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08: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部队毕业自我鉴定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部队毕业自我鉴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完整: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在部队学习、训练和生活中的表现;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重点描述以下内容: a. 军事技能:阐述自己在军事技能方面的学习成果,如射击、战术、体能等; b. 思想政治:总结自己在部队期间的思想政治觉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 c. 团队协作:描述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与战友之间的相处; d. 个人成长:反思自己在部队期间的成长和变化,如性格、心态、价值观等。
4. 举例说明:在描述自己的表现时,尽量用具体事例来佐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规范:遵循部队的语言规范,使用准确、简洁、有力的语言,避免口语化、随意化。
6. 严谨态度:在写作过程中,保持严谨的态度,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7. 情感真挚:表达自己对部队的热爱、对战友的感激、对领导的敬仰等真挚情感。
8. 遵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题:兵的好样子——记中共党员、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何贤达
新华社记者李秉宣
军帽端正,军服齐整,腰带紧扎,健步如风。
“我就是普通一兵。”46岁的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何贤达,用平淡的语气对自己的军旅生涯下了“定义”。
在大家看来,他这个兵可不普通——精通多型导弹、10多个专业,参与编写20多种专业教材,荣立一等功。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为全军唯一的军士代表,何贤达列席了会议。
“追逐梦想,就是在每个岗位干好工作”
“点火!”“一号手”何贤达按动红色按钮,动作干净利落。
一段时间后,末区传来捷报:“精准命中!”
长缨飞天,一剑封喉。
导弹在空中留下白色的尾迹云,如一道弧线划破天幕,划出了一个时代——
何贤达,是火箭军担此重任的“第一兵”。在此之前,“一号手”全部都是高学历军官;此后,越来越多的军士走上了这一岗位。
很多年轻的战友想不到,何贤达军旅生涯的起点,在炊事班。
就连当年新兵集训考核成绩稳居榜首的何贤达自己,也没有想到。
“我想当一名导弹发射兵。”1997年,怀揣着梦想的何贤达脱下工装,报名入伍穿上军装。
被分到炊事班后的每一天,何贤达都在对自己说,“干好炊事员,但发射导弹的梦不能忘”。
他从烧火开始学起。学着摇鼓风机,总被熏得满头满脸都是烟灰。擦把脸,又用棍子摆成导弹车的操作岗位,拿纸箱子画出仪器面板,模拟着在“导弹车”上跑位操作。
在单位组织的军事技术普考中,何贤达跻身导弹专业考试前三。那时,他蒸出的馒头也已经又大又筋道、吃着喷香。
几个月后,何贤达从炊事员成为了一名导弹转载号手。
“追逐梦想,就是在每个岗位干好工作,同时不忘初心。”从吊水桶到吊砖头,再到吊起筷子放进玻璃瓶,何贤达瞄准的东西越来越小,吊装的技术越来越精。
小处不容小觑。改写人生命运的,有时候也只是一件小事。
那年,何贤达所在部队接到上级通知,要再发射一枚导弹。彼时“一号手”刚因急事告假,谁来按点火按钮?!
操作导弹发射车“大脑”的“一号手”,不是谁都能胜任的。仅发射前准备阶段,“一号手”就需要掌握几十个口令、百余种现象,还要有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学科背景。
紧急时刻,何贤达主动请缨……
“亲手按下点火按钮,送大国长剑上九天。”漫漫长夜里,何贤达已将梦圆时刻排演了无数遍: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背理论,在水房里蹑手蹑脚练跑位,把几米长的电路图刻进脑海,把数万字的规程要点熟记于心。
不管当炊事员还是导弹转载号手,他没有一天忘记自己的导弹发射梦。曾经向着梦想前进的每一天,都沉淀成为他主动请缨临危上阵的底气。
成为“一号手”后,何贤达一干就是12年。
“兵当多久,我都是个兵”
营门不远处,是一条坑洼不平、两侧长满荒草的公路。路的尽头,还有段1公里长的上坡。
何贤达最喜欢来这里跑步,而不是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
“跑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翻过这个上坡,就会有一种战胜了自己的感觉。”跑步也好,做人也罢,何贤达从来相信,“要看好风景,就得攀高峰”。
发射架指挥长,是导弹发射时指挥调动所有号手每个操作动作的“灵魂人物”,又被称为“零号”。
面临增编扩架的现实需要,如何尽快培养出一批发射架指挥长,是何贤达所在部队某一时期亟待破解的难题。
为了选拔合适的人才,单位组织百余名干部、军士同台竞技。何贤达带领的发射单元脱颖而出,夺得理论考核和实装操作两个第一名。
这一战,让熟练掌握发射单元所有专业的何贤达,成为战略导弹部队首批军士发射架指挥长之一。
“兵当多久,我都是个兵,当兵就要争第一。”何贤达说到做到。
10年前,何贤达所在单位要发射组建以来的第一百枚导弹。
“百发百中”的重担就落在何贤达的肩上。担子一头是荣誉,另一头是压力。
发射单元很快确定。除何贤达外,其他号手全都没有实弹发射经验。
“就是要趁这次机会锻炼新号手。”何贤达态度很坚决,也很有信心。
发射当日,戈壁滩上滴水成冰,气温接近零下三十摄氏度。
发射车突然因底盘短路无法启动。何贤达抄起冰冷的修理工具钻到车底,迅速更换启动装置排除故障。
那天,导弹越过茫茫雪山,精准击中目标。
上高原、穿密林、走戈壁……这些年,何贤达带领发射单元奔赴一个个陌生地域。
2022年,何贤达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作为唯一的军士代表,他参加了全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赴全军各单位巡回宣讲。
在脚步走出营区、走出军种前,何贤达的视野已经先一步投向全军、投向全国。
“你是兵的样子,兵就是你的影子!”
“两名号手遇袭‘重伤’,退出发射。”
多年前的一次对抗演练中,导调组临机设置的课题,让何贤达所在发射单元最终点火超时。
这是何贤达第一次“吃败仗”。
“一人过硬不如人人过硬。”何贤达痛定思痛,带着他们班搞起了“减员操作”的“试验田”。
从减1人到减3人,从定岗减到随机减,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模拟试训,何贤达摸索出极限条件下“号手随机互换、单元随机重组”的办法,带出了全单位第一个全岗操作单元。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身为大国仗剑人,何贤达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知。
当了20多年“老班长”,他带领全班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2次夺得上级组织的军事技术比武冠军,带过的兵里有22人入党、8人考上军校、6人提干、20人走上班长岗位。
何贤达带过的兵,如今有许多比他职位还高。
考学、提干……这些选择也都曾摆在何贤达面前。“单位把我培养成一名军士骨干不容易。作为组建之初的第一批新兵,什么岗位更能发挥作用,我就选择什么岗位。”何贤达数次平静地这个问题。
“把个人的目标融入到集体的利益中去”,这就是他的选择。
不久前,何贤达又“解锁”了一个新角色:单位教导队“总教头”。教导队这所“随营军校”担负着培训新兵、新军士、新干部的重任,需要精业务、懂训练、有威信的骨干。
“随着军龄的增长,一名战士在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他说,“比起在本岗位保持优势,把自己的经验打磨成更多人向上的阶梯,作用显然更大。”
建立培训计划库、教练员库、教学课件库,搭建起各类培训的体系框架……仅去年一年,教导队就完成各类集训46批次。
“他们以后要走上基层和机关的重要岗位,他们就是单位的未来。”何贤达说。
“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荣誉光环加身,身在其中的何贤达看得最清楚也最清醒,自己始终都是一个兵。
当部队外出驻训遇上暴雨,何贤达毫不犹豫跳进齐腰深的积水,摸索着解开装备捆绳。
黑夜里,不知谁喊了一声:“班长都跳下去了,咱还愣着干啥?”“扑通”“扑通”的声音接连响起,几十台装备连夜卸载完毕。
“你是兵的样子,兵就是你的影子!”这是何贤达如今常说的一句话。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题:兵的好样子——记中共党员、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何贤达
新华社记者李秉宣
军帽端正,军服齐整,腰带紧扎,健步如风。
“我就是普通一兵。”46岁的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何贤达,用平淡的语气对自己的军旅生涯下了“定义”。
在大家看来,他这个兵可不普通——精通多型导弹、10多个专业,参与编写20多种专业教材,荣立一等功。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为全军唯一的军士代表,何贤达列席了会议。
“追逐梦想,就是在每个岗位干好工作”
“点火!”“一号手”何贤达按动红色按钮,动作干净利落。
一段时间后,末区传来捷报:“精准命中!”
长缨飞天,一剑封喉。
导弹在空中留下白色的尾迹云,如一道弧线划破天幕,划出了一个时代——
何贤达,是火箭军担此重任的“第一兵”。在此之前,“一号手”全部都是高学历军官;此后,越来越多的军士走上了这一岗位。
很多年轻的战友想不到,何贤达军旅生涯的起点,在炊事班。
就连当年新兵集训考核成绩稳居榜首的何贤达自己,也没有想到。
“我想当一名导弹发射兵。”1997年,怀揣着梦想的何贤达脱下工装,报名入伍穿上军装。
被分到炊事班后的每一天,何贤达都在对自己说,“干好炊事员,但发射导弹的梦不能忘”。
他从烧火开始学起。学着摇鼓风机,总被熏得满头满脸都是烟灰。擦把脸,又用棍子摆成导弹车的操作岗位,拿纸箱子画出仪器面板,模拟着在“导弹车”上跑位操作。
在单位组织的军事技术普考中,何贤达跻身导弹专业考试前三。那时,他蒸出的馒头也已经又大又筋道、吃着喷香。
几个月后,何贤达从炊事员成为了一名导弹转载号手。
“追逐梦想,就是在每个岗位干好工作,同时不忘初心。”从吊水桶到吊砖头,再到吊起筷子放进玻璃瓶,何贤达瞄准的东西越来越小,吊装的技术越来越精。
小处不容小觑。改写人生命运的,有时候也只是一件小事。
那年,何贤达所在部队接到上级通知,要再发射一枚导弹。彼时“一号手”刚因急事告假,谁来按点火按钮?!
操作导弹发射车“大脑”的“一号手”,不是谁都能胜任的。仅发射前准备阶段,“一号手”就需要掌握几十个口令、百余种现象,还要有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学科背景。
紧急时刻,何贤达主动请缨……
“亲手按下点火按钮,送大国长剑上九天。”漫漫长夜里,何贤达已将梦圆时刻排演了无数遍: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背理论,在水房里蹑手蹑脚练跑位,把几米长的电路图刻进脑海,把数万字的规程要点熟记于心。
不管当炊事员还是导弹转载号手,他没有一天忘记自己的导弹发射梦。曾经向着梦想前进的每一天,都沉淀成为他主动请缨临危上阵的底气。
成为“一号手”后,何贤达一干就是12年。
“兵当多久,我都是个兵”
营门不远处,是一条坑洼不平、两侧长满荒草的公路。路的尽头,还有段1公里长的上坡。
何贤达最喜欢来这里跑步,而不是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
“跑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翻过这个上坡,就会有一种战胜了自己的感觉。”跑步也好,做人也罢,何贤达从来相信,“要看好风景,就得攀高峰”。
发射架指挥长,是导弹发射时指挥调动所有号手每个操作动作的“灵魂人物”,又被称为“零号”。
面临增编扩架的现实需要,如何尽快培养出一批发射架指挥长,是何贤达所在部队某一时期亟待破解的难题。
为了选拔合适的人才,单位组织百余名干部、军士同台竞技。何贤达带领的发射单元脱颖而出,夺得理论考核和实装操作两个第一名。
这一战,让熟练掌握发射单元所有专业的何贤达,成为战略导弹部队首批军士发射架指挥长之一。
“兵当多久,我都是个兵,当兵就要争第一。”何贤达说到做到。
10年前,何贤达所在单位要发射组建以来的第一百枚导弹。
“百发百中”的重担就落在何贤达的肩上。担子一头是荣誉,另一头是压力。
发射单元很快确定。除何贤达外,其他号手全都没有实弹发射经验。
“就是要趁这次机会锻炼新号手。”何贤达态度很坚决,也很有信心。
发射当日,戈壁滩上滴水成冰,气温接近零下三十摄氏度。
发射车突然因底盘短路无法启动。何贤达抄起冰冷的修理工具钻到车底,迅速更换启动装置排除故障。
那天,导弹越过茫茫雪山,精准击中目标。
上高原、穿密林、走戈壁……这些年,何贤达带领发射单元奔赴一个个陌生地域。
2022年,何贤达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作为唯一的军士代表,他参加了全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赴全军各单位巡回宣讲。
在脚步走出营区、走出军种前,何贤达的视野已经先一步投向全军、投向全国。
“你是兵的样子,兵就是你的影子!”
“两名号手遇袭‘重伤’,退出发射。”
多年前的一次对抗演练中,导调组临机设置的课题,让何贤达所在发射单元最终点火超时。
这是何贤达第一次“吃败仗”。
“一人过硬不如人人过硬。”何贤达痛定思痛,带着他们班搞起了“减员操作”的“试验田”。
从减1人到减3人,从定岗减到随机减,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模拟试训,何贤达摸索出极限条件下“号手随机互换、单元随机重组”的办法,带出了全单位第一个全岗操作单元。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身为大国仗剑人,何贤达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知。
当了20多年“老班长”,他带领全班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2次夺得上级组织的军事技术比武冠军,带过的兵里有22人入党、8人考上军校、6人提干、20人走上班长岗位。
何贤达带过的兵,如今有许多比他职位还高。
考学、提干……这些选择也都曾摆在何贤达面前。“单位把我培养成一名军士骨干不容易。作为组建之初的第一批新兵,什么岗位更能发挥作用,我就选择什么岗位。”何贤达数次平静地这个问题。
“把个人的目标融入到集体的利益中去”,这就是他的选择。
不久前,何贤达又“解锁”了一个新角色:单位教导队“总教头”。教导队这所“随营军校”担负着培训新兵、新军士、新干部的重任,需要精业务、懂训练、有威信的骨干。
“随着军龄的增长,一名战士在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他说,“比起在本岗位保持优势,把自己的经验打磨成更多人向上的阶梯,作用显然更大。”
建立培训计划库、教练员库、教学课件库,搭建起各类培训的体系框架……仅去年一年,教导队就完成各类集训46批次。
“他们以后要走上基层和机关的重要岗位,他们就是单位的未来。”何贤达说。
“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荣誉光环加身,身在其中的何贤达看得最清楚也最清醒,自己始终都是一个兵。
当部队外出驻训遇上暴雨,何贤达毫不犹豫跳进齐腰深的积水,摸索着解开装备捆绳。
黑夜里,不知谁喊了一声:“班长都跳下去了,咱还愣着干啥?”“扑通”“扑通”的声音接连响起,几十台装备连夜卸载完毕。
“你是兵的样子,兵就是你的影子!”这是何贤达如今常说的一句话。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