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1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留守儿童公益片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留守儿童公益片的感受和思考。可以从影片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留守儿童公益片的基本情况,如片名、导演、主演等,引出对影片的观后感。 - 主体:从多个角度分析影片,如: a. 情节:描述影片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的合理性、紧凑性和感人之处。 b. 主题:阐述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如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农村教育等。 c. 人物形象: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如留守儿童、家长、老师等,评价其形象塑造是否成功。 d. 表现手法:分析影片的拍摄手法、剪辑技巧、音乐运用等,评价其艺术表现力。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对影片的感受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语言表达:作文应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避免重复单调。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使文章易于
作者:严鑫超
从“苦甲天下”的中国西海固地区到被视作棒球殿堂的美国纽约洋基球场,一群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少年棒球队,通过体育实现了人生境遇的改变,这就是日前在国内院线上映的纪录片《棒!少年》讲述的故事。
作为近年来国内院线少有的一部体育题材纪录片,《棒!少年》获得了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又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摘走“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奖项。该片凭借过硬口碑引起众多影迷的关注,目前豆瓣评分8.7。
棒球与人生
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直观呈现人类的力量和精神,展现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和突破。这也是很多体育纪录片着重表现的。《棒!少年》这部体育纪录片故事性强、人物立体、剪辑流畅。该片时而令人流泪,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又令人深思,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佳片。
影片导演许慧晶的镜头聚焦了一支由留守儿童组建的强棒天使棒球队。这支队的队员大都来自山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自小就是孤儿。
该片题材独辟蹊径,令观众感到好奇。棒球运动在中国非常小众,许多人很难接触得到。但是,在《棒!少年》中,棒球与公益结合在一起。退役后全力推广棒球运动的前国家棒球队队长孙岭峰,创办了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棒球培训基地,招收来自贫困地区的少年。基地向他们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以及棒球训练、文化教育课程等。这和很多观众熟知的日韩校园棒球电影完全不同,这不是青春偶像剧,没有英俊的球手以及浪漫的爱情,只有镜头下的真实人生。对于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本片都有特殊的意义。孙岭峰是一个棒球痴,因为棒球改变了他的一生。如今,他又用棒球,把团结、包容、坚韧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这些孩子们,使之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财富。
生存的能力与尊严
《棒!少年》整部影片情节的推动,主要围绕两位主人公马虎和小双展开。马虎脾气火爆、年纪小,初到队里就成了问题少年。小双心思细腻内向,心理压力大,没有安全感。他们两人性格迥异,但缺乏亲情关怀和贫困生活带给他们的阴影却是相同的。他们从家乡来到大都市,棒球队成了他们的新家。但与其说他们选择了棒球,不如说是棒球选择了他们。来到棒球队之前,他们对棒球一无所知,不知道棒球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
棒球基地的创始人孙岭峰、孩子们的“师爷爷”张锦新,不仅将棒球基地当成孩子们的家,还把这里当成一个培育、塑造、成就他们的大熔炉。体育关乎人的身体,更能塑造人的灵魂。体育是有教育价值的,《棒!少年》让观众对竞技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在镜头中能够清晰感受到两个孩子的成长。棒球是一项团队运动。马虎桀骜不驯、浑身是刺,他如何融入团队,与大家形成合力?竞技体育胜败无常,而小双敏感脆弱,容易因为成绩产生心理压力。他如何解开心结,从容应对?这些难题都需要孙岭峰和他的教练团队像父母一样,一点点耐心地指导孩子们。这些耐心和付出能够温暖孩子们,真正打动银幕前的观众们。孙岭峰和教练团队的付出没有白费。两个孩子后来逐渐明白了棒球运动的意义和团队的重要性。
有意思的是,从教育理念上讲,该片虽然是一部体育题材纪录片,却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异曲同工之妙。片中的棒球运动,少了竞技体育的激烈,更多的是运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去抚慰孩子们的内心,给他们力量,让他们变得强大。这些留守儿童通过棒球运动能够为自己赢得体面和尊严。
许慧晶认为,在体育电影中,体育只是一种承载体,精髓还是在于对人的刻画。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要呈现希望,展示棒球给小队员带来的快乐,让他们获得生存的能力与尊严。
体育场外更大的世界
近年来上映的体育题材纪录片并不罕见,但题材大多是明星运动员的生平传记,比如关于李娜退役生活的《娜就是我》、今年大热的乔丹运动生涯纪录片《最后之舞》等。在这些影片中,镜头聚焦在著名运动员本身或赛场之上,即使有生活细节的展示,也都服务于角色的设定。这样的纪录片深受体育迷的喜爱,却很难“出圈”并在普通观众之中产生共鸣。与这些纯粹的体育题材纪录片相比,《棒!少年》则显得与众不同,它富含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对现实的观照使其拥有了超越体育本身的价值。
《棒!少年》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纪录片,观众能够在片中感受到体育场之外更大的世界。摄影机忠实的记录以及导演精心的反差设计,能带领观众思考更深层次的现实人性和社会百态。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主人公小双孤独地坐在河北荒村乱石岗上,周围贫瘠荒凉,这与后面影像中飞速发展的大都市以及异域国度形成鲜明对比。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是这部纪录片特别引人关注的地方。马虎的父亲、小双的二伯希望孩子能一直留在棒球队,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棒球,而是因为这是他们能看到的孩子的唯一出路。
从《棒!少年》中,所有观众都能感受到孙岭峰以及背后团队的真诚与坚持。强棒天使棒球基地一直都在风雨飘摇中小心翼翼地运转,有好几次都面临着居无定所的危险。但是,他把公益扶持与自己擅长的运动结合起来,为这些身处逆境的孩子们找到了一条出路。
该片结尾没有落入很多体育片的俗套中,而是以一场惊险曲折又痛快淋漓的大胜结束了所有的矛盾冲突,迎来最后的高潮。
一场国际比赛的失利,让小双陷入低谷,他离队重新回到家乡。但是,笔者深信小双会重新归队。因为《棒!少年》这部纪录片,这些孩子会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其它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从中看到人生的光亮,在任何一个人生赛场中都能打出漂亮的“本垒打”。(严鑫超)
来源: 海南日报
马虎
孙岭峰
---------------
初看片名,以为《棒!少年》是一部热血少年体育片,大概有一群孩子喊着“必胜”,刻苦训练,由弱变强,最终捧回冠军——这是一种经典叙事。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在脑中复盘,却发现这部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没有渲染过一次冠军时刻;就连片中的小高潮之一,孩子们远赴美国参加比赛,也是1∶11,强棒天使队输了。
反而是更多棒球之外的元素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贫困、失去双亲、留守儿童……2015年冬天,在中国国家棒球队当过15年队长的孙岭峰,在北京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公益少年棒球队——强棒天使队。队员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和素质参差不齐,唯一的共同点是,出身贫穷——这是孙教练选人的硬性条件。作为曾经被棒球改变命运的人,孙岭峰在退役后,想让更多孩子的人生多一种选择。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导演许慧晶从2005年开始拍纪录片,从2017年10月开始拍这群少年,拍了一年半,700多个小时的素材,剪了一年半,剪出了近200个序列。终于,当“强棒天使队”初长成,成为中国最厉害的少年棒球队之一,纪录电影《棒!少年》也于12月11日上映,豆瓣评分8.7。
尽管是一部纪录片,但它一点儿也不“闷”,还采用了时下最流行的“双男主”设定——横行霸道的马虎与敏感细腻的梁正双(小双)。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许慧晶跟着孙岭峰去过孩子们的家乡,镜头也拍下了他们的“来处”。
马虎的母亲在他3个月时离家出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爸爸以卖羊肉串为生,几乎不管孩子,马虎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小双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母亲在他出生几天后不知去向;他有个双胞胎哥哥,因为养不起送人了;小双最初由大伯抚养,大伯去世了,姑姑接着养,没几年姑姑也去世了,由二伯抚养,二伯患了胃癌。
许慧晶也是一位父亲,在开机时,家里的孩子3岁,上映时,已经6岁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孩子成长中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只有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才能明白孩子需要什么,“小双在影片最后执意离开基地,回家‘照顾’二伯,因为他害怕失去最后的亲人。原生家庭带给他们极度的不安全感,亲情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缺乏父母关爱和安全感的孩子,在爱心棒球基地找到了另一个家。孙岭峰向他们的家人保证:除了打棒球,管吃、管住、管看病、管念书,养到18岁。
除了孙岭峰,“家长”还有两人:日常训练由孙岭峰的教练张锦新负责,孩子们喊他“师爷”,这是一位传奇人物,年过七旬,中国国家棒球队一半的队员都受过他的启蒙或训练;郭忠健则像妈妈一样负责孩子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曾是校棒垒球协会会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基地,不拿工资,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次去拍,许慧晶的团队就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孩子们把他们当成了基地的一部分。大人和孩子是因为棒球聚在一起的,但《棒!少年》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孩子们的日常,穿衣、吃饭、洗澡、打架……
孩子们每天只训练3个小时,基地专门找了学校让他们不耽误上学。孙岭峰相信,先做人,再打棒球。将来,孩子们有的可能会成为职业运动员,有的会进大学念书,有的会当教练……总之,能过得和原来不一样。
然而,少年们的棒球之路总是充满了棒球之外的阻碍:基地面临拆迁,孙岭峰的心脏搭了4个支架,小双的二伯得了胃癌……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甚至影片的结尾都是让人揪心的——小双离开了棒球队。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问题,这就是生活本身,是少年成长的背景。我们直面社会问题本身,但更关注的是当问题来临,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许慧晶说,“用体育帮助孩子走出贫困,就是一种正在尝试的方式。”
棒球在中国尚属小众体育项目,许慧晶甚至拍了将近一个月还没弄清楚比赛规则。但棒球的特别之处在于,无论高矮胖瘦,总能在球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对于一群并非“精挑细选”出来的孩子来说,“赢面”就能大很多。这在台湾也有过成功的先例,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红叶少棒队”,处于偏远山区,队员也多出身贫寒,开启了台湾棒球史上的三级棒球时代。
纪录片完成后,孩子们看到了大银幕上的自己。那个“混世魔王”马虎如今长成了一个骑士般的少年,懂礼貌,又不失锐气。有人问他看完片子感觉怎么样?马虎:“我很怀念我小时候的样子。”很多人关心小双后来怎么样了,许慧晶透露:回来啦,正在恢复训练中。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位观众的观后感很特别:“看完《棒!少年》能缓解不少育儿焦虑,这样野草一般的孩子都能向阳成长,你还怕啥?”
很多后来发生的事,纪录片没有拍,或者说,没有在成片里体现。孩子们在不断地赢,冠军拿到手抽筋,2019年PONY中国区棒球联赛U10组冠军、2020软银鹰杯暨飓龙联盟长三角青少年棒球挑战赛U8组冠军……新的基地在北京通州建成了,孩子们有了更好的生活和训练条件。
截至2020年11月,强棒天使队共资助困境儿童80名,共有67名儿童在基地参加集中培训,最小的7岁,最大的14岁,其中男孩41名,女孩26名——没错,少女棒球队也即将登场。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许慧晶说,如果要进行持续的创作,纪录片除了要呈现问题,可能还要看到希望,哪怕是一丝渺茫的希望,“我想记录真正在为中国社会变化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为乡村发展持续作着努力和尝试的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