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对墨子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1 08:56

怎么写《对墨子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对墨子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墨子的思想对你的启发,还是对其哲学的认同与批判。确定主题有助于全文的论述和结构安排。
2. 了解墨子生平与思想: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墨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代表作品《墨子》。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墨子的思想,为作文提供有力的论据。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墨子及其作品,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论据,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给出自己的感悟。
4. 论据充分:在主体部分,要充分运用墨子的思想、事迹以及相关文献作为论据,以支持你的观点。注意论据的多样性,可以引用墨子的名言、故事、历史事件等。
5. 分析深入:在阐述观点时,要深入分析墨子的思想内涵,以及这些思想对你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 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b. 墨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c. 墨子的思想与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关系; d. 墨子的思想对你的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影响。
6. 语言表达

哲学的“个性”与“个性”的哲学

作者:张瑞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文“philosophy”,其词根意为“爱智慧”,由日本“哲学之父”西周翻译成中文并传入中国。哲学的“个性”,是指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隶属特定的认知主体,从产生伊始便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个性”的哲学,则是指不同的认知主体基于自身的学思体悟和生命情趣,构思出的具有差异性的哲学流派。

哲学的“个性”首先体现为民族性。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意味着,但凡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论思维、哲学思辨。中国人在创造独具特色农耕文明的同时,构建出了体现中国哲学“个性”的哲学,譬如“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形态,贯穿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之中,为各家各派普遍认同。

哲学的“个性”还体现为时代性。哲学的“时代”并不完全是历史学以时间坐标为基准所断代出的人类历史发展时间段,而是基于“人文语境”的转化,立足“诠释文本”的转变,凸显不同“核心话题”的过程。因“核心话题”的不同,便有了哲学“时代”的差异。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演进历程中,智者们围绕道德之意、天人之际、玄冥之境、性情之源、理欲之辨等哲学话题展开大讨论,造就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由此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在民族的、时代的哲学“个性”演变历程上,不同民族的不同智者根据时代的人文语境,基于“自我”主体立场的体认、理解和表述,造就出不同的思辨逻辑和言说进路。当然,无论路径、方法如何不同,其彰显的共同的特定时代的核心话题却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主体差异对哲学话题体贴的多元性,便形成诸多“个性”的哲学。

“个性”的哲学首先体现为智者的主体差异性和认知多元性。哲学是智者基于自身的生命感悟、心得体悟和学思勘悟对时代话题的追问,是认知主体的能力、实力、毅力、心力“四位一体”的和合过程:能力意味着智者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和思辨主动性的展开;实力意味着主体知识素养的培育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毅力意味着主体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知难而进的志趣;心力则意味着主体人生阅历的品鉴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体悟。可以这样说,智者的研究兴趣、求知欲是哲学研究的动力,为学志向与恒心是持续哲学研究的保障,学术素养、反思精神和观察视界是哲学逻辑结构创新的催化剂。所以,智者围绕时代话题,逻辑地阐释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道”必然表现出“个性”的差异。就宋明理学而言,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对“理欲之辨”这一话题进行思考,但因考察视域和解释立场的不同,便形成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体现出多元化逻辑进路的“个性”哲学形态。

“个性”的哲学还体现为开放性和创新性。哲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可能要探讨的问题是开放的。哲学之思不是无病呻吟,必有其参照对象和未来路向,必有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宋明理学工夫论问题上,程朱讲格物穷理,希图将“物理”自觉地开显为道德修养和心性义理,但弊于对具体“物理”的不懈追求,造成“游骑无归”的危险;王阳明即此展开以“良知论”为核心的道德革新,坚持“良知是自家准则”,认为只要把内在的道德至善充分外显,自然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到阳明后学,则多重本体而不重工夫,如王畿以良知为“现成”玄说,直把良知作佛性看,落入狂禅的“道德虚无主义”;王艮从日用常行处指点良知,不重道德修悟,至李贽等,则抛却工夫,落入打破一切道德藩篱的“道德自然主义”。刘宗周批评道:“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杰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他继起而建构以“本心”为提挈的,即工夫即本体、本体工夫圆融的工夫论:“工夫用到无可着力处,方是真工夫。”“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所以,尽管朱熹、王阳明、刘宗周都谈“工夫”,但因立意前提有异,故其破题入手和阐论进路并不相同,体现着“个性”的哲学思辨。

哲学的“个性”与“个性”的哲学往往交织在一起。从相对的地域差别和中外之别而言,特定民族的哲学有其“个性”表现,诚如在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之“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前后),世界几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几乎同时造就了影响后世的智者,中国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百家思想争鸣,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对人类精神的探求,古希腊则涌现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先知”和“贤者”。但是,因对各自社会、人生、思想规律的解构与建构方式相异,即便是属于同一哲学“个性”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也是由儒家哲学、道家哲学、法家哲学等不同“个性”的哲学共同塑造而成。这表明哲学的“个性”之中内含“个性”的哲学。再者,尽管诸子百家主体立场不同、哲学逻辑结构相异,如儒家言仁爱德治、墨家说兼爱非攻、道家论自然无为、法家谈法治术道,但它们都围绕“道德之意”这一核心话题展开,从而造就诸子百家哲学的“个性”。这也表明,“个性”的哲学无不体现着特定时代哲学的“个性”特征。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寻觅中华〉读后感:于历史长河中探寻文化之魂》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仿若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领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波澜壮阔与深沉厚重。这部作品是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优美的文字,系统地梳理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探寻历史脉络,领略文明兴衰

书中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从远古时期的黄帝、炎帝传说,到殷商的神秘文化,再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直至近代的文化现状,余秋雨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叙事,将各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一一呈现。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印记,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盛唐时期,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以其宏大的规模、繁荣的商业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东市、西市万商云集,百业兴盛,三万多名留学生在此求学,不少人还留在中国做官。唐朝的文化呈现出胡汉交融、中西贯通的特点,诗歌更是达到了巅峰状态。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作品,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化的天空。他们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更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然而,历史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统治,如同一道沉重的枷锁,束缚了文化的自由发展。文字狱的盛行,使得文人学士们噤若寒蝉,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文化上的压抑和禁锢,导致文化创造力的衰退,与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余秋雨先生通过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剖析,让我明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一个开放、包容、自由的环境中,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感悟文人精神,汲取智慧力量

在《寻觅中华》中,余秋雨先生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更对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给予了深刻的关注和解读。这些文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一个“一代奸雄”的形象。他一心想要成为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十分辛苦,但却不经意地成为了文化巨人。他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从容大气的人生境界。曹操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乱世中崛起,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墨子,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以其“兼爱”“非攻”的理论,为中华文化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他劝阻楚王攻打宋国的事迹,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历史功绩。尽管他的身世受到不少史学家的争议,但他在文化上的造诣却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墨子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正义的传统美德,他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反思当代文化,坚守文化自信

在对中华文化的寻觅过程中,余秋雨先生也对当代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清代结束之后的近代和现代,文化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文化信号很多,而文化实绩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理性很少;文化言论很多,而文化思考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巨匠很少;文化破坏很多,而文化创造很少。”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然而,文化似乎永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越来越滞后,越来越迷乱,越来越失去了公信力。中国文化界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做事的人”少,“不让别人做事的人”多;一些人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对他人进行无端的批评和攻击,哗众取宠。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那些朴实的渔民,虽然不认识文字,却尊重文字,出海打鱼前会到读书人家里求得一大叠字纸压在船底,认为天下没有比文字更重的东西。这种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正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坚守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总结感悟,展望未来

读完《寻觅中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让我明白,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以更加敬畏和珍视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努力学习和传承其中的优秀传统。同时,我们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面对当代文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总会有这样一种人,出现在中华文化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刻,打破怪圈,走向自由。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化一定能够与世界亲密相容,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寻觅中华》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到了中华文化的基因,也让我在文化的熏陶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和思考,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