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0:12
写作核心提示:
《观云日记:记录天空的诗篇——写观云日记应注意的事项》
云,是天空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千变万化的图案。记录这些自然之美,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以下是一些写观云日记时应注意的事项:
1. "观察时间的选择": - 选择在晴朗的天气观察云,因为多云或阴雨天气会影响云的清晰度。 - 观察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此时云彩色彩丰富,形态多变。
2. "观察角度的多样性": -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云,如仰视、平视、俯视等,捕捉到云的不同面貌。 - 利用望远镜等工具,可以更细致地观察云的细节。
3. "记录细节": - 详细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大小、厚度、动态等特征。 - 注意云层之间的层次感,以及云与天空、云与地面之间的关系。
4. "科学性": - 了解基本的云的分类知识,如卷云、层云、积云等。 - 记录云的出现和消失时间,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5. "文学性":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将云的形态和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 - 可以加入一些个人的感受和联想,
试验团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原致灾气象过程的多平台综合观测团队,由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业务技术人员组成。
试验时间:7月11日至7月30日
试验地点:西藏、青海、四川
青藏高原东部是高原降水的集中区,降水与高原中尺度天气系统和对流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7月8日,参与观测试验的人员兵分五路,相继抵达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红原、若尔盖、阿坝、松潘、马尔康等观测点。我们将红原县气象站作为此次试验的中心站,分别布设300公里、100公里、30公里间距的三个观测网,开展大气多尺度组网观测。
7月9日早晨,进入观测设备布设调试阶段。让人预想不到的是,布设移动雷达车竟困难重重。经过多次踩点后,团队最终选定了一个有供电设备、周围无遮挡的山头作为观测点。但由于连日降雨,地面非常湿滑,加之安装了车载雷达导致车身过重,移动雷达车一直打滑无法爬上山顶。最后我们给车轮装上防滑链条,并用挖机开路牵引,将移动雷达车一步步开到了山顶目的地。
7月10日,在红原县东郊才部柯,科研人员利用挖机拖动移动雷达车向山顶行驶。 拍摄:黄猛
7月11日凌晨1时15分,各个观测点的同事成功施放了第一个探空气球,标志着此次试验正式开始。在300公里观测区,西藏昌都,青海玉树、达日,四川甘孜、西昌、温江等站点开展了一日四次业务探空观测;在100公里观测区,若尔盖、阿坝、松潘、马尔康等临时探空站与红原中心站形成100公里水平间距的大气观测网,开展了一日四次GPS探空观测;在小尺度系统边界层观测过程观测区,红原县安曲镇、瓦切镇、色地镇等观测点开展了旋翼无人机垂直探空温湿观测和激光测风观测,与红原中心站水平尺度为30公里的边界层组网观测。
7月11日1点15分,在红原县观测点,科研人员正准备施放探空气球。拍摄:程卫疆
高原上的天气变化多端,有时刚刚还艳阳高照,一朵积雨云飘来,顿时风雨大作,气温的日较差可达20℃。7月24日,红原县发生了强降水过程,多处高原草地被淹。瓦切镇观测点设备也面临被淹的风险,大家争分夺秒地将旋翼无人机、激光测风雷达等设备向高处转移。尽管高原强降水给试验带来一些困难,但对每一次高原降水过程的观测数据收集,都使得团队离完成试验目标更进一步。
7月17日,试验团队在红原色地镇观测点部署旋翼无人机。拍摄:程卫疆
7月30日,此次高原东部降水观测试验顺利结束。团队将基于新获取的宝贵观测资料开展数据分析,研究高原中尺度天气系统和对流系统的精细结构及其发展东移致强降水机理。而这一次经历,也把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紧紧系在了一起。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赵昌浩
原标题:《在青藏高原观云测雨是种怎样的体验?| 科学日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