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07: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暑期读书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书观后感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关于书籍内容的评价、作者写作手法、人物塑造,还是书籍给你带来的感悟和启发?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深度和针对性。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观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你的观点和感悟。
3. 语言表达:读书观后感要求语言流畅、准确、生动。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口语化; b.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c.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内容充实: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书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建议: a. 描述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b.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c. 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阐述书籍对你产生的影响。
5. 突出个性: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悟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写作时要突出自己的个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8月18日,安康市汉滨初中在汉滨区儿童图书馆举办了暑期读书分享会,不同年级学生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图书馆,分享各自在假期的读书故事,老师也向大家分享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们一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活动现场,学生们分小组坐在书桌前,听老师讲述读书的意义以及正确读书的方法,认真记下笔机。随后,每一位学生走上前台,分享自己的假期读书故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推荐书目,并一一进行讲解。从古典名著到近代小说,从国内佳作到世界经典,学生们推荐阅读的书目题材不一,针对不同的书籍内容,互相进行交流探讨,现场也吸引了其他读者们的关注和参与。
随后,学生们也跟随老师了解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一双双小手被彩纸染的通红,带着好奇心,大家在老师的教授下聚精会神的进行折叠、裁剪……
参与活动的七年级学生崔郴松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大国崛起》,崔郴松介绍道:“平常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大国崛起》这本书用客观的角度讲述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其中蕴含了精彩的历史情节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崔郴松称,参加此次活动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会更容易激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汉滨初中德育处副主任刘文君介绍称,本次活动主题是“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活动选择在汉滨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能够在炎炎夏日给孩子们一个清凉之地。同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汉滨初中坚持以德促治、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德育工作是一项全面的工作,但归根结底是对人心灵教育的工作,而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 刘文君讲。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吴宁
沈荩
沈荩(1872—1903),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人。为人“性情耿直,雄于胆略”,拥护变法,是非常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沈荩少好读书。光绪二十一(1895)年,参加湘社。 1897年去鄂,因潭嗣同推荐,任湖北抚署文案。不久回湘参与维新运动,和谭嗣同、唐才常商讨国事,思想激进。谓“新吾湖南,非有一番之破坏不为功也”。及戊戍政变发生,嗣同死难,他极为悲愤,即和唐才常赴上海,誓为之复仇。
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沈荩与唐才常同渡日本,谋发动起义,得到兴中会会员毕永年等赞助。次年春,同返上海,组织“正气会”,作为集合志士机关,他被选为干事员,负责组织和交通联络事宜。不久正气会改为“自立会”,发放“富有票”,着手组建“自立军”,他成为“自立会”主要领导人员之一。是年夏,至武汉活动,与唐才常等联络兵俑、会党及绅官士庶,建自立军7军,他任右军统领,驻湖北新堤。
七月二十八日,汉口自立军总机关被破获,唐才常与林圭等牺牲,他闻变将所部转移湘鄂交界各县发难,后败走上海。在沪入《大陆报》为记者,并参加戢元丞等所创“新社”,鼓吹革命,排斥康、梁保皇学说。他痛国事沉沦,至友死难,“南中之事,由同志主持”,自己则潜往北京,进行反清活动,以图建立北方革命基础。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沈荩在京津一带,结纳官僚、阉宦,刺探官中情况。当时,沙俄侵入东三省,想把东北变为“黄俄罗斯”。他探得清廷和沙俄政府签订密约7条,丧权辱国。并得人之助,尽悉密约内容,随即在日本和上海报刊加以揭露。留日学生大为震动,迅速电达全国,组织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发动各界群众,愤起拒约。
由于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有识之士纷纷对这一卖国条约予以抵制,满清政府也因此而未敢签订这个密约。
清廷含恨至深,严密侦缉“泄密”之事。但沈荩无所畏惧,进而图谋潜入官中谋刺慈禧,并贿宦官李莲英,共入宫中行事。时有已革翰林吴式钊和旗人庆宽亦参与此谋,然此二人忽行告密,使他于闰五月十五日被捕下狱。
在被审讯时,沈荩对自己言行毫不隐晦。并揭露清廷掩盖中俄密约行为。六月初八日,慈禧令“杖斃”之(因当月有慈禧生日,“不宜见血光”),沈荩先被竹鞭捶打,血肉横飞,惨酷万状,最后被绳索勒死。年仅31岁。
沈荩惨死后,群情愤慨,各地舆论相继揭发清廷及其残暴罪行,激起各界人民的义愤,对满清政府严厉抨击,进一步促进了革命运动迅速开展。
跋:沈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杀的新闻记者。他遇难后,章士钊(1881-1973,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九十二岁时还为祖国统一奔走,客逝香港)当年撰《沈荩》一书,详述沈荩生平及死难影响等;章太炎(1869-1936,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曾任孙中山的总统府顾问)等亦赋诗悼念,成为清末重要革命宣传品之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