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04:18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简历邮箱使用注意事项
在求职过程中,简历邮箱是传递个人简历的重要渠道。一个合适的简历邮箱不仅有助于提升求职成功率,还能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下是一些关于简历邮箱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邮箱名称
1. 使用简洁、易记的邮箱名称,避免使用生僻字、符号或数字。 2. 尽量使用与求职岗位相关的关键词,如“求职+姓名+应聘岗位”。 3. 避免使用过于随意或带有个人特色的邮箱名称,以免给招聘者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二、邮箱容量
1. 确保邮箱容量充足,避免因邮箱满导致简历无法发送。 2. 定期清理邮箱,删除无关邮件,保持邮箱整洁。
三、邮箱安全
1. 设置复杂的邮箱密码,并定期更换,以防密码泄露。 2. 启用邮箱验证码功能,增加邮箱安全性。 3. 避免在公共场合或他人电脑上登录邮箱,防止信息泄露。
四、邮件格式
1. 邮件主题简洁明了,突出应聘岗位,如“应聘+姓名+应聘岗位”。 2. 邮件正文尽量简洁,避免冗长。可以先写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附上简历附件。 3. 确保简历附件格式正确,如PDF、Word等常见格式。
五、邮件内容
1. 在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实习生 姚媛媛
“我公司收到您的意向软件测试简历,麻烦把邮箱地址发我。”“请重新发一下邮件号,如发不出来,请分两段发过来。”这两段内容,出自成都女孩王月(化名)收到的短信,短信由陌生电话号码发送。连日来,她收到了数十条类似的短信“轰炸”,并被反复要求提供邮件信息,让她不胜其烦。
4月14日,王月告诉记者,她之前在找工作时,在多个招聘网站上填写了自己的简历,并预留了电话信息,这之后不久,她就收到了上述的短信内容,“这些电话都是陌生号码,打过去之后直接转入语音信箱。”王月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的信息遭遇了泄露,但她在网上搜索相应关键词后发现,不少网友也和她有类似的经历。
记者调查发现,有人在回复了这样的招聘信息后,让下载App,并一步步陷入诈骗分子的招聘“陷阱”。
填写简历后被陌生短信“轰炸”
提供邮件信息后被要求提供银行卡号
王月说,2025年2月,她在几个招聘网站上更新了自己的简历信息,而在两周之后,她就不断收到一些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短信内容都是要求回复我的邮箱地址,然后让我邮件联系。”在短信内容中,对方说王月投递了行政经理、内勤文职岗位,公司信息并未显示,但这些信息却让王月有些懵圈。她告诉记者,她印象中,自己从未投递过行政经理或者内勤文员的岗位,而且这些陌生号码都没有告知公司信息。
虽然抱着怀疑的态度,王月也回复了对方邮件地址。而在提供邮箱后,她又收到对方发来的回复,“已收到您的邮箱,稍后会通过邮件方式发送入职。”紧接着,她又收到对方发来的邮件,让她做远程评估,并下载App。
在对方提示下,王月下载了App,一开始,有一名自称xx公司人事专员的人和她沟通,后来,这名人事专员又让考核员跟她联系,并要求在考核过程中录入一组数据,完成一定的数据录入后,对方又让王月提供银行卡号并设置密码。
到了这一步,王月有些警惕了起来,“这家公司注册地在上海,我搜过它的信息,是什么信息科技公司,并没有实体地址。”王月告诉记者,她并不想去上海工作,另外,在对工作岗位和公司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对方就让她提供银行卡号,这让她严重怀疑是一家“不正规”的公司,她赶紧卸载了App。
之后,她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相关关键词后发现,不少网友也和她有类似的经历,都是在招聘网站上填写简历后收到陌生短信,要求提供邮件地址,还有网友自称在和对方邮件联系的过程中被骗。
14日下午,记者也联系到一家招聘网站的客服人员,对方告知,在他们后台确实有提供数据测试这一功能,但是关于记者所说的招聘信息泄露等问题,稍后会有专门的人员来对接。
社交平台上,有人收到各种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数据测试”所使用的软件
莫名短信背后竟隐藏招聘骗局?
有人因此被骗数万元
4月14日,记者联系到和王月有着类似经历的市民。今年2月,成都市民林女士也收到了一条来自湖北武汉的招聘短信,短信内容为:“林女士您好!我司收到您意向的仓库管理文员简历,麻烦短信发我,您的邮箱,人事部稍后会与您沟通。”林女士将自己的邮箱回复给了对方。
林女士收到的短信,对方让她提供邮件信息(受访者提供)
林女士收到的短信,对方让她下载一款软件(受访者提供)
之后,林女士收到一位自称“优杜人力资源”的人发来的短信,对方告知她,相关招聘邮件已发送至邮箱,并提醒:“如若未收到请您注意查看邮件垃圾箱信息,可能存在系统判断错误在垃圾箱。”求职心切的林女士赶忙打开邮箱,发现对方通知她简历已通过,还询问了她在成都的居住区域。紧接着,对方发来公司简介和岗位内容介绍。
林女士收到的短信,对方让她提供邮件信息(受访者提供)
邮件显示,向林女士发起招聘的是某公司的子公司,且文件特别说明该子公司正在办理更名手续。公司地址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招聘文件表明,林女士被“仓库管理文员”岗位拟录用,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库存记录、入出库管理、备货准备等,薪资待遇十分诱人。
按照邮件要求,林女士复制对方提供的下载地址在手机浏览器中下载了一款名为“R助手”的软件,这款软件在应用商店和浏览器中无法直接搜索到。
招聘变为“数据测试”
应聘者被骗后选择报警
“骗子很谨慎,为降低戒心,第一轮的金额比较小,并且通过水滴公益等方式充钱,还成功提现了。第二轮测试四组测试金额越来越大,多则上万。”林女士告诉记者。
林女士收到的短信,对方让她进行数据测试(受访者提供)
她说,这场“数据测试”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在经过两轮测试过后,对方数据经理先后以操作失误、数据修复失败、银行卡号错误等借口,冻结账号,要求充钱给解冻。
并且,对方告知她银行卡号错误,转账失败,还得继续投钱(第三次现金交易)。
就这样,林女士先后取现4万元、12.8万元、7万元。由于资金不足,林女士甚至借了网贷。截至发现被骗,她总共损失24.4万元。“一轮测试完成才能提现,第一轮两组测试完成后我成功提现312元,但第二轮四组测试没完成,提现过程状况百出,一分钱都没拿到。”目前,林女士已报警处理。
林女士与所谓公司测试员的聊天记录
揭秘招聘骗局套路
警方提醒“诈骗往往会以刷单返利为诱饵”
对于类似用邮件发送信息的招聘“陷阱”,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反诈中心民警郑右文告诉记者,诈骗分子往往会通过招聘网站获取目标受害人的邮箱、电话号码等信息,随后联系受害人,并向其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工作条件。
在承诺给予受害人优厚待遇后,会以“帮助熟悉公司业务和运营模式”为名,诱导受害人下载一个所谓的“公司内部App”,并要求进行为期两天的在线试岗。
社交平台上,有人收到各种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郑右文说,诈骗分子还会承诺这两天的试岗也是有薪酬的,要求受害人使用个人资金在软件上进行刷单以获得返利。一旦受害人开始尝试并初步体验到甜头,诈骗分子便会进一步诱使受害人增加投入的资金。当受害人意识到被骗时,诈骗分子就会消失并拉黑删除受害人。
她提醒,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邮箱、电话和短信,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面对突如其来的转账、汇款要求,务必要谨慎,一定要核实清楚,千万不要随意转账、汇款。如果被骗,应及时拨打110报警,同时注意保留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联系方式等证据。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频繁使用“钓鱼”邮件的手段开展网攻窃密,目标直指我党政机关、国防军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核心要害部门,试图窃取我重要敏感领域信息,手法复杂多变,迷惑性极强,威胁我国家安全,需引起高度重视。
学术申请 语焉不详
“尊敬的杨教授,您好!我是小王,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很想申请报考成为您的学生,在您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可以通过邮件与您沟通下吗?”某日,杨教授在工作邮箱中看到一封标题为“研究申请”的邮件,作为国内某知名大学前沿科技领域专家,杨教授经常收到这类邮件,但和其他学生发来的邮件相比,这封邮件内容措辞十分模糊。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杨教授让对方补发一份个人简历,以便了解其研究方向和水平。很快,一封措辞恳切表示感谢的邮件便发了过来,附件内容是一个加密的Word文档,名称为“简历”,密码“贴心”地附在了邮件正文中。
高度可疑 立即举报
杨教授下载并打开了这份简历,看到内容后,他更加疑惑。简历显示王某并非在校学生,专业也与杨教授的研究领域毫不相关。显然,对方与其邮件沟通的目的并非申请报考那么简单,杨教授不禁警惕起来。为弄清对方目的,杨教授发信询问对方具体想研究什么领域,对方回复:“舰船装备”,这一加深了杨教授的怀疑,他判断对方极有可能是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套取我国舰船装备领域敏感数据资料,杨教授当即联系了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并第一时间向国家安全机关反映。
双重圈套 来者不善
经查,该邮件带有双重窃密目的。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企图以“研究申请”邮件名义定向勾连套取我国防军工领域敏感信息,如目标对象警惕意识不足,则可能落入对方圈套。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名为“简历”的附件实际内置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专研的木马程序,一旦目标对象打开文档,便会触发木马程序,攻击者可轻易控制该计算机并任意窃取其中的数据资料。
万幸的是,杨教授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管理要求,并未在该计算机中存储任何敏感信息,避免了失泄密情况的发生。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网络“钓鱼”作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实施网络攻击窃密的主要手段之一,成本低廉、手法隐蔽、危害性强。广大公民,特别是核心涉密岗位人员,要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护。
——提升安全意识。坚决牢记“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不使用智能联网设备记录、存储、处理、传输任何敏感信息与涉密信息,不在智能联网设备中存储涉密人员工作单位、职务、电话号码等信息,不将智能联网设备带入保密要害部位、涉密会议和活动场所。
——加强自我防护。不使用可疑设备,不点击短信、邮件中不明链接,不扫描可疑二维码,不安装来源不明软件,不随意连接公共Wi-Fi,不浏览非法网站,及时关闭不必要的权限要求,定期对智能联网设备进行病毒查杀和漏洞修复。
广大公民如发现可疑情况可及时通过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12339、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共同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来源:国家安全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