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4-30 14: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杀死一只知更鸟》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书笔记要围绕《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 - 阐述你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以及你希望通过读书笔记表达的观点。
4. 主体部分: -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阿提克斯、斯卡特、汤姆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 主题思想解读:从小说中提炼出核心主题,如种族歧视、正义与邪恶、道德与法律等,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小说的叙事手法、语言风格、象征意义等,分析其艺术价值。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 - 表达对小说的感悟,如对人生的启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等; -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建议。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语言表达:尽量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
经典阅读系列
文:舒生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种罪恶,因为它们只是歌唱,从不伤害任何人。”
这句话像一记闷棍,狠狠敲在每一个翻开《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读者头上。60年前,美国南方小镇梅科姆上演的悲剧,如今依然在无数人的生活中循环播放——职场里因性别被质疑能力的女性,地铁上因口音被侧目的异乡人,网络上因一张照片被群嘲的素人……我们总说“不要以貌取人”,却总在下一秒用偏见给他人判了死刑。
哈珀·李笔下的世界像一面魔镜,照出人性最隐秘的恶。黑人汤姆·罗宾逊被诬告强奸时,12个白人陪审团成员明知真相,却集体投下“有罪”;怪人拉德利闭门不出三十年,只因邻居们编造的谣言将他困成“怪物”;白人女孩马耶拉爱上黑人汤姆,却用谎言将他送上电椅,只为了逃避社会对“跨种族爱情”的绞杀……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是成见这座大山的活体标本。
汤姆·罗宾逊的故事,堪称当代互联网时代的预言。
这个黑人青年勤恳工作,只因同情白人女孩马耶拉的孤独,时常帮她劈柴打水。可当马耶拉强吻他时,他吓得“像兔子一样逃开”——他太清楚,在1930年代的美国南方,黑人与白人的肌肤接触就是死罪。果然,法庭上马耶拉的父亲怒吼:“黑鬼玷污了我的女儿!”而陪审团甚至懒得听完汤姆的解释。
最讽刺的是,汤姆的左手天生残疾,根本无法实施暴力侵犯。律师阿蒂克斯用医学报告证明了他的清白,但12个白人陪审员依然齐刷刷举手:“有罪。”当肤色成为原罪,真相就成了最无用的辩护词。这场景像不像今天的热搜事件?监控视频还没放出,网友已经用键盘判了当事人“死刑”;公司裁员名单未公布,同事群早已传遍“某某靠关系上位”的小作文。
豆瓣上有条高赞短评说得好:“汤姆的悲剧从来不在法庭上,而在每个围观者心里。”
如果你刷到一条热搜:“某小区独居男子疑似虐猫”,会不会立刻脑补出变态杀人狂的形象?梅科姆小镇的居民就是这么对待拉德利的。传闻他“用哈气冻死鲜花”“夜晚出来割人喉咙”,孩子们甚至打赌谁敢摸他家院墙。可真相呢?这个“怪物”会偷偷在树洞里给孩子们塞口香糖,会默默缝好杰姆逃跑时刮破的裤子,最后甚至拼死从暴徒手中救下兄妹俩。
小说里有个细节扎心至极:当杰姆发现裤子被缝好时,吓得浑身发抖——人们宁愿相信鬼故事,也不愿承认自己错怪了一个好人。这和今天隔着屏幕网暴陌生人的键盘侠何其相似?某个明星被造谣出轨,评论区立刻排队刷“早就看出他不是好东西”;外卖小哥因暴雨送餐迟到,客户反手投诉时还要加一句“肯定是偷懒”。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我们对陌生人的恶意,往往来自对未知的恐惧。”但哈珀·李告诉我们:恐惧不该成为伤人的借口。
最让人后背发凉的角色,其实是“加害者”马耶拉。这个19岁的白人女孩住在垃圾场边,父亲酗酒家暴,她从不知爱为何物。当她爱上汤姆时,社会却用成见掐灭了这簇火苗——“白人和黑人恋爱是耻辱!”于是她选择诬告强奸,既为自保,也为报复。**你看,偏见不仅能杀死无辜者,还会把受害者变成新的刽子手。
这让我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话:“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现实中,多少校园霸凌的参与者,最初也是被霸凌的对象?多少职场PUA的实施者,曾经也是996的受害者?当成见成为生存法则,每个人都在伤害链上传递痛苦。
律师阿蒂克斯是全书最理想主义的存在。他明知为黑人辩护会让自己全家沦为“全民公敌”,依然选择站在正义这边。他对女儿斯库特说:“你永远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这句话被印成书签、做成T恤,成了文艺青年标榜自我的标配。
但哈珀·李没有给我们灌鸡汤。即便阿蒂克斯用逻辑击碎所有伪证,汤姆依然被处死;即便孩子们看清了拉德利的善良,镇上依然流传着“怪人吃小孩”的传说。这像极了现实:有人为唐山打人事件愤怒发声,转头就被骂“蹭热度”;有人坚持为被诬陷的同事作证,反被领导暗示“别多管闲事”……
知乎上有条很真实:“阿蒂克斯的伟大,在于他明知偏见的大山挖不平,仍愿做那个移山的愚公。”
《杀死一只知更鸟》最狠的刀,藏在结尾。
当斯库特牵着拉德利的手送他回家时,她突然说:“怪人,你好。”这个曾经让她做噩梦的“怪物”,此刻成了梅科姆镇唯一的光。原来打破偏见不需要宏大的宣言,只需要放下傲慢,真正去“看见”一个人。
这让我想起社会学中的“接触理论”:当不同群体产生真实交集时,偏见会自然消解。就像《奇葩说》选手詹青云说的:“我们不该活成一座座偏见构成的孤岛。”现实中,有人通过支教发现“农村孩子不是笨,只是缺机会”;有人和抑郁症患者深聊后感慨“他们不是矫情,是真的在溺水”……
杀死知更鸟”的闹剧从未停止,但总有微光在抵抗。那个为被网暴女孩报警的便利店老板,那群帮外卖小哥证明清白的监控室保安,那些为唐山事件持续发声的普通网友……他们或许改变不了整座大山,却能让某个灵魂免于被压垮。
合上书时,哈珀·李的声音穿越时空在耳边响起:
“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
这大概就是对抗偏见最笨也最有效的方式——
做那只永远歌唱的知更鸟,做那个坚持移山的愚公。
美国南方有一句谚语: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种罪恶。
知更鸟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不吃人家院子里的花果蔬菜,也不在人家的谷仓里筑巢做窝,它只是哼唱美妙的音乐,尽情地为人们唱歌。
这样的鸟儿,如果还要被杀害,那确实是人类的罪恶。
1960年,哈珀·李发表了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小说一问世,就大获成功,并于第二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此时的哈珀·李,不过35岁。
凭借《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一举成名,可是这位年轻的作家,却过起了隐居生活,长期闭门谢客,就连获奖感言,也懒得发表。
此后,她更是长久搁笔,没有利用已经获得的名声趁热打铁,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继续创作?
哈珀·李说:
“有过这样一次,还有什么好写的呢?”
这本书问世以来,感动了无数人,堪称教育界的“圣经”。
无论重读多少次,书中这10句话,都会让你的内心感觉被照亮,让你的灵魂被唤醒,让你知道,这世间在物质和从众之外,还有一些更高级的东西。
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黑人汤姆经常帮助一个白人姑娘,最后,却惨遭姑娘的酒鬼父亲诬陷,被告上法庭。
作为律师,芬奇先生被委托为汤姆辩护。
那时候,黑人作为弱势群体,活在偏见之中,白人瞧不起黑人,所有人都觉得,黑人是低贱的,无法与白人相比。
因此,芬奇先生为黑人辩护的这种行为,遭到白人的反对,甚至就连芬奇先生的儿子和女儿,在学校里都因此被歧视。
可是芬奇先生不改初衷,他给女儿斯库特解释他这么做的理由,斯库特说:
你一定是错了吧?
芬奇先生问为什么?
斯库特接着说:
大多数人好像都认为他们是对的,你是错的。
听完斯库特的话,芬奇先生并没有生气,每个人怎么想都是自己的权力,他们的看法也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
可他也告诉斯库特:
但是,我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大多数人以为是对的,未必就是对的。
最后,在法庭上,芬奇先生据理力争,一步步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原来,黑人小伙子汤姆,心地善良,看白人姑娘可怜,就经常不求回报地帮她干活。
渐渐的,姑娘也喜欢上了汤姆,有一天,她将汤姆叫到屋子里,试图勾引汤姆,却被自己的酒鬼父亲发现,由于该死的种族偏见,那酒鬼父亲以汤姆强奸自己的女儿为由,将汤姆告上法庭。
可是,法庭依然为了维护白人,而牺牲了汤姆。
在所有白人的眼里,他们比黑人优越,这种该死的优越感,最终杀了人。
然而,很多人就活在这种优越感里,他们人云亦云,随大流从众而活。
芬奇先生看到这种从众的偏见,他不愿从众,因为他若从众,那他一辈子都会良心难安。
无论外界怎样强大,我们都必须尊重自己的内心。
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我们内心的声音就没有人能够听见了。
如果我们昧着良心去从众,那这世间的公理和正义就只能沉默不语了,若无黎明打破黑暗,世界将永远处在黑暗之中。
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芬奇先生喜欢看书,还经常带着女儿一起读书。
因此,在去学校上学之前,斯库特已经能读会写,然而,恰恰是因为她又会读又会写,就成了老师眼里的怪胎。
老师不仅没有夸奖她,就连看斯库特的眼神,都带着某种厌恶。
不仅如此,她还让斯库特回家告诉芬奇先生,不要再教孩子识字,那会干扰她在学校的学习。
这位充满偏见的老师说:
阅读最好从一张白纸开始,从现在开始,一切由我负责,我会想办法消除那些不好的影响,你父亲不知道怎么教。
斯库特已经会写字,可老师说,那是三年级的学生才学的。
一切都要按照她的规矩来,每个年纪该学什么,可以滞后,但不能提前,一切都不能扰乱教学计划。
这让斯库特很烦恼,她想继续跟着父亲一起读书,可是害怕老师,可是听从老师的,她就只能远离心爱的书本。
有一段时间,斯库特为此闷闷不乐,她甚至不想再去学校。
然而,当她将自己的烦恼向父亲倾诉时,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告诉她:
如果你学会一个简单的技能,你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顺畅多了,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芬奇先生是想告诉斯库特,老师对很多情况不理解,她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理解每一个学生。
他还和斯库特约定,她要去上学,因为这是法律要求,但回到家里,她可以读书看报,这是她的自由。
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居高临下地看待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因此,一旦遇到与自己想法不一样的,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排斥。
然而,我们凭什么从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别人?
当我们这么思考的时候,就懂得了什么是尊重别人,有时候,尊重别人就是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去掉那些形容词,剩下的就是事实了。
你有没有试着如实简单地描述自己的生活,去掉评判,去掉形容词,只是简简单单地将生活的事实描绘出来?
我今天吃了三顿饭,每顿饭吃了两碗。
我今天写了一篇文章,看了三十页书。
我穿着衣服,身体健康。
当我们不去评判的时候,只是如实地看到事实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正的生活,没那么复杂。
然而,我们的脑袋喜欢评判,我们会将生活分为很多类,还会加上许多个人的评价,再把焦虑、恐惧、匮乏加进去。
简单的生活,瞬间变得面目全非,人的基本需要也不再是基本需要,而变成了焦虑、欲望、恐惧的集合体。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太喜欢评论,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事实,可是经过脑袋转化,就偏离事实越来越远,甚至有时候变得面目全非。
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
杰姆有一段时间,因为损毁了杜博斯太太的山茶花,被惩罚每天给杜博斯太太读书读报。
这位老太太,年迈孤独,脾气古怪,杰姆很讨厌她,觉得她是一个讨厌的女人,跟杜博斯太太在一起,他觉得是一种折磨。
彻底离开杜博斯太太的那一天,杰姆欢天喜地,一路上大呼大叫。
可是,还是一个孩子的杰姆,从未真正了解过杜博斯太太。
孩子的世界观总是很简单,分不清那么复杂的事情。
他只知道,杜博斯太太对他严格,还惩罚他,他讨厌这位太太。
一段时间后,杜博斯太太去世。
芬奇先生告诉杰姆,杜博斯太太一直被疾病折磨,她一直在和疾病斗争,死亡对她是一种解脱。
好几年来,杜博斯太太不得不依靠吗啡止痛,一连用了好几年。
她本来可以靠这东西度过余生,用不着死得那么痛苦。
可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她决定戒掉吗啡,她要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界,不亏欠任何人,也不依赖任何东西。
即便吗啡能缓解她的疼痛,她也不肯服用。
最终,她做到了,活得干干净净,不依赖任何东西。
杰姆问父亲:
她死得了无牵挂吗?
芬奇先生说:
就像山风一样自在。
芬奇先生告诉杰姆,那是一位了不起的,尊贵的女士。
杰姆不解,杜博斯太太说了芬奇先生很多坏话,可是芬奇先生依然尊敬她。
他告诉杰姆,他让杰姆跟着杜博斯太太,是想让他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是错误地以为一个人手里拿把枪就是勇敢。
真正的勇敢,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便知道结果可能会输,依然义无反顾,坚持到底。
芬奇先生赞美杜博斯太太:
她是我见过最勇敢的人。
在不知死亡何时会降临的时候,她依然顶着巨大的痛苦,和毒瘾做斗争。
而今,我们这个世界,一个人要想活出自己,就如同一场豪赌,然而,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去开始的勇气,他们怕输,他们怕失败,他们怕自己最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于是,他们拒绝开始。
然而,没有勇气的人,只是自己的胆小鬼。
“不要叫“黑 鬼”,那是个蔑称。”
“在学校里,所有人都这么叫。”
“从现在起,从所有人里减掉一个。”
有一天,斯库特在学校听人说,她的父亲要替“黑 鬼”辩护。
这种说法让斯库特愤怒,她觉得这是不好的,还和说这话的人大打出手。
放学回家后,她问芬奇先生:
你在替黑 鬼辩护吗?
父亲说:
当然了!不要用“黑 鬼,那是个蔑称。
可是,学校所有人都这么叫,斯库特觉得,她也可以这么叫,因为其他人都这样叫,但父亲告诉她:
从现在起,从所有人里减掉一个。
从所有人里面减掉一个,你不能改变别人的偏见,但最起码不加入制造偏见的洪流里。
这世间本来处处都是偏见,很多人也就跟着这些偏见去做,然后安慰自己说“其他人都这样,”“这世界就是这样,”“我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
可是,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这世界还能好?
假如大家都觉得,别人这样做,我也这样做,那这世界,还有希望吗?
在偏见里,总要有人想,我不能这样,然后自觉的减少一个。
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自己从偏见和恐怖之中让自己走出来的时候,这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只顾担心来世,根本不去学习在今生如何做人。你顺着街道看过去,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有一次,斯库特和莫迪小姐聊天,聊到这世间的很多东西,有人沉浸于来世,将今生的一切享乐都当作罪恶。
莫迪小姐不信来世,很会生活。
一个星期六,几个人经过莫迪小姐的院子,对莫迪小姐说,她和她种的花都会下地狱。
莫迪小姐说话尖酸刻薄,也不挨家挨户去行善,可是她为人善良坦荡,斯库特对她很信任。
在斯库特眼里,莫迪小姐通情达理,听说她会下地狱,斯库特为她打抱不平。
可莫迪小姐对此毫不在意,她不在乎别人诅咒她下地狱。
她还告诉斯库特,有些人嘴里说着神圣的东西,其实道貌岸然,她大力称赞芬奇先生:
即使他喝得烂醉如泥,也不会像某些人神智清醒的时候那么歹毒。
她告诉斯库特,有些人只顾担心来世,根本不去学习在今生如何做人。
他们今生还没有学会做人,却在为各种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
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的现状吗?
我们当下的生活还没活明白,却已经开始焦虑未来。
事实上,我们有没有未来,还得看上天的安排,但我们能确定的是,现在还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仅此而已。
我们能不能活到我们担心的那时候,就得看上天怎么安排,就得看人生的剧本是否到此终结。
对于那些还没发生的事情:
除了恐惧本身,他们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什么人比他们懂得多。这会让他们气不打一处来。你使用的语言再标准,也改变不了他们。除非他们自己想学,否则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你要么闭上嘴巴,要么跟他们说一样的话。
人性里面有一个可怕的弱点,那就是见不得别人活得比自己好。
为什么呢?
《庄子》里面有一个说法:
在一群浑身都是问题的人面前,你展现自己的德性,显示自己的高尚,那你就像一面镜子,你照出了别人的丑陋。
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别人就会嫉妒你,排挤你,无论你说的东西多么好,他们都不会听,只会觉得你是在侮辱他们。
后来想想,人生很多事情,还真是这样。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教不会一个不想学的人,你更加没法改变一个自己不想改变的人。
斯库特的朋友卡波妮是黑人,可是她和其他黑人说话不一样,然而,斯库特发现,当卡波妮与其他黑人说话的时候,她就变得跟他们一样。
卡波妮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斯库特问她,为什么要这样?
她说:
如果我在教堂里和邻居说白人话,他们会觉得我装腔作势,连摩西也不放在眼里。
最后,卡波妮说:
一个人没必要把自己懂的东西全部展现出来。
你在不如你的人面前展现,他们不仅不懂,甚至觉得你在装,你在比你优秀的人面前炫耀,展现的只是自己的无知,因为人家知道得比你更多。
所以,很多事情,不要过度,恰当就好,万事万物,过犹不及,一切都是缘分,不要勉强。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什么东西让人丧失理智——即使他们努力想做到公平,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无知是一种罪恶。
然而,在宇宙面前,每个人又都是无知的,再怎么智慧的人,也不可能知道这世间的全部。
因此,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只能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而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很多时候,又被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控制,导致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
很多事情,我们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其实也只是一种偏见,是我们内心的偏见。
这种偏见是我们的经历、认知、思考和选择的结果。
只要我们不能像上帝一样,这种偏见就会存在,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全部,只能是局部。
你说的不对,我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人。
有一次,杰姆和斯库特聊天,他们说有些人,总是在炫耀自己的家族,有一种可笑的家族优越感。
斯库特觉得,会读书写字,不能算是一种家族背景,因为这些东西,每个人都要从头学起。
杰姆说:
坎宁安家的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几乎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我们在读书写字方面就是比他们早。
斯库特解释说:
每个人都要从头学起,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
对于杰姆将人分成不同的种类,斯库特表示反对,她告诉杰姆: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人。
斯库特的话,让杰姆感觉很不好,他曾经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有些问题他想不明白,他告诉斯库特:
他像斯库特这么大的时候,也不觉得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人,那时候,他也在想,如果只有一种人,为什么他们不能和睦相处?如果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他们还要互相鄙视?
等他渐渐长大,他才渐渐明白一些道理。
人人生而平等,可是人们却很喜欢为人类划分群体,把人分成各种各样的,贫穷,富贵,权势滔天,身无分文,这些分类,把人分裂开来。
可是,也正是人的这些没意义的分类,让人类学会了相互鄙视,学会了相互欺诈,也学会了相互攀比。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人类有了分别,然后就有了偏见和比较。
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秘密法庭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诉讼可言。
芬奇先生为黑人汤姆辩护,事实清楚,汤姆没有犯罪,这是一个事实。
可是,汤姆依旧被处死。
他不是死于法律,而是死于人们内心的偏见。
汤姆死了,只是因为他是黑人,而很多白人,瞧不起黑人,他们无论怎样,也要维护白人,哪怕不要公正、正义、真理,这就是他们内心的偏见。
可是,人很多时候,也是被这些东西主导,因此,他们的行为,不是遵循真理,也不是遵照正义,而是很多事情,在被拿到法庭审判之前,他们的内心已经率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因此,这世间常有迟到的正义,常有遗失了的公正,常有不公。
然而,坎坷之路,终抵星空。
很多人做错事,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恰如哈珀·李说的:
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等你最终了解他们之后就会发现。
是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但有些善良,是狭隘的。
文|不有趣灵魂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