法:在描写家乡变化时,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突出变化之巨大。
6. 语言风格:日记的语言风格应贴近生活,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书面化的词汇和句式。
7. 观点明确:在表达对家乡变化看法时,观点要明确,有理有据。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见解。
8. 遵循日记格式:日记通常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注意遵循日记格式,包括日期、天气、心情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开头:简要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2. 过渡:在描述家乡变化时,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我的家乡,一个曾经普普通通的农村。
我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以前啊,家乡的路那叫一个泥泞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真不是夸张。村里的房子也大多破旧简陋,一到下雨天,屋里就开始滴滴答答。
可如今呢?那变化简直让人目瞪口呆!先说这路,全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不管啥天气,都能畅通无阻。据统计,过去五年里,我们村新修的道路长度超过了 50 公里!
村里的房子也焕然一新,不再是过去的土坯房,而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而且,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网络,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在村里随时上网冲浪。
农业方面的变化更是惊人!以前种地全靠人工,累死累活还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可不得了,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大显身手,播种、施肥、收割,那效率杠杠的!专家都说了,这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总之,我的家乡从过去的贫困落后,变成了如今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农村。这变化,就像一场美丽的梦,但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眼前的。朋友们,你们的家乡是不是也有这样惊人的变化呢?快来和我分享分享吧!
总结:本文讲述了作者家乡从道路、房屋到农业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专家观点展现了农村的新风貌,引发读者对家乡变化的回忆与思考。
回家过中秋
"秋月,阿姨要你中秋节回老家一趟,她一个人挺孤单的。"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有些迟疑,"对了,你爸...你继父康建国,他也会回去。"
我叫周明志,今年三十有七,这个年纪的人早该放下许多过往,可一听到康建国三个字,我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紧缩了一下,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
母亲李秀芳与康建国的婚姻只维持了八年。
在我十五岁那年,他们离了婚。
那是1998年的夏天,蝉鸣聒噪,热浪滚滚,我刚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却在同一天看到母亲红肿的眼睛和康建国提着行李离开的背影。
"你们不要我了吗?"我站在楼下大声喊着,声音在老旧小区的水泥墙壁间回荡。
康建国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神复杂得让我读不懂,然后转身走进了瓢泼大雨中。
阿姨曾劝我:"明志,建国对你不薄啊。"
我只回了她四个字:"各人有命。"
从那以后,我再没喊过他一声"爸"。
彼时我正是懵懂叛逆的年纪,总觉得世界对我不公,凭什么别人家有完整的家庭,而我却要面对父母离异的现實?
我恨康建国,恨他辜负了我和母亲的信任,恨他选择了逃离而不是坚守。
高考那年,我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重點大學,母亲想打电话告诉康建国这个好消息,但被我拦下了。
"他已经不是我们家人了,不必知道。"我冷冷地說。
毕业后,我在杭州一家外企工作,年薪二十万,在当时的2005年,这是足以让同龄人羡慕的收入。
我给母亲在杭州市郊買了一套小两房,周末常去陪她,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小姨周秋月比母亲小十岁,一直未婚,独居在老家的四合院里。
那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合院,灰砖青瓦,木质门窗,窗框上的红漆因岁月流逝而斑驳脱落。
院里有一口老井,还有一棵桂花树,是我和康建国在我七岁那年一同种下的。
记得那天,他蹲下身子,耐心地教我如何挖坑、培土、浇水,说:"明志,这桂花树和你一起长大,将来花开的时候,香飘十里,你也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物。"
当时我咧着缺了门牙的嘴笑着点头,還天真地问:"爸,桂花能吃吗?"
"能啊,可以做桂花糕、桂花酒,你娘最会做桂花蜜饯了。"他笑着揉我的头。
那一年,我还在上小学二年级,对这个从省城来的继父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康建国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为人温和,说话斯文,与我的生父形成鲜明对比。
我的生父是个脾气暴躁的酒鬼,经常醉酒后对母亲拳打脚踢。
八岁那年,生父因酗酒斗殴丧命,留下我和母亲相依为命。
两年后,母亲经人介绍认识了康建国,又过了半年,他们结婚了。
起初,我对这个突然闯入生活的陌生男人充满戒备,但他并不强求我立即接受他,而是慢慢靠行动赢得了我的信任。
他教我下象棋,辅导我功课,带我去钓鱼,还给我买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一辆红色的二八杠。
"骑车和做人一样,要保持平衡,往前看,不能回头。"他站在自行车后面,手扶车座,一步步跟着我,"别怕,摔倒了爬起来就好,我在后面呢。"
转眼七年过去,这段温馨的时光如同一场梦境,被康建国的离开无情打破。
离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和母亲面对面坐在桌前,看着桌上仅有的一盘花生米、一碟咸菜和两个月饼,沉默不语。
窗外,月亮又大又圆,照得满屋生白,却更显寂寞。
此后,我再也没回过老家,也没过过一个完整的中秋节。
五年前,听说康建国从省城调回老家中学教书了,住在离小姨家不远的单位宿舍里。
我对此并不关心,只是让母亲不要在我面前提起他。
而现在,接到母亲电话,得知要回老家过中秋,还要见到康建国,我心中五味杂陈。
"妈,非去不可吗?"我有些烦躁地问。
"明志啊,都二十多年了,何必还记着旧恨呢?"母亲轻声劝道,"你小姨一直挂念着你,你不回去看看她吗?"
我沉默良久,终于妥协:"行吧,我回去,但不是为了他。"
挂了电话,我站在杭州的公寓窗前,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闻到过桂花的香气了。
高铁时代,从杭州到老家仅需三个小时。
候车大厅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拖着行李箱赶回家团圆的人们。
我买了些杭州的特产:西湖龙井、丝绸围巾和藕粉,还有一盒价格不菲的月饼,心想小姨应该会喜欢。
上车前,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多买了一盒茶叶,据说对肺有好处。
车窗外,田野如画卷般展开,偶尔闪过几座小山村,炊烟袅袅,一幅安静祥和的江南秋景。
我闭上眼睛,梳理着即将面对的局面,却不知该如何开口,是该喊一声"爸",还是生疏地叫他"康老师",亦或干脆避而不见?
火车驶入家乡站台,熟悉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阵阵桂花香,那是游离在记忆边缘的气息,让人莫名安心。
小姨早早地在出站口等我,她比记忆中又老了些,鬓角染上了几丝白发,眼角的皱纹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明志,你可算回来了。"小姨拉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欣慰,"瞧你,比电视上那些明星还俊,咱们村里的姑娘见了不知要多羡慕我这个当姨的。"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姨,你还是这么会说话。"
坐上小姨的电动三轮车,穿过几条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我发现家乡变了许多。
原来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路边新开了不少商店,甚至还有一家肯德基。
"现在咱们这也发展起来了,年轻人不用都往外跑了。"小姨骄傲地介绍着,"你表妹的儿子就在镇上开了家网店,生意红火得很。"
在回家的路上,她欲言又止,眼神有些闪烁。
"姨,有什么就直说吧。"我知道她有话要讲。
她放慢了车速,声音低了下来:"明志,有件事我得提前跟你说。"
我的心咯噔一下:"什么事?"
"建国得了肺癌,已经是晚期了。"小姨的声音哽咽,"医生说...撑不过今年冬天。"
我的心猛然一沉,不知该作何反应,只觉得嘴里发苦,像是嚼了一口老陈醋。
"他知道你要回来,高兴得前几天一直睡不好。"小姨继续说道,"这些年,每次你过生日,他都会去县城的文昌庙给你上香,求平安符。"
我没有作声,任凭风吹乱了头发。
"他从不敢打扰你的生活,只是默默关注着你的一切。"小姨叹了口气,"明志啊,人这辈子,有些话不说出来,可能就再没机会了。"
电动车转过一个弯,远远地,我看到了那座熟悉的四合院,灰色的院墙上爬满了爬山虎,红色的木门依旧,只是颜色已经褪得差不多了。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的桂花树已经长得比房檐还高,满树的花朵散发着醉人的香气。
"哎呦,明志回来啦!"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厨房传来,是母亲。
她围着围裙,手里还拿着锅铲,脸上洋溢着喜悦。
"妈,您什么时候到的?"我放下行李,给了她一个拥抱。
"昨天就到了,给你准备了不少好吃的,瘦了吧?是不是在杭州又没好好吃饭?"母亲上下打量着我,眼中满是关切。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院子角落的石凳上坐着一个人,正低头看书,鬓角已经全白。
是康建国。
他穿着一件褪色的蓝格子衬衫,身材比记忆中瘦了许多,脸颊凹陷,但脊背依然挺直,像是要用最后的力气维持那个语文老师的形象。
他抬起头,看见了站在门口的我,先是一怔,继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这二十年的隔阂从未存在过。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小时候他教我骑自行车的情景,他在后面扶着车座,一遍遍喊着:"别怕,我在后面呢。"
我僵在原地,不知该如何是好。
康建国缓缓站起身,向我走来,步伐有些踉跄,但眼神坚定。
"明志,你回来了。"他的声音比记忆中沙哑了许多,带着一丝颤抖。
"嗯。"我点点头,只挤出了这一个音节。
"路上累不累?"他小心翼翼地问,像是怕一不小心就踩到了我的逆鳞。
"不累。"我又简短地。
气氛一时有些尴尬,还好小姨适时地插话:"明志,快去洗手吃饭吧,你妈准备了好多菜呢。"
饭桌上,母亲和小姨不停地给我夹菜,讲着这些年家乡的变化,而康建国则安静地坐在一旁,偶尔点头附和,更多时候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眼神中包含着太多我读不懂的情绪。
我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听母亲和小姨说话,避免与康建国有眼神接触。
"你知道吗,建国这些年把自己的稿费都捐给了学校的贫困生。"小姨悄悄对我说,"他出了三本书呢,都是关于教育的,县里的老师都拿他的书当教材。"
我敷衍地点点头,内心却掀起了波澜。
我不知道康建国还写了书,也不知道他这些年过得如何,是否再婚,有没有别的子女。
吃完饭,母亲和小姨张罗着收拾碗筷,康建国则站起身,轻声对我说:"明志,院子里的桂花开得正好,要不要去看看?"
我本想拒绝,但看到母亲期待的眼神,还是勉强点了头。
桂花树下,秋风送爽,花香四溢。
"你小时候种下它的时候,只有这么高。"康建国比划着,"我还担心它活不了呢,结果比我预想的还要茂盛。"
他伸手触摸着树皮上的年轮,仿佛在抚摸时光的痕迹。
"这些年,过得好吗?"他轻声问道。
"还行。"我简短地,随后补充道,"在杭州买了房,工作也稳定。"
"那就好,那就好。"他点点头,眼里闪烁着泪光,"对不起,明志,当年的事,我欠你一个解释。"
"不必了。"我打断他,"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不,你应该知道真相。"康建国固执地说,"我知道你恨我,觉得我抛弃了你和你妈,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远处的天空,那里飘着几朵闲云,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那年你得了重病,需要做手术,医药费很高。"康建国艰难地开口,"我的工资不够,只好借了高利贷,还抵押了房子。"
我皱起眉头,这事我怎么不知道?
"手术很成功,你恢复得也很好,但债主开始天天上门讨债,甚至威胁要伤害你和你妈。"康建国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怕连累你们,就提出离婚,独自承担债务。"
我转过头,难以置信地看着他:"这是真的吗?"
"你可以问你妈或者你小姨,她们都知道。"康建国苦笑道,"我不想你知道这些,怕影响你学习。"
我的脑海中闪过那个暴雨天,他转身离去的背影,原来他不是放弃,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守护。
"那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我的声音有些颤抖。
"刚开始是怕你担心,后来看你对我的态度......"康建国叹了口气,"我想,或许恨我对你来说会更容易些。"
晚饭后,康建国将我叫到他的房间,从一个旧箱子里取出一封泛黄的信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这是你高考录取那天我写的信,可惜没勇气寄出去。"他的声音有些颤抖,"这本笔记记录了你从小到大的成长,虽然后来我没在你身边,但我一直通过你妈和你小姨了解你的情况。"
我接过那封信,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的字迹工整清秀,是我熟悉的康氏风格。
"明志:
得知你考上大学,我比谁都高兴。记得你小时候说要当科学家,现在梦想成真了。这些年,我不在你身边,是我的遗憾。但看到你茁壮成长,我很欣慰。无论何时,你都是我的骄傲。
爸爸"
简短的几行字,却让我眼眶湿润。
我翻开笔记本,第一页写着"周明志成长记录",下面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个重要时刻:第一次考满分、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第一次获得奖学金......
"这些,你都是怎么知道的?"我哽咽着问。
"你妈每个月都会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的近况。"康建国笑着说,"后来有了手机,她还会偷偷拍你的照片给我看。"
我想起了那些年母亲莫名其妙的拍照行为,原来是为了这个。
夜深人静,我躺在儿时的床上,辗转难眠。
母亲轻轻推门进来,坐在床边轻声道出了当年离婚的更多细节:那年我患上了急性肾病,需要巨额医疗费,康建国变卖了所有家产,甚至借了高利贷。
病好后,他担心债主找上门来骚扰我们,便主动提出离婚,独自背负了所有债务。
"当时他已经被学校辞退了,因为总是请假照顾你。"母亲抹着眼泪说,"他去工地搬砖,送外卖,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就是为了还清债务。"
"那您为什么不告诉我真相?"我问道。
"他不让说。"母亲叹息,"他说男子汉做事不图回报,不希望你因为愧疚而影响学业。"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康建国,独自一人走在雨中,肩上扛着所有的重担,却依然挺直腰杆,不愿让我和母亲看到他的疲惫。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我在桂花树下找到了正在乘凉的康建国。
"爸,对不起,这些年我误会你了。"我哽咽着说,第一次喊出了这个久违的称呼。
他愣了一下,继而笑着拍拍我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泪光:"没事,都过去了。"
"如果......如果当初我知道真相,或许会不一样。"我自责地说。
"不,就该这样。"康建国坚定地说,"你不需要因为我的选择而背负任何包袱,我希望你活得轻松自在,这就够了。"
月光下,他的脸庞显得格外苍白,但眼神依然如当年般温和坚定。
"爸,肺癌的事......我听小姨说了。"我犹豫着开口,"要不要去杭州的大医院看看?我认识几个医生。"
"不用了,我看过很多医生了。"康建国摇摇头,"人这一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能在走之前看到你过得好,我已经很满足了。"
"别这么说。"我强忍泪水,"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是啊,还有时间。"他笑着附和,但我们都知道,那不过是善意的谎言。
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赏月话家常,气氛温馨而又略带伤感。
小姨拿出珍藏多年的桂花酒,说是要庆祝这难得的团聚。
"来,明志,尝尝你小时候最爱的桂花糕。"母亲将一盘金黄的糕点推到我面前,"你爸让我做的,说你小时候特别喜欢吃。"
我看了一眼康建国,他正含笑看着我,眼中满是期待。
"谢谢爸。"我轻声说道,然后咬了一口桂花糕,甜而不腻,香气四溢,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儿时的中秋。
"明志啊,你爸这些年一直惦记着你,还保留着你小时候的照片和作业本呢。"小姨说着,从屋里拿出一个旧铁盒。
盒子里满是我的童年痕迹:发黄的照片、稚嫩的画作、歪歪扭扭的作文本,甚至还有我小学时获得的奖状,边角已经有些卷曲。
"这些你都留着呢?"我惊讶地问康建国。
"当然,这是我的宝贝。"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显得格外慈祥。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无论血缘如何,这个男人对我的爱从未改变,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即使我浑然不知,甚至怨恨他。
月亮渐渐升高,院子里的桂花香更浓了,仿佛要把这二十年的缺失都弥补回来。
望着康建国那布满沧桑的面容,我终于明白,亲情不仅是血脉相连,更是那份无声的付出与永恒的牵挂。
在这个中秋之夜,我们一家人在桂花树下团圆,胜过了所有的月饼和美酒。
"下个月秋收后,我想去杭州看看。"康建国突然说道,"看看你工作的地方,住的小区,如果可以的话。"
"当然可以。"我毫不犹豫地答应,"我请假陪你好好逛逛杭州,带你去爬吴山,看西湖。"
康建国笑了,那笑容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教我骑自行车的他。
"好,说定了。"他伸出手,与我相握。
皓月当空,桂花飘香,一切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模样,却又带着岁月的痕迹,变得更加珍贵。
我知道,时间或许不多了,但至少,我们找回了彼此。
中秋的月亮格外明亮,照亮了这个曾经残缺,如今重圆的家。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