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大学生思想文化活动》,(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04:50

手把手教你写《大学生思想文化活动》,(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大学生思想文化活动策划注意事项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这类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在策划和组织大学生思想文化活动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明确活动目的
1. 确定活动的主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或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分析活动目标群体,明确活动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还是特定群体(如入党积极分子、贫困生等)。
二、合理规划活动内容
1.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2. 确保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讲座、展览、比赛、志愿服务等形式。 3. 注重活动内容的创新性,避免千篇一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精心设计活动流程
1.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流程、人员安排等。 2. 合理安排活动环节,确保活动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混乱。 3. 考虑活动时间与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协调,尽量减少对学习的影响。
四、注重宣传推广
1. 利用校园广播、海报、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2. 邀请校内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提升活动品质。 3. 鼓励学生自发宣传,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扩大活动知名度

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分享

一、校园内的品德实践活动

1. 班级值日轮岗制

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生,负责教室卫生打扫、文具整理、纪律监督等。比如每天安排 2 名学生,从擦黑板、摆桌椅到提醒同学保持安静,亲身感受“责任” 的意义。通过参与日常管理,学生能理解集体事务需要每个人的付出,培养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2. 诚信考场体验

在单元测验时设立“无监考考场”,学生自主报名参加,考试过程中互相监督、自觉遵守纪律。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诚信考试”的感受,比如 “虽然没人盯着,但写答案时更踏实”。这种方式能强化诚信意识,让学生明白“诚实”是比分数更重要的品质。

3. 同桌互助小组

按学习和性格特点分组,让学生互相帮助。比如成绩好的同学辅导同桌做题,细心的同学提醒同桌带齐课本。每周评选“最佳互助搭档”,奖励小贴纸或班级表扬。通过互助,学生能学会关心他人、耐心沟通,体会 “助人为快乐之本”的道理。

二、社区与社会参与活动

1. 敬老院爱心探访

组织学生定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表演小节目(如唱歌、朗诵),帮老人整理房间。比如提前让学生准备 “爷爷的故事”话题,或学一首老歌。活动后写日记记录感受,比如 “王奶奶说我的歌声让她想起孙子,原来陪伴这么重要”。这能培养同理心和尊老美德。

2. 社区环保小卫士行动

带领学生在小区内捡垃圾、给花草浇水,或制作“节约用水”的手绘海报贴在楼道。比如分组比赛“谁捡的塑料袋最少”,或设计 “环保金点子”:用淘米水浇花。通过行动让学生明白 “爱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增强社会公德心。

3. 职业体验日

联系社区的交警、清洁工、消防员等职业,让学生体验一天工作。比如跟清洁工阿姨扫一条街,记录“凌晨 5 点的街道”;跟交警叔叔指挥交通,感受“站半小时就很累”。体验后分享感悟,理解“每个职业都值得尊重”,培养吃苦耐劳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家庭与传统文化结合活动

1. 家庭感恩日计划

设定每周六为“家庭感恩日”,学生为家人做一件事:给父母捶背、帮爷爷奶奶洗碗、给弟弟妹妹讲故事。比如用零花钱买一朵花送给妈妈,附一张纸条:“谢谢妈妈每天做饭”。长期坚持能让孩子学会表达爱,懂得“孝顺” 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2. 传统节日品德实践

利用春节、中秋等节日开展活动。比如春节写“家风小纸条”,全家讨论“为什么要孝顺长辈”;中秋做月饼送给邻居,体会“分享” 的快乐。还可以带孩子参观民俗博物馆,讲解 “诚信”“友善”的传统故事(如曾子杀猪教子),让品德教育融入文化传承。

3. 家庭公益联动

全家一起参与公益,比如给贫困地区孩子捐旧书、周末去公园做义工。比如让孩子整理自己的课外书,写上祝福卡片:“希望你也喜欢这本书”。通过家庭共同行动,让孩子明白“善良”需要付诸实践,同时增强家庭凝聚力。

四、主题情景模拟活动

1. 校园 “品德剧场”

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比如 “捡到钱包该不该还”“同学抄作业要不要举报”。通过角色扮演,讨论 “诚实”“正义”的做法。比如演 “公交车让座”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谦让”带来的温暖,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

2. 灾难应急责任体验

在班会课模拟“地震逃生”,分配学生担任“组长”“急救员”“引导员”,负责组织同学有序撤离、照顾受伤“同学”。活动后讨论:“如果真的遇到危险,你的责任是什么?” 以此培养临危不乱的担当意识。

五、自然与劳动教育活动

1. 班级责任田种植

在校园开辟小块土地,分组种植蔬菜(如蒜苗、小番茄),从翻土、浇水到收获都由学生负责。比如记录 “蒜苗长高了 2 厘米”,收获时分给其他班级。通过劳动,学生能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耐心和珍惜粮食的习惯。

2. 户外徒步品德挑战

组织短途徒步,设置“互助任务”:让体力好的学生帮同伴背包,遇到陡坡时互相搀扶。途中分享“坚持就是胜利”的故事,比如登山者的毅力。这能锻炼意志力,同时强化团队合作精神。

黑龙江大学举办首届“新思想·我来说”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

6月23日下午,黑龙江大学首届“新思想·我来说”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决赛在主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刘凤影出席活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忠孝、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其滨、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郑岩、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秋担任比赛评委。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思政课教师代表、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到场观赛。

此次大赛自4月中旬启动以来,受到黑大学子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经学院初赛遴选、专家复审、学校复赛选拔,共有10位选手晋级决赛。比赛中,选手们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关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并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和青年视角,以《创造性转化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青年的“国潮”担当》《双轮驱动: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等鲜活选题构建教学体系,立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追求,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沉浸式课堂体验。选手们声情并茂的课堂展示与深度叙事,体现了黑大学子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彰显了黑大学子一心向党、自信自强的青春风采。

经过紧张激烈比拼,马克思主义学院郝德贵、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响获大赛一等奖,政府管理学院刘璐宁、文学院黄千岂、马克思主义学院蔡文娇获二等奖,政府管理学院陈研孜、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肖靖文、艺术学院杨晨、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伊莹、新闻传播学院邓街元获三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美微等10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到场嘉宾和评委为获奖学生颁奖。

活动现场还为黑龙江大学2025年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优秀项目、黑龙江大学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导师代表颁发了证书。

当学生化身思政课堂的主角,行走的思政课开始与传统课堂交汇,“你说我听”的范式蝶变为“师生共舞”的探索。这场关于信仰的青春对话既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生动回应,也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培育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宣讲实效良好的优秀学生骨干,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动力。

文字 | 学生工作部

摄影 | 庞博文 刘俊文

排版 | 金松琦

责任编辑 | 王思聪 孙晟伟 金松琦

二审 | 张笑雷

三审 | 肖博宇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