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23: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围绕一个人的村庄这一主题展开。可以探讨村庄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生活状态等方面。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思考。
3. 突出重点:在读书笔记中,要抓住书中关键内容,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对于这些重点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深入剖析。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表达。在描述村庄景色、人物形象、生活状态等时,要尽量运用形象、贴切的词汇和句式。
5. 适当引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原句或段落,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使文章显得冗长。
6. 个人感悟:读书笔记不仅仅是记录书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悟。在作文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谈谈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7. 适当拓展: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适当拓展思路,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社会
无论怎么看,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刘亮程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1998年《一个人的村庄》出版,他独特的文字,包括他这个独特的人,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刘亮程农民出身,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大西北,新疆的一个村庄里,他的全部写作也都来自生活的那个世界。他被人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散文家”,甚至把他和沈从文、汪曾祺相提并论。
虽然在这之后他也写了几部小说和散文,但大家提起他,最推崇的依然是他早期这本《一个人的村庄》。如今20多年过去,这部有着怀旧情调的散文集子读来依然让人心动,带着点惆怅,和淡淡的哀愁。
它更像是一部心灵自传,是刘亮程孤独梦想的寻归之旅,他在书中追忆逝去的岁月,回望过去的生活。书中有很多场景和故事是刘亮程的“想象”,并不曾真实发生过,更像是他在梦境中的独语,是他为自己安排的一场精神回归。
离乡多年,刘亮程看到的是村庄衰落,家园荒芜。他在三十岁之后离开了村庄,到城市里生活。在他的少年、青年时期,他前后住过两个村庄,读者最熟悉的是那个叫黄沙梁的村子。他在黄沙梁住的时间最长,也是他最后告别的故乡,所以黄沙梁成了他日后永不能放下的地方,总是在他的梦境里出现。
他平等看待世间一切生命和存在,家禽家畜、草木鸟兽、庄稼草木,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人类并不比他们高贵多少。
村庄会凋敝衰败,人会衰老死亡,动植物会兴衰荣枯,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在时间面前,生灵平等,没有什么能逃过时间的宣判。甚至放在墙根的一截木头,长年孤独地躺着,也在时间的风雨中变了颜色,慢慢朽掉,最后成了一摊灰,被风吹向空中,不知落到了何方何处。
他对时间的流逝满怀忧伤。在书中多处流露出这种悲凉,读那些文字,我们内心哀伤不已,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和不可抗拒的命运: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他过着一生中又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摆在眼前的活,还和昨天一样多,一样重,也一样轻松。生活就是这样,并不因为你生活了多少年日子就会变得好过。
在一个人的一生里,在一村庄人的一生里,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
他的回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会入梦,一会醒来。过往的生活通过记忆的滤镜,充满了意味。他对那个世界如此熟悉,当天还是黑的,天边的星子还在闪烁,他就要起床去遥远的荒野和沙漠拉柴火;他和泥打墙,盖房子,挖树根,垒牛圈羊圈,像家里那头牛一样,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他在这里真实生活过。
尽管隔着二三十年的岁月,他依然能想象岁月对那座村庄做了什么。他看到从前在四间地头劳作的人,开始喜欢在墙根下晒太阳,年轻人离开村庄,屋顶矮了下去,荒草在院子里疯长,夺取了人的生存空间。
荒凉的风,一年四季都在吹。好像你翻的每一页书,都有风在吹,是风在替你翻着书页。寒风吹彻,黄沙梁的风吹刮着院墙、屋顶,院子里的纸片儿,叶子,尘土,都被卷进风中,漫天漫地都是风,只剩下风。东刮西刮的风,吹出人脸上的皱纹,吹出树木的年轮,吹落枝头的草籽……时间在风声中一天天逝去。
在城市生活多年后,刘亮程选择再次回归农村,他为自己建了一个书院,又过起了从前躬耕陇亩的日子。
刘亮程的文字,每一个字句,都干净、纯粹。他对待文字的态度,就像一个信仰土地的农民,他虽一生从未走出过那个偏远的地方,他的脚步只丈量过村中的土路、自家的田地、方圆几十里的村庄,一阵风刮过、一行牛蹄印踩上去,甚至连脚印都不曾留下,但他懂得世间最朴素的道理,是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生存哲学:只有用心侍弄每一株玉米、每一棵豆苗、每一垄麦子,为它们除草、施肥、浇灌、除虫,它们才会以丰收回报,得到一个好年成。
文字是懂人心的,这大概也是我们喜欢刘亮程的原因吧。也许在我们心里也住着这样一个村庄,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10多年前,散文家刘亮程前往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旅行,这是英雄江格尔的故乡。该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羊道遍布每一片山谷草原,那是羊走了几千几万年的路,深嵌在大地。”他深受震撼,跑遍草原和山区,认识了许多牧民。
自那时起,刘亮程开始读《江格尔》,他念念不忘这片草原,“在那些古代的夜晚,在茫茫大草原上,一群人围坐,听着这些说唱,一直听到月落星稀,东方发白,都毫无倦意。”他感动于史诗的天真带给部落的希望与力量,感慨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对时间的绚丽想象,自此萌发出一个念头,“写一部天真的小说。”10多年来,这个念头由初生渐至扩大,最终成为长篇小说《本巴》。
《本巴》以《江格尔》为背景展开,另辟蹊径再创现实,以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写作这部作品,刘亮程仿佛回到童年,称《本巴》是他写得最愉快的一部小说,“也是我写给自己的童年史诗,是我写作历史中最天真的一次。”故事的主人公是几个孩子,搬家家,捉迷藏,做梦梦,孩子们把残酷的战争生活,做成好玩的游戏。在游戏的进程中,奔往25岁的聚会,从四面八方的时间里,一一归来。
刘亮程中专毕业后做过农机管理员,20岁时写过诗,30多岁在乌鲁木齐写出散文《一个人的村庄》,50岁后又从城市回到乡村,建了书院,自封院长。他种地、栽花、养狗、喂鸡,也依然在写作。2014年,他以一己之力创建新疆首个艺术家村落菜籽沟,倾力打造木垒书院,切身践行且耕且读的生活方式,堪称“当代陶渊明”,在理想与现实间诗意栖居。
与此同时,由最新小说《本巴》领衔的典藏版“刘亮程作品”,也由译林出版社独家推出。包括小说《本巴》《虚土》《凿空》《捎话》,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访谈随笔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7种,囊括刘亮程全部重要作品,完整呈现刘亮程创作全貌与精神世界。闲心、童心、恒心、真心,是谓刘亮程“心灵之书”。
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代表作,感动无数人的生命之书,78篇元气散文,如风吹拂灵魂。这本书深受中学生推重,50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与试题。在《寒风吹彻》中,“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一句,深刻影响了几代学子。此次《一个人的村庄》新版,也是面世20多年来作者首次修订,校订了原稿中62处地方。
评论家王春林说,刘亮程是一位被散文的名声所严重遮蔽了的优秀小说家。从《虚土》《凿空》,到《捎话》《本巴》,他的全部长篇小说,可以说一部有一部的独一模样,既有真切的现实关怀,更有出人意料的非凡艺术想象。
(本文配图均由译林出版社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