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急诊心得体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4-30 14:48

手把手教你写《急诊心得体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急诊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你的心得体会要围绕急诊工作展开。可以从急诊工作的特点、重要性、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合理:一篇好的心得体会作文需要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急诊工作的背景,阐述自己为何选择这个主题。
b. 正文:具体描述你在急诊工作中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顺序或类别顺序进行阐述。
c. 结论:总结自己在急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强调急诊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专业术语:在描述急诊工作内容时,适当运用专业术语,展现你的专业知识。
b. 丰富词汇: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c. 避免重复:在描述急诊工作时,尽量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汇或句子。
4. 内容真实:心得体会作文要求真实反映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避免虚构和夸大其词。
5. 思考深入:在描述急诊工作时,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规律,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6. 举例说明:在作文中适当举例子,使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临床医学博士后感言:协和急诊这三年,我窥到了人间百态、人心复杂

来源:协和医生说

又是一年夏末秋初,又是一年迎新时。回首临床博士后三年时光,是无数急诊忙碌的夜班,也是数不清争分夺秒的抢救。三年前的我初入急诊科,连一份心律失常心电图都读不明白,现如今,已经成为抢救室主班,即将奔赴急诊总值班的“战场”。仅以此文献给培养我的协和急诊科,以及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同时也希望记录一名协和急诊科医师的成长历程。

唐晗琪(中)在急诊科工作的美好瞬间


作为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后入站的急诊科临床博士后,我与其他规培生一样,第一年主要轮转内科、外科及辅助科室,为临床工作打好基础,之后被安排在急诊留观区,适应急诊的工作节奏并了解急诊常见疾病。第二年,主要承担抢救室小副班的工作,熟悉抢救流程、锻炼技能操作后,成为抢救室一副,间断承担急诊流水一线及发热门诊一线岗位。到了第三年,轮转至重症监护病房,加强重症相关培训,承担ICU及抢救室主班工作,锻炼管理团队及组织抢救的能力。急诊科医师的培训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及成长性,先打“地基”,然后开始承担更多临床工作,独立接诊病人,逐渐独当一面,领导团队组织抢救。博士后出站后的急诊总值班工作,更是对个人综合医学素质的极大考验,需要极高的临床能力、协调能力及沟通能力。


作为临床博士后,不仅在临床上需要不断进步,提升住院医师胜任力,同时也需要完成一定科研任务。急诊科及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十分重视规范化培养,安排了V-trial、CTSI等培训课程,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督促大家按时完成阶段性目标。


提到对急诊科的印象,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首先出现的词语可能是忙、累、吵,以及高强度的工作、频繁的夜班,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大量沟通工作。伴随三年急诊工作,我对急诊医师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首先,急诊科的工作固然忙,但是每一分每一秒几乎都用在“刀刃上”,对病人的治疗作出重要的决策或方案调整,忙得有意义;急诊工作当然累,但如果想认真做好一份工作、一个岗位,不可能不付出,不可能不累,真正想做一名快速成长的好医生,不管哪个科室都累,选择急诊只是更多了一份紧迫感;急诊工作吵不吵、病人家属是不是难以沟通,我认为很少。一位在急诊科工作十年的老师曾对我说过,但凡事发时换一种说法或者换一种沟通方式,大部分矛盾都可以避免。我深以为然,毕竟患者来医院的主要诉求是治病,我们可以试着换位思考、试着理解与体谅。


刚进入协和急诊的时候,很多老师、师兄师姐和护士们都给我很温暖的感觉,他们的关心、鼓励和体谅给我很强的归属感,让我很快喜欢上这个集体;出站之际,我喜欢急诊,是因为爱上这份工作带来的难以描述的巨大成就感。诚然,有悲伤与无能为力的时候,我记得一个尚未成年的白血病小朋友,刚诊断就迅速发展成DIC多脏器功能衰竭,家人的悲伤如此深切,让我深觉现代医疗水平仍不够发达;也有决绝地拒绝为患病老人提供一切治疗措施的儿女,有为爱自杀为情所困的年轻男女,让我窥到人间百态、人心复杂。但每一次抢救病人时医生护士们的拼搏、团结、有序的氛围,每一次复苏成功后的喜悦,每一次为心梗、脑梗、急诊手术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的成就感,都不能简单用语言来描述。而这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从2015年起连续6年一直高居中国医院排行榜急诊医学领域榜首,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平台学习和工作。感谢协和急诊,感谢师长与同事,感谢你们伴我成长、助我进步,感恩今后能继续共事,共同建设协和急诊。最后,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工作和这样的伙伴,协和急诊欢迎你。

从“60后”到“00后”,听听抗疫一线的“守沪”心声

新华社杭州4月28日电(记者黄筱)从“60后”到“00后”,不同年代生人、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集结上海组成援沪医疗队大家庭。

“60后”血透护士,止痛贴膏不离身

“每天搬运的重量差不多是5至6个自己。”

4月2日,浙江省派出首批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共84人,增援上海三家不同医院的透析中心。1965年出生的东阳市人民医院血透室退休护士许晓妹就是其中一员,她也是队中最年长的“大姐姐”。

许晓妹在上海支援医院内工作。(受访者供图)

许晓妹说,一个病人完成一次治疗,护士需频繁更换置换液和倾倒废液,搬运重量超过150斤,每位责任护士分管3至4个病人,相当于搬运了5至6个自己。

“70后”急诊专家,全组人的“王爸爸”

“想得周密一点,做得细致一点。”

“王爸爸”这个称呼,从武汉新冠重症病房到上海临港方舱,一直跟随着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病房主任王志宇。队员们常说,他既像长辈一样照顾到每一个人,又像大哥哥一样带队冲锋向前。

4月初进入方舱后,王志宇结合多次抗疫经验,制订了管理流程和诊疗规范。“为了一个环节更高效运转,我会咨询很多人的意见,更多时候我会亲自尝试,想得周密一点,做得细致一点,要把不同地方的队员们拧成一股绳。”王志宇说。

“80后”物资管家,最可靠的“家人”

“碎片化的任务和信息,拼凑出每天的24小时”

“湖州基地需要抗过敏药物”“上海方舱需要二段水解奶粉”……浙江省人民医院医务部副主任袁方负责统筹协调浙江省援沪医疗队应急物资保障,在她的工作群里,每天会收到数十个群里的几百条物资需求。

袁方(左二)与工作人员核对物资清单。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90后”暖心“大白”,方舱里的“孩子王”

“以前爸妈把我保护得很好,他们没想到,女儿有一天也能站出来保护大家。”

章陆烨是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的护士。两年前,这位1995年出生的姑娘驰援武汉,是当时队里最小的护士,受到了同事的“重点照顾”,如今她作为多次支援疫情的“老兵”,已经可以娴熟地与病毒斗争。

章陆烨在方舱内。(受访者供图)

“00后”“新兵蛋子”,稚气男生白衣执甲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2000年出生的刘元龙来自湖州市中医院,从实习到参加工作,疫情伴随着他的成长,在疫情初始阶段他还是学生,能做的只有刷着手机,关注着疫情新闻。

刘元龙在方舱内做消杀工作。(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刘元龙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在别人眼里他可能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护士,带着学生时代的稚气,但每次有支援任务,他总是率先报名。

“我觉得自己进步了、成熟了,护士这个职业很平凡,但干起来很踏实。”刘元龙说。

来源: 新华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