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道家思想名句》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07:48

写作《道家思想名句》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道家思想名句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道家思想名句展开。可以选取一个具体的名句,也可以选择一组名句,对道家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2. 理解名句内涵:在写作之前,要充分理解所选取的道家思想名句的内涵。这包括名句的出处、作者背景、名句所表达的核心思想等。只有深入理解名句,才能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其意义。
3. 结构安排:合理地安排作文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道家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出所选名句。
b. 解释名句:对所选名句进行详细解释,阐述其内涵、寓意及对人生的启示。
c. 分析名句与道家思想的关系:结合道家思想,分析名句所体现的道家思想特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
d. 联系实际:将名句与现代社会、个人生活相结合,探讨名句对当代人生活、工作的启示。
e. 总结:总结全文,强调道家思想名句的价值和意义。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准确、简洁,避免冗长、啰嗦。

道家经典50句,背完立即提升一个境界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图文均来自网络

道家20句传世经典,感悟人生哲理,让人茅塞顿开!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译文】学问知识,要不断增强,日益广博,修身养性悟道,要逐渐去掉自身的各种杂念,此为日损。减少又减少,最后就到了什么也不僵持固着的无为境地。

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译文】最上乘的统治者没有个人主观成见,总是习惯于把百姓的意向作为自己的意向。善良的人我用善良的心去对待,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良的心去对待,就会让所有的人一心向善。

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把无为当做为,把无事当做事,把无味当做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

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

5、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译文】不要将湖水排尽来捕鱼,不要将树林烧毁来打猎。比喻做事要留有余地,要有远虑,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6、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

出自《淮南子·缪利训》。【译文】君子想的是义而不考虑利,小人贪的是利而不顾道义。这句话是说君子和小人在义、利方面的不同态度,前者舍利取义,后者舍义取利。

7、弗爱弗利,亲子叛父。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译文】弗,不。利,指给好处。不爱护、不给好处,就是亲生的孩子也会背叛他的父亲。此言揭示了这样一个世俗的人间真理: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情感与利益基础之上的。

8、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鸣也。

出自《列子·说符》。【译文】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没有一点符合正义的地方,只知道吃喝,那就和鸡狗一样了。

9、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1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坚克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改变它、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懂,却不能实现。

1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到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12、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1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译文】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14、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译文】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1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1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译文】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17、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译文】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8、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出自《淮南子·览冥训》。【译文】想得到火,不如自己去寻找可以打火的燧石;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比喻做事情应该从根本处着手,抓住要害。

19、沮舍之下,不可以坐;倚墙之旁,不可以立。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译文】沮舍,破败的房舍。倚墙,倾斜的墙壁。破败的房舍之下不能坐,倾斜的墙壁旁边不能站。对于危险的环境要有意识地规避,以防对生命有不必要的威胁。

20、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出自《列子·天瑞》。全,完美、齐全。【译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意谓要对人、物、事进行客观的分析,不可求全责备。俗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