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重阳节活动名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02:42

怎么写《重阳节活动名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重阳节活动名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展开活动名称的创意和构思。
2. 了解重阳节文化:在撰写作文之前,要充分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习俗和意义,以便在活动名称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3. 创意新颖:活动名称应具有创意,新颖独特,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使名称更具韵味。
4. 简洁明了:活动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冗长的句子,以免影响阅读体验。
5. 符合节日氛围:活动名称应与重阳节的氛围相契合,体现出节日特色。可以运用重阳节的传统元素,如登高、赏菊、敬老等,来构思活动名称。
6. 考虑目标受众:根据活动面向的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活动名称。例如,面向老年人可以采用温馨、亲切的名称;面向青少年则可以采用时尚、活泼的名称。
7. 体现活动内容:活动名称应能概括活动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活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例如,如果活动是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可以命名为“重阳登高乐翻天”。
8. 检查拼写和语法:在完成作文后,仔细检查活动

重阳节:这些习俗你记得多少?

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1

重 阳 来 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

重 阳 习 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3

重 阳 谚 语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4

重 阳 传 说

九九重阳节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传说呢?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来源: 丽江市气象台

除了登高插茱萸,重阳节还能干点啥

“重阳”的名称,来自《易经》中的“以阳爻为九”。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与重阳节俗相关的蛛丝马迹,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当时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祖先以谢恩德的活动,与重阳时间大致吻合。

明确提到“重阳节”,始见于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汉代,《西京杂记》中有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提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馀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称:“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唐代王维的诗句脍炙人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西京杂记》中还有“食蓬饵以拔妖邪”的记述,六朝以后改称“糕”,因“糕”与“高”谐音,象征着向上、进步、高升等。唐宋时,重阳佳节吃糕就颇为流行。吕原明《岁时杂记》中记载宋代民俗:“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这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之形,上面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明代,宫中宦官宫妃从九月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待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古人常将“上巳”与“重阳”,即“三月三”与“九月九”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巳“踏青”春游、重阳“辞青”秋游对应进行。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节还是出嫁的女儿暂放家务、回家省亲的日子,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清乾隆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插茱萸、求寿、登高、享宴、食糕、辞青、省亲……这些活动在历史延续过程中逐渐成为重阳节俗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杂糅过程中,使其文化内涵被不断延展丰富。

重阳古已有之的各种习俗,在当今依然有其社会意义。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和对自然节令的遵从,可以继往传承,值此节日走出钢铁森林,亲近自然,欣赏秋景,浸润身心。

因“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被赋予天长地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对国家和社会都极为重要。对年轻人来说,重阳节行孝道当是题中之意。中华传统文化的“百善孝为先”,在当下依然应当尊崇,但孝道并非年轻人的负担和枷锁,而成为维系长辈与晚辈关系的精神纽带之一。

我们可以鼓励年轻人帮助老年人积极适应高科技的现代生活方式,引导老年人做好健康管理、进行技能升级,跳出自身舒适圈,丰富他们的晚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意味着老年人在安心养老之外,也被赋予新的要求,甚至需要承担新的社会使命。让老年人有质量地生活,不贴标签、不设壁垒、勇于尝试,打破和年轻人之间的“次元壁”,才是让社会持续迸发活力、蒸蒸日上的长久之计。

而重阳节这一历经千年的传统节日,在“新民俗”和“新孝道”的加持下,也必将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综合业务部馆员)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