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04: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好人好事申请书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好人好事的具体内容。是描述个人助人为乐的善举,还是讲述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明确主题有助于作文的撰写。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好人好事的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事件经过,突出好人好事的感人事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好人好事的价值。
3.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简洁、生动、具有感染力。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同时,注意避免使用口语、俚语等不规范的表达。
4. 事实准确:作文中的好人好事必须真实可信,不能虚构。在描述事件时,要确保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细节准确无误。
5. 主题鲜明:在作文中,要突出好人好事的主题,如助人为乐、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等。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高尚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6. 情感真挚:作文要表达出作者对好人好事的敬佩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在描述事件时,要注重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7. 适当引用:在作文中,可以适当
敬爱的团组织:
你好!
我申请加入中国共青团,我知道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是党的有力助手,是少先队员前进的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加入中国共青团是本人自加入少先队后的一个奋斗目标。
我知道作为一名团员首先必须要有团员意识,团员意识是团员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是团员在团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共产主义青年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
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对自己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习。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理论,到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团的理论,还有修改后的章程,这些都是需要我无时无刻地加强学习和领悟的,以弥补自己以往对党认知的不足,坚持从具体工作、日常工作、基础工作抓起,把团旗飘起来、团歌唱起来、团章学起来;坚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不断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使团员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具有良好的共产主义品德,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热爱集体,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热情支持好人好事,勇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我知道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过在学习的时候也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尹是加入中国共青团,虽然我知道入团的造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为了达到我的梦想,我会不断的努力的!
如果我有幸加入中国共青团,我将真正起到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将维护团的章程,遵守团的纪律;积极参加团的各项活动.努力学习,以无愧于“团员”这个光荣的称号,积极帮助和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关心班集体的各项工作,争做班集体的积极分子,协助班主任 老师做好班集体的工作,按时交纳团费,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自己事事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起带头作用,在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我会尽自己所能去改善这个组织,不辜负团组织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
如果团组织没有批准我的入团申请,我也不会灰心的,一定是我有什么问题达不到共青团员要求的标准,我会考虑自身的条件是否达到团的要求,找出错误加以改正,改善自己的不良之处,我一定会积极的改正我自己的毛病和问题,争取在下次评选入党申请的时候得到加入中国共青团的机会。希望团组织认真考虑和审查我,给我一次机会,加入团的大家庭,为团作贡献,我志愿加入共青团,望组织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月x日
王宪武入村随访。
王宪武夫妇为村民检查身体。 记者郭兴荣/摄
清晨的噜姑村山雾迷蒙,像往常一样,王宪武早早起了床,收拾好药箱,去给村里的几名患者做定期检查。10余斤重的药箱,已成为12年来陪他行走村中的“老伙计”。
位于禄劝县翠华镇北部偏远山区的噜姑村,因坝子四周山色苍翠而得名。这个如诗如画的村庄,几十年前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基本靠肩挑、背扛、马拉。遇到病痛了,因为离医院远,多数时候靠硬撑。
今年38岁的王宪武是一名乡村医生,是村里为数不多愿意留下的年轻人。2010年,他报名成为一名大山里的乡村医生。5年前,妻子何敏也放弃了外出务工,和王宪武一起留下守着卫生室,服务乡亲们。寒来暑往,夫妻俩穿白大褂走村入户的身影,就是噜姑村1777名村民的安心所在。
“村里不能没有医生”
有些坚守,看似平淡无奇,却往往需要奉献自己的整个青春。
乡村医生待遇低、风险大、任务重,为何一干就是12年?“起初,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我学医是为了方便照顾她。后来,是因为村里不能没有医生。我喜欢乡亲们叫我‘王医生’。”王宪武笑着说。
1984年出生的王宪武,父亲早年过世,母亲一人把他们兄妹四人拉扯大。“这些年,我妈累出一身病。”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同龄人那样外出务工,而是选择留下,在家务农、照顾母亲。
“三天两头往医院跑,一年基本上有大半年都在医院。”自然地,王宪武也就成了村里卫生室的常客。2009年,村里的乡村医生离世,村里没了医生,村民买药都要到镇上去。“买个药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单边至少1个小时,太远了。”王宪武切身体会到村民的“看病难”。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出来——当一名乡村医生。
25岁那年,王宪武向村委会递交申请书,申请成为噜姑村的乡村医生。“当时一起申请当村医的有5人,最后只留下1人。”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王宪武被派到翠华镇卫生院学习。噜姑村到翠华镇,10多公里山路,王宪武每天骑着摩托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考第一名,留在卫生室。
异常艰辛的一年,王宪武顺利拿到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正式上岗。
4间不到10平方米的平房、4张木床,是王宪武刚到噜姑村卫生室时的景象。报到第一天,还没等他清点完采购回来的药品,卫生室外就有不少村民等着买药、看病。那是2010年10月1日,是噜姑村卫生室时隔一年后再次接诊的日子,村民们眼里的热切,直到今天还留在王宪武脑海里。
“背上药箱,我就是医生;放下药箱,我就是农民。”当时,乡村医生的补贴并不高,满打满算,一年下来也就2万多元。与在外务工的同龄人相比,王宪武夫妇的收入相差甚远。为了补贴家用,王宪武还种了10亩玉米、养了6头牛。不仅如此,他还兼着村委会的一些事务,时不时就有人打电话找他,手机铃声响个不断。
2017年9月结婚后,妻子何敏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说服父母,提起药箱也当起了乡村医生,当时正是禄劝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虽然家离卫生室就2公里,但为了方便村民看病,节约大家的时间,夫妻俩把家“搬”到了卫生室,大女儿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说起这些年对家人、孩子的亏欠,王宪武轻叹一口气,沉默几许,继续笑着说:“我们从没想过离开这里,也不想放弃乡村医生这个职业。”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噜姑村有200多人在外务工,返乡务工人员的入户排查工作,又落在了王宪武夫妇的肩上。整个春节,王宪武夫妻俩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驻村队员一起,不是在入户排查、测体温的路上,就是值守在村委会的各个卡点。“说实在的,刚开始几天还挺害怕、挺担心的。”王宪武说:“我是医生,别人可以后退,但我不能后退。”
“救人是第一位的”
藏在大山深处的噜姑村是省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开展之前,村里没有硬化路,村民大多住在土坯房里,靠种地为生。王宪武骑着摩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过一座山,越过一道弯,日复一日往返在山间,为村民看病、送药。
2016年6月的一个午后,正在给病人输液的王宪武突然接到电话,大噜姑村村民李德富出车祸,情况危急。王宪武立即安顿好输液的病人,一边给翠华镇卫生院打电话,一边骑上摩托车往出事地点赶。
“赶到现场后,人是救出来了,但呼吸已经很微弱。”王宪武立马对李德富进行急救,几分钟后,李德富逐渐恢复意识。20多分钟后,救护车赶到,李德富被送往县医院。
“当时我就想,要是我有车,就能更快地把病人送到医院。”经历了这场生死急救,王宪武决定买车。
车,要买,但钱不够。当时,王宪武当乡村医生6年,存款不到10万元,还没舍得把家里的房子修整修整,就拿出6万元做首付,贷款5万元把车买了。
一般有孩子的家庭,为了方便孩子,车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小朋友的东西,比如玩具、抱枕,但王宪武的车里没有。“东西太多,患者就不好坐。”王宪武说。几个月前,在一次入户的路上,前面的大卡车碾起地上石子砸到了王宪武的车,前车窗被砸出一条长长的裂痕,拖了很久也没有去维修。“没时间啊,最近疫情反复,卫生室走不开。就是有点难看,也不影响驾驶,过几个月再去修。”他说。
买车之后,王宪武比之前更忙了。邻村有人误食农药,他开车火速赶到,应急处理后就赶紧把村民往县医院送,村民的命保住了;村民干农活不慎砍伤手指,他把伤者送到县医院,因为救治及时,村民的手指保住了,现在也能正常干活了;产妇夜里突发情况,要送往医院,他开着车连夜把产妇送到昆明,返回时天已经亮了;村里患慢性病的老人买药不方便,他就当起“快递员”,义务帮老人送药上门……买车5年多,行程超过12万公里。
说起这些,王宪武面带笑容,特别有成就感。他把那些惊险、辛苦、不易说得稀松平常,其中的凶险和恐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人命比天高,救人是第一位的。”在王宪武看来,救人是医生的本职,把自己的车当“救护车”理所当然。村民们并不知道,5万元的车贷,王宪武3年多才还完,每月1000多元的油钱对于他们一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们在这里的意义就是护着他们”
除了日常诊疗服务,王宪武和何敏还承担着村里184户建档立卡户的家庭医生随访工作,每季度随访一次。这天,他们来到大水塘村的杨文光家。
还没等王宪武停好车,杨文光的老伴就迎了出来:“王医生,来了噶。”在这个人口将近1800人的村落,乡邻间都特别亲切。
“叔叔,最近身体咋样?你先躺着,先看个心电图。”夫妻俩一边帮杨文光做检查,一边讨论两位老人最近的身体情况。杨文光患有高血压,最近几年都是王宪武夫妻俩帮忙买药、送药。有了他们的帮忙,这些年来血压控制得不错。
20多分钟,随访结束。临走时,腿脚不方便的杨文光拄着拐棍把夫妻俩送上车,杨文光的老伴还用塑料袋装了几个大馒头塞给何敏。夫妻俩婉言谢绝,开着车到下一家随访。
作为乡村医生,夫妻俩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多的是防病、管病。
噜姑村有14个村民小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1人、慢病患者134人,王宪武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熟知乡亲们的家常冷暖。“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平时看病或者随访时发现什么情况,我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属,或者直接带他们去镇上或县里医院看病,村民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按理来说,行医这些年,王宪武的经验很丰富了,足够为村民提供基本的诊疗服务,为什么他还要把病人往外“推”?王宪武解释说:“本事再大,也要运用先进仪器诊断,才能对病人好,不能耽误了病人。我们在这里的意义就是护着他们。”
才当乡村医生不久,建档立卡户李德华因为从高处摔下昏迷不醒,家里没钱看病,王宪武把好不容易凑够的药品采购钱3600元塞到家属手里,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王宪武带着村民张有林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病,及时检查确诊了张有林的病情。看病的医生说:“遇到这么负责的乡村医生是你的幸运,要是再拖几个月,这病就治不好了。”村民曾怀梅的母亲腿脚不便,王宪武每天忙完卫生室的工作就到家里给老人输液,输完液还要观察半小时才回去……12年间的件件小事,让王宪武和村民的关系从信任到依赖,他也从村民的一次次感谢中感受到“医生”两个字的重量。
“686868”是王宪武特意选的短号码,为的就是好记。这串数字就像村民和王宪武之间双向奔赴的“密码”。
去年底,王宪武夫妻俩贷款建了新家,离卫生室仅几百米。能把老人、孩子接到身边,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对于自己热爱的职业,夫妻俩也有明确的规划:“多学点本事,就能多救一名患者。我们今年打算参加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证考试,还想到镇上学习做B超,也希望卫生室还能添置一台心电图检测仪。”
平凡而坚韧,纯粹而质朴,王宪武想一直坚持下去,支撑起乡亲们健康生活的希望。(昆明日报 记者达娃梅朵 杨阳)
随评 以榜样力量推动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
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持久的精神动力、奠定更加明确的价值遵循。增进村民的品格重塑、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是新时代广大乡村培本固元的“铸魂工程”,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重大意义。
在乡村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离不开榜样力量的有力支撑。乡村医生王宪武就是这样一位先进榜样,其12年来投身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人生历程,处处反映了他在平凡中追求不平凡的精神力量,折射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光辉。
扎根乡村、无私奉献,表达了他对初心使命的不懈坚守,对乡土、对国家的深沉爱恋;冲锋在前、勤恳工作,反映出他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不变的敬业情怀;脚踏实地、坚守医德,彰显了他的诚信品质;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体现了他的友善精神……通过对王宪武医生先进事迹的细细品读,人们不难在感佩之余产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树立起从小处着手、久久为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方向。
王宪武医生的不懈坚守、勤恳工作,救治了许多父老乡亲,他的诚信品质、友善精神影响了更多的人。这同时也在提示我们,在新时期发挥榜样力量,推动广大村民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植根乡村、放眼基层,发挥优秀基层干部、乡村好人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事迹亲、感召力强的特点,在他们中更好地发掘先进事迹、树立示范典型。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形成联动机制,汇聚各种正能量,将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各级各类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恪守践行、代代传承。(大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