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行政团队自我评价》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8:48

如何写《行政团队自我评价》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行政团队自我评价作文是团队内部对自身工作表现、能力、协作和发展的反思和总结。撰写此类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评价目的": - 确定自我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我提升、团队改进还是为了外部汇报。 - 根据目的调整评价内容的侧重点。
2. "客观公正": - 评价应基于事实和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 对团队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客观分析。
3. "全面性": - 涵盖团队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 确保评价内容全面,不遗漏重要方面。
4. "具体性": - 使用具体事例和数据来支撑评价,使评价更有说服力。 - 避免使用模糊的、笼统的描述。
5. "自我反思": - 团队成员应各自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态度和贡献。 - 鼓励成员提出改进措施和个人成长计划。
6. "团队协作": - 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评价团队内部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情况。 - 分析团队协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7. "问题与挑战": - 诚实地指出团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 分析问题产生

“朱雀玄武敕令”13个月11次申请改名!若继续频繁申请改名有啥法律后果?

近日,

湖南郴州“00后”男子周景明

(曾用名朱云飞、朱雀玄武、

朱雀玄武敕令),

在13个月内提交11次改名申请,

引发热议。

2024年5月,

他第一次申请改名,

从“朱云飞”改为“朱雀玄武”;

2025年1月,

又改为“朱雀玄武敕令”;

2025年4月,

申请改为“周天紫微大帝”被拒;

随后尝试申请长达48个字

的超长名字也被拒;

此外,

他还申请过“周乔治华盛顿”、

“周黄帝武则天”等名字

均未通过;

最后在2025年6月

他申请改名为“周景明”。

截至目前,

公安机关已实际批准3次

他的更名申请。

2025年6月24日,

周景明申请改回“朱雀玄武”被驳回。

桂阳县公安局认定,

其频繁改名行为违反

民法典规定的

“不得滥用权利损害公共利益”的原则,

属浪费行政资源、

扰乱户籍管理秩序。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部分网友认为

周某将改名当成了一场闹剧,

是对公共秩序和行政资源的

严重践踏。

还有部分网友认为

这种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

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效仿他

频繁改名博眼球,

应当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那么,

姓名能任意更改吗?

改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天紫薇大帝”

等名字为何会被警方驳回?

频繁改名的行为

为何被认定为“滥用权利”?

若周某未来继续申请更改姓名,

可能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的专业解读!

1.我国民法典对公民姓名权权利有何规定?姓名能任意更改吗?改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马丽红:姓名是社会交往中识别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随意更改姓名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管理。改名必须符合民法典和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姓名权的内容包括自主命名权、改名权和使用权,但并非绝对无限制。

公民在申请改名时,首先要符合户籍管理部门的规定流程,且不能因改名逃避法律责任、债务等;其次,名字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如含有侮辱性、违背社会道德等不当内容;还应避免因频繁改名造成行政资源浪费、扰乱户籍管理秩序。本事例中,周某13个月内申请11次改名,明显超出合理范围,涉嫌滥用权利。

2.“朱雀玄武”“周天紫薇大帝”等名字为何会被警方驳回?是否超出了公序良俗的范围?如何界定“公序良俗”?

马丽红:警方驳回“朱雀玄武”“周天紫薇大帝”等名字,可能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此类名称带有宗教神话色彩或夸张成分,可能引发社会误解或混淆,不符合姓名用于身份识别的核心功能;二是可能违背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指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其界定具有弹性,需结合社会普遍认知、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判断。公序良俗作为民法基本原则,虽无明确具体条文界定,却贯穿于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在民众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秩序要求之中 。在司法实践与社会生活中,通常从以下方面界定:在社会公共秩序上,考量行为是否干扰正常社会运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领域秩序 。例如,使用神祇名或历史人物组合(如“黄帝武则天”)可能被视为对文化符号的不当利用,或带有戏谑性,影响社会严肃性。

“朱雀玄武”“周天紫薇大帝” 等名字在社会秩序维护与善良风俗遵循上均未达标,因此被警方依据公序良俗原则驳回改名申请。本案中,公安机关的裁量符合民法典对姓名权的限制性要求,旨在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3.周某“13个月内申请11次改名”为何被认定为“滥用权利”?该行为是否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马丽红:“滥用权利”指以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为目的行使权利。本事例中,周某在短期内多次申请改名,且部分名称明显异常(如48字超长名),其行为已超出合理行使姓名权的范畴,涉嫌博取关注、浪费行政资源。公安机关认定其扰乱户籍管理秩序,具有合理性。

实质损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加行政成本,挤占公共资源;二是挑战姓名管理的严肃性,可能引发效仿效应。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因此,滥用民事权利者应承担相应责任,如被限制改名申请或接受批评教育。虽然目前未见其被行政处罚,但公安机关的驳回决定已体现法律对权利滥用的否定评价。未来若继续类似行为,可能面临更严厉措施。

4、若周某未来继续申请更改姓名,从当前法律框架及实际情况来看,可能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马丽红: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公民虽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但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周景明13个月内申请11次改名,已被桂阳县公安局认定为扰乱公共秩序、浪费行政资源。若其继续不合理地频繁申请改名,公安机关有权继续驳回申请。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寻衅滋事等相关条款,恶意消耗行政资源、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公安机关可视情节对其予以训诫,通过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不当行为。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面临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

尽管目前暂无直接对应法律条款,但从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角度,其行为若持续引发不良示范效应,扰乱社会正常姓名管理秩序,相关部门可能通过制定针对性措施对其进行约束。比如户籍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异常更名预警机制”,针对短期内多次申请改名者启动实质审查程序,对周某的改名申请进行更严格审核。若其申请理由依旧不合理,可进一步限制其改名行为,避免更多人效仿,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浪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 。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婵婵 见习记者 张婉莹

来源: 法治日报

孩子的心,我们温暖守护

湖南创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实现“三大转型”

孩子的心,我们温暖守护

日前,在湖南省祁阳市文富市镇中心学校“心灵港湾”心理咨询室,六年级学生小敏(化名)正向心理教师倾诉心事。这个曾因父母外出务工而封闭自我的女孩,在学校“心理之友”信箱、热线电话及“心灵港湾”等服务的浸润影响下,已养成主动求助的习惯。

小敏的转变,折射出湖南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近年来,湖南着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促进、从凭经验决策升级为数据驱动决策、从心理教师单打独斗拓展为全员协同育人的“三大转型”。

变被动为主动:服务嵌入日常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学生来敲门’,必须主动走进学生心里。”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传贵道出转型的核心目标。

近年来,湖南打破“坐等咨询”传统,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校园日常。除常规心理课程外,自2021年起,湖南以每年5月的“心理健康月”为契机,通过心理游园会、治愈系漫画、亲子沙龙等活动,让心理知识“破圈”传播。

衡阳市衡南县秉持“防大于治”理念,创新构建“心理+”融合课程模式,借助主题班会、劳动实践、团队协作等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衡南一中校长佘焱介绍,每周日全校每个班集体唱歌半小时,“学生在歌声中释放压力、感受集体温暖”。

张家界市桑植县第四中学心理教师团队每周参加年级组例会,通过心理小报、心情晴雨表等方式,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

据统计,湖南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求助的比例,已从48.5%大幅提升至83.5%。

变经验为数据:精准导航施策

湖南自2019年起每两年开展一轮全省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构建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我们通过问卷和访谈,全面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数据,实时上传至‘心晴驿站’平台。”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甘文波表示。

这一数据系统成为精准施策的“指挥棒”:

2020年,针对数据中发现的师资短缺、课程不足等问题,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按1000∶1的生师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每两周至少开1节心理健康课等。

2023年,针对“家校协同不足”问题,湖南省教育厅在心理健康工作“二十条”中要求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实地家访,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湘潭市岳塘区借助“心晴驿站”平台构建数据驱动模式,通过分析个案精准把握工作难点,针对性设计培训课程,分层分批培训行政团队、班主任及心理教师。近3年该区上传个体辅导案例4000余个,督导案例400余个,开展专题培训40多场。

变单兵为协同:构建全员心育网

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力量。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持续投入和湖南省教科院的专业指导下,目前,全省2万余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实现培训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教师的“独角戏”。湖南坚持提升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营造全员育人环境。

在教师培训方面,湖南大力持续推进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心育能力提升,开发涵盖基础知识、问题识别与应对的普训课程,确保每名教师掌握基本心育技能。

“以往很多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事,现在认识到需要全员参与。”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彭玮婧说。

面向家长,湖南制作12集“教育亲子心理剧”,每集15分钟,生动呈现亲子沟通、学习压力等典型问题,全省700余万人次观看。家长反馈,“这些剧像镜子,让我看到自身问题”“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习题,而是温暖拥抱”。

持续深入的“心育创新”正在结出硕果。2024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湖南四、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学校心育工作较2021年明显提升,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四年级学生抑郁焦虑水平较2021年下降4个百分点,处于全国最低水平。(本报记者 余杏 阳锡叶)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