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23:14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撰写讲话稿称呼时应注意的事项
正文:
在撰写讲话稿时,恰当的称呼是构建良好沟通桥梁的关键。一个得体的称呼不仅能够体现对听众的尊重,还能增强讲话的亲和力和说服力。以下是在撰写讲话稿称呼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1. 了解听众背景 在撰写讲话稿之前,首先要了解听众的背景信息,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根据听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称呼,如“各位领导”、“尊敬的专家”、“亲爱的同学们”等。
2. 尊重与礼貌 在称呼中要体现出对听众的尊重,避免使用过于随意或亲昵的称呼。例如,在正式场合,应使用“尊敬的”、“各位”等敬语;在非正式场合,则可以使用“大家好”、“朋友们”等亲切的称呼。
3. 避免使用歧视性称呼 在撰写讲话稿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歧视或误解的称呼。如性别、地域、民族等敏感话题,应尽量使用中性词汇,以体现平等和尊重。
4. 注意称呼的一致性 在整篇讲话稿中,应保持称呼的一致性。如果在一部分使用“各位领导”,在另一部分又改为“在座的各位”,会显得讲话者缺乏条理,降低讲话效果。
5. 适度调整称呼 根据讲话内容和场合的变化,适度调整称呼。例如,在介绍嘉宾时,可以使用
本文字数
1824字
阅读时间
5分钟
01
对于基层的许多官员来说,“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是相互称呼时的惯例。在县里,一个科级干部就很大了。一个局长其实是科级,但是要叫他局长。股长比科长还要小,可在县里也已经好大了,也是一个长嘛,也要叫出来。
“叫大不叫小”的惯例不仅仅是基层的专利。一位资深媒体人介绍,“在一些部委,如果党组书记和部长不是同一个人,有时下属们也会叫党组书记‘部长’。正部级机构的领导叫主任或者局长的,他们的下属会习惯于叫部长。”这不是为了追求虚荣,而是害怕与低级别的职务混淆。“部长级别高,而办公厅主任也是主任。”
除去上述最基本的称呼规则外,官员之间的称呼还有许多微妙之处。
“上级对下级常常以‘姓名+同志’相称,但下级对上级当面一般却只用‘姓+职务’或‘职务’。”华东师范大学的胡范铸教授在他200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他的研究方向是应用语言学。
然而,有些时候这条规律并不适用。例如,一个机关的正副书记中有好几位姓王时,“叫某某书记是惯例”上述媒体人说,名字+职务的选择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有一个很明确的区分”。区分不同称呼的,除了职务外,还有资历与感情。一般来讲,官员之间互称官衔是较为客套和安全的,但一些职务不高的“老机关”却常享有“豁免权”,可以将别人眼中的“王书记”省去姓氏,直呼其名。上述媒体人说:“在机关里称名字,本身并不是冒犯,当然你要估量一下自己的地位,以及你和那个人到底有多熟。”
在官员中间,流行着种种特殊情况下的称呼办法。例如,对于姓付的书记,往往不能称付书记,而要用名字称“××书记”;当两个书记同姓时,也要叫名+书记……熟练掌握着一套规则,几乎是公务员的入门程序。
02
除了大庭广众下的繁多称呼,一些官员在酒酣耳热、窃窃私语时的叫法也各不相同。一个省里面省委书记是老大,但是你也不能说省长是二把手,因为在政府口,他也是老大;你也不能说副书记就是二把手,因为按照惯例,在党内,兼省长的书记(才)是。
然而到了市级干部,这种江湖气的“老大”、“老二”便有时被透着商业气息的“老板”所取代。称“老大”在基层会比较多,更江湖气一些。一般称“老板”的,至少是市长、市委书记这个级别的。如果称一个县委书记为“老板”,会显得特别可笑,因为县委书记就是个处级官员,所以往往会称“老大”;如果称呼一个乡长“老板”也不行,因为级别同样不够。
但那些真正的“首长”们,却似乎对职务称呼极其超脱。
2013年6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到深圳调研,当TCL董事长李东生汇报工作称呼“委员长”时,就被他打断,“叫‘老书记’就行,叫张德江我就更高兴了。”
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一位专家发言刚提到“尊敬的王书记”,话没说完,就被王岐山打断,要求在场专家少说客套话,言简意赅。
03
“称呼学”的流行和称呼的变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会风气“变坏”了,更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独步天下的“同志”,起初是有着共同理想与信仰的政党成员之间的共勉。孙中山在1918年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其遗嘱常被总结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正式写道:“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时的“同志”,还只在社会精英间流行。1949年后,“同志”迅速成为正确甚至唯一正确的政治称呼。毛泽东早在1959年就要求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
今天的人已很难想象“同志”之称所引起的重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曾经明确,“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任何负责党员包括中央领导同志的个人意见,不要叫‘指示’”。但种种迹象表明,重视并未使互称同志重回流行。不知从何时起,互称‘同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一些脱胎于江湖绿林,裹挟着浓厚封建陋习的‘老板’、‘总管’、‘大哥’等庸俗化的称呼,在某些部门或单位已渗透到党内。
现在在一些地方,某些介于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称呼如某局、某厅等,很流行。新世纪以来,官员群体的社会评价有所降低,经济、社会地位、个人成就感、荣誉感都不可同日而语。张局、李局这种称谓,一方面保有官场认同,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过于强调身份而引起他人反感。
4月8日,陕西省政府网站刊发了陕西省委办公厅发布的《我省出台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十条措施》,进一步向形式主义“宣战”。
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注意到,该文件在杜绝形式主义方面强调了很多细节。比如,省内会议、活动中,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讲话不称“重要讲话”,一般工作会议发言时不鞠躬致意。
“陕西发布”官方微博显示,陕西省委出台的《我省出台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十条措施》,进一步向形式主义“宣战”。网页截图
上游新闻记者观察到,该文件甚至对会议时间和人数都有明确要求。比如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全省性会议和省级部门单位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参会人数最高不超过280人、会期不超过1天。本系统一般业务性会议,不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出席,不要求市县分管负责同志参加,参会人数最高不超过150人、会期不超过半天。
其中,对文字和领导讲话时长也进行了要求。如省委、省政府部署重要工作的文件不超过5000字,安排具体任务的文件不超过3500字;各市和省级部门单位向省委、省政府的综合报告在5000字以内,专项报告在3000字以内。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全省性会议讲话一般不超过70分钟;专题会、座谈会等其他会议领导讲话一般不超过30分钟;已印发书面材料的,发言时不照本宣科、时间一般不超过8分钟等。
文件要求改革文风会风,省内会议、活动中,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讲话不称“重要讲话”,一般工作会议发言时不鞠躬致意。网页截图
该文件称,将从省委常委班子和省级机关做起,坚持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既大刀阔斧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把基层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又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各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
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贾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