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03: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新年的日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新年日记的主题应该是关于新年的感受、经历或者对新一年的展望。确保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避免偏离主题。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日记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开头可以简要介绍新年背景,正文部分详细描述自己的感受、经历和展望,结尾可以总结全文,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3. 语言生动:日记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尽量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体现真情实感:日记是记录自己真实感受的文体,要尽量表达出自己对新一年的期待、喜悦或感慨,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情实感。
5. 内容丰富:在描述新年经历时,可以涉及家庭、朋友、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6.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7. 注意字数和篇幅:日记的字数和篇幅没有固定要求,但应保持适度,避免过于冗长或过于简短。
8. 体现时代背景:在描述新年经历时,可以适当提及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的内容,如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等,使文章更具时代感。
9. 注意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在
( 2021年2月9日(腊月廿八)的青岛即墨区张家烟霞集市 作者手机拍摄)
过 年(散文)
□黄迪声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是俺们胶东一幅古朴醇浓的乡俗图。
在我的记忆里,对于过年,记忆最深的,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那时候农村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的年来得很早,其实远在秋收后就合计着年了。老家的村子周围,分布着一个个如水镜般平坦敞亮的场院。花生、苞米、高粱、谷子等等,一样样收了来,晾晒好后,一样样入仓装瓮。这时候东家的场院就喊:“二狗的爹,今年好收成,没把牙美掉了?”西家就答:“哎哟三婶子,你侄这口小狗牙,还受得住呢。”“今年这年头不赖呢。”“可不是三婶子。”“今年俺给侄媳妇买个旗袍,过年时摩登摩登。”“那当然啦。进了腊月门就去找你家三叔一块上趟东海,现在肉吃得太腻,过年也该多吃点海货”。
真正的年味到来还得过了腊八,“狗也嫌”的孩子们一个个放了假,最上心的是缠着各自的老爸买鞭,前街上一声“嗵”,后街上马上就应一声“啪”,虽零零星星,却搅浓了年味儿,又好像是孩子们为大人们提个醒——多买鞭,多买好衣服,多买好东西。大人们一律很忙,秋收秋种一过,各人就施展开各人的本事——干啥?猛劲挣钱呗:西南庄的打香油做粉条;东南庄的搞服装加工;后街的做些小买卖;贩虾贩鱼贩年画贩花生米。最没本事的,一般还有一副好身板,卷个铺盖卷儿出去干建筑当小工,到年跟儿怎么也能挣个千儿八百儿的。一进腊月门儿,干好事的,没本事的,阔的,穷的,好的,孬的,出远在外的,相隔万里的,像下了通知似的,全涌进了村里。妻子久违了丈夫,孩子好久不见了爸爸,老母见到了在外的儿子,泪儿盈盈,笑语声声,家家相聚,家家欢乐。四村八疃的小集一个个都像涨了潮似的,都被赶的大大的。路上赶集的人多了起来,忙着购买年货。接下来一家家用雪堆埋了刀鱼鲅鱼黄鱼八带蛸,用大盆放了猪肉牛肉羊肉;冰箱冰柜还未普及,家有冰柜的香的不得了,一个个乡邻向其递烟送酒求人家把虾啦、火腿啦上心的年货放着;再用沙埋了香菜,用塑料华袋放了蘑菇,用麻袋存了芹菜白菜。早早备下几柱好香,请(买)上一对通红的大蜡烛,揭几幅连年有余的好画,讲究的弄几幅山水画,客舍里一挂。涮涂料、漆门窗,一家家忙的不可开交。
四周的田野久已宁静,麦苗像吃足了奶的孩子,恬睡其中。新年来了,天一黑,鞭炮就响了起来,一直到次日早晨,像乡村不停歇地大笑了一宿。远出的亲人归来了,亲人团聚,同享收获的甜蜜,品尝融融的亲情。
新年第一天,一个个穿得很新,全不见了平常你干建筑当小工,我坐轿车当经理,你扫垃圾我当小贩的装束,一律穿的笔挺崭新,靓丽照人。平常没个正经好话的同伴乡邻,此时都一本正经,你问我新年好老的健康,我祝你新年快乐小的活泼。“哧溜”一口小酒,香香的一筷炒菜,乡村此时甜透香透欢透美透。
在初一这天,几乎所有的人都要走年,家族的观念对过年来说依然很重要。初一走年要走本家,走本家也有规矩,要先走辈儿最高的年龄最大的,再依次一家家走下去,一家也不能落,马虎不得。一年中因为各忙东西疏远了的本家关系,经过走年一粘和,则又紧密了起来,为新一年的合作打下了“组织基础”。走完了本家则可走走紧邻,走走尊长和当官儿的,图以后有个照应和方便。这一天到哪儿都会有酒喝,而且有好酒好菜。青年男女有的没有“走年任务”,就趁穿着新衣服的劲儿,各自找自己相好的,看电影,买糖球,打情骂俏,极尽开心。
过了初一便四处串亲戚门儿,互相祝贺收成,互相交流来年的谱气儿,四村八疃,你来我往,川流不息,好不热闹。若平常请了东邻西舍,远亲好友帮了什么忙,趁过年便会请客,或道谢或祝贺,喝酒吃菜,真个儿痛快。
(2021年立春的第二天,作者在青岛即墨区灵山街道的花卉大棚采访)
时代在发展,城乡面貌在改变,生活水平在提高,新的时代,过年,又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和喜悦。2021年立春的第二天,是农历小年,在胶东的青岛市即墨区,虽然乡村的及时依然热闹,但是大集已不是昔日购置年货的主要场所,很多购置年货的人会来到超市。你可以看到,临近年关,虽然疫情的防控让人们略显紧张,但生活井然有序,春节到来的喜悦在暗暗涌动。为了防止污染,提升大气质量,这里也划定了城区的烟花鞭炮禁放区。鞭炮生意已不再是那么红火,但是鲜花和乡村旅游市场却热闹了起来。在该区的灵山街道,率先实践了“党建引领、两区共建、产居融合、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落地生根。这个街道通过统筹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和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花乡药谷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医药、花卉主导产业,通过多年努力,这个街道的贫困村、空壳村、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庄由2016年的2个增加到24个。
在丹参种植加工车间,我碰到了西姜戈庄的农民孙中会,他家有8亩地,都流转了出去,成为他们一家每年的稳定收入。不用种地了,闲下来的他和妻子,就到丹参加工车间打工,夫妻俩每月的工资收入算下来不少于1万元;在花卉大棚里,我看到有2万多盆蝴蝶兰和仙客来正在怒放,前来采购者络绎不绝,好不喜庆和热闹。在这里打工的岚前岭村农民傅月玲今年50岁,她说她家之前有十亩地,过去一直是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忙活一年也就能挣1万多元。2019年,她把土地流转给了“花香药谷”的花卉产业园。现在他一家的土地流转费用加上她在街道鲜花基地打工的收入,一年可以挣到三四万元。这个街道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当地农民,都在家门口或原来的田间地头就可以打工。临近春节,她笑着说:有了钱,俺们的日子更好,年味更浓。
孙中来(站立者)和妻子(蓝衣者)在丹参加工车间打工
一年年新年到来,一年年新年走远,像乡村田野的收成。乡村是一粒瓜种吧,一年年辛劳地长蔓展叶,缔结一个甜甜的大瓜,这瓜儿就是新年,过年就是品尝硕果。新年又好像是一坛好酒,人们用辛勤和汗水精心酿造,过年就是将其品享,乡村一杯杯把盏,一辈辈酿造,畅饮个不够。
【作者通联】:266200)山东省即墨市振华街33号
【作者电话】13853268556(微信)
【作者简介】黄迪声,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2008年曾参加山东省第三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第四批签约作家。出版的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笛声流远》(1997年)、《听潮的树》(2000年)、《琴岛笛声》(2004年)、《海平面》(2008年)。散文集《水样年华》(2006年)等。2011年曾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青年作家”并当选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路遥青年文学奖”(1996年)、十九届"文化杯"全国鲁黎诗歌奖(2010年)、《山东文学》“龙泉杯”征文诗歌一等奖(2010年)等。
壹点号胶东笔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来源: 光明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