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6: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抗日将领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哪位抗日将领展开,是讲述其英勇事迹、精神品质,还是探讨其军事战略等。
2. 收集资料:在写作前,要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抗日将领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战争经历等,以便在作文中展示其英勇形象。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抗日将领的生平和事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对抗日将领的认识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英勇事迹:描述抗日将领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等。 b. 精神品质:分析抗日将领的优秀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等。 c. 军事战略:探讨抗日将领在战争中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d. 历史意义:阐述抗日将领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他们后世的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对抗日将领的敬佩之情,并呼吁后人传承其精神。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抗日将领的英勇
【红色地名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浩
左权,英雄之名。“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总司令赋诗悼念的正是左权将军。
十字岭左权将军纪念亭邢兰富摄/光明图片
1905年,左权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黄茅岭一个农民家庭,未满20岁即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万五千里转战有他钢枪淬出的勇毅,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有他帽檐蒸腾的水汽,直罗镇战役、山城堡战役有他麻鞋镌刻的足迹。
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率八路军东渡黄河赴华北抗日前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多次粉碎日军围剿、收复晋东南18余县城,协助彭德怀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保卫黄崖洞激战8昼夜以少胜多,反扫荡模范战斗载入史册。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左权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镇亲率八路军突围、断后。当总部机关和老百姓转移完毕、掩护部队冲破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他不幸以身殉国,时年37岁,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左权,英雄之地。“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伟大的、光明的。”左权在写给叔父的信中这样写道。金戈铁马,戎装十七载,他将青春燃烧在共产主义理想中,将热血挥洒在巍巍太行山间。
20世纪80年代左权县辽阳街上的左权电影院刘红庆供图
黄土深处,沟壑蜿蜒,这片土地因为有了英雄的血管支流始终不卑不亢。为纪念左权,1942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山西省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在涉县石门村西北太行山麓修筑左权将军陵墓和纪念塔。
左权,从一个人,到一片土地,近八十载追忆,生生不息的是英雄本色。今天的左权,扛起红色信仰,铸刻新时代烙印。脱贫摘帽路上,36万亩栽培面积打造“中国核桃之乡”,40座光伏发电站累计扶贫170个村、近3万人,生态修复荒滩、弃渣场,省道沿线打造58公里“黄金谷”。
“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哗啦啦的流水绕山湾,勤劳的人民多勇敢,战胜凶恶的大自然”,在晋冀豫交汇的大山深处,澎湃敞亮的左权民歌就是有声的历史,有形的日子,有情的期许。“左权开花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开花”比兴,不仅植物可以开“花”,剪刀、笤帚、石头等也可以开“花”。玻璃开花“里外明”,门搭搭开花“不来来”,金针开花“六瓣瓣黄”,杨桃蔓开花“白奶奶”,地道的左权方言中,不同的是唱词,相同的是敦厚淳朴的山野味、植根寻常的山间景。
2020年5月航拍左权县城新貌邢兰富摄/光明图片
信仰的分量,很沉;快意的花调,悠扬。从2019年开始,连续举办的“左权民歌汇”成为左权崭新的文化名片,英雄之名筑起的红色沃土不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打造民歌汇的品牌也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省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尝试,左权传统的民歌艺术与太行生态旅游的碰撞为革命老区注入新动能。
今天来到左权,29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8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0余户农家乐、2处民宿社区、4个省级“太行人家”、一月一次的“民星擂台赛”、选拔培训的100名民歌志愿者和民歌导游……在这里,有乡土性的文化想象,有原生态的文化体验,有漫步在排排油松下的惬意,也有听着民歌、分享大锅菜的小幸福。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8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走进河南省扶沟县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民族英雄吉鸿昌”七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聂荣臻同志为纪念吉鸿昌写下的题词。已在纪念馆工作10年的讲解员张艳娜说:“每天都有群众到纪念馆参观展览,缅怀先烈,吉鸿昌烈士的精神不仅激励着扶沟县人民,他的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因家境贫寒,只间断地念了两年书。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人称“吉大胆”。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他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
1931年8月,吉鸿昌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出国“考察”。临行前,恰逢“九一八”事变,吉鸿昌发电报向蒋介石请命:“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愿提一师劲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纾国难。”未得允许,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寻求国际声援。
1932年,吉鸿昌在上海“一二八”抗战炮声中回到祖国后,随即联络与发动旧部,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号,并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枪械,组织武装抗日。1932年深秋,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
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吉鸿昌率部战斗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随后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1934年,吉鸿昌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并遭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如今在吉鸿昌的家乡吕潭镇吕潭村,他生前建立的学校还存留下几间校舍,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村中小学,在这里就读过的何国治老人回忆起父辈讲述的吉鸿昌的故事时说:“吉鸿昌当军长后回到村里不摆架子,对乡亲们很热情,但说起公事,铁面无私。”
81岁的唐贵知老人曾专门写过讲述吉鸿昌事迹的剧本,在他看来,吉鸿昌的爱国精神和教育理念最值得称道。他说:“吉鸿昌将军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不仅鼓舞当时国人的抗日热情,这种爱国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扶沟县人民,他回乡创立的贫民子弟学校,让当地穷人家的孩子第一次上得起学,造福了几代人。”(记者 韩朝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