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苏轼 作文》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21:26

如何写《苏轼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苏轼的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主题明确": - 确定作文的主题,比如可以围绕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哲学思想、艺术贡献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 - 作文应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苏轼,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中间部分详细阐述苏轼的某一方面,如文学创作、书法艺术、政治理念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对苏轼进行评价或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 - 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包括历史记载、文学作品、后人评价等。 - 结合具体事例和作品,展现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特点。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和过于书面化的表达。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5. "引用恰当": - 在论述苏轼的文学成就时,可以引用他的诗词、散文等作品中的名句。 - 引用他人对苏轼的评价时,要注意出处和语境,避免断章取义。
6. "观点鲜明": - 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苏轼的看法,如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对其人格品质的赞扬等。 - 避免人云亦云

苏轼的作文

北宋的科举考试是历史上最严格的,不仅试卷卷首要弥封,糊上举子的名字,而且答卷也是由誊录院的书吏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无法辨认考生字体。考试期间,考官还要住在贡院不能回家,防止串通作弊。北宋初年,沿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多是诗赋。王安石执政后,注重实用性,由吟诗作赋改为写政论文章,即“策论”。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点检试卷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也到东京汴梁应试。这年考试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的题目出自《尚书·大禹谟》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这一年,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参加进士考试。

苏轼的这篇“策论”全文六百余字,掷地有声,精悍有力。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赞叹先王的仁政爱民。“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他以忠厚立论,从赏善惩恶两个方面层层递进,阐述慎刑的儒家思想。他引用《尚书》之言,推出“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最后,苏轼引用《诗经》《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责人贵宽,十分鲜明地点出了主题。

梅尧臣在阅读此卷时,作者清新洒脱的文风,酣畅淋漓的论辩,引起了他的注意,以为有“孟轲之风”,立即推荐于欧阳修,并说此文可评第一。欧阳修看后,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与其提倡的平实文风如出一辙。因此也大为赞赏,本来想同意梅尧臣的意见,评为第一。但转念一想,世上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非自己的弟子曾巩莫属,选自己的学生当第一,难免会引起风言风语,甚至遭到言官的弹劾,于是忍痛割爱,将此文评为第二。欧阳修气节高雅,严于律己之风可窥一斑。当评定完名次,拆开弥封后,欧阳修大跌眼镜,没料到此文不是曾巩所作,而是苏轼所为。苏轼也因此与状元擦肩而过。不过苏轼、苏辙两兄弟及曾巩也都进士及第。49岁的苏洵虽然榜上无名,但是也以自己的文章才学名满京师。当时士人中流传一句歌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苏轼的文章可谓石破天惊,令欧阳修惊叹不已。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对苏轼大为称赞,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尽管苏轼不是自己的学生,但是愿给苏轼出人头地让开一条路。其惜才、爱才之情溢于言表。嘉祐二年的科考可谓群星璀璨,俊采星驰,而欧阳修对人才的渴求和关爱,更显其博大的胸襟。《宋史》赞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苏轼虽然与状元失之交臂,但其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高考”作文:铤而走险一鸣惊人

人民网2015-06-06 09:04:18

古人绘东坡像

看世界杯巴西与智利点球大战,真是战战兢兢,气不敢出。不管是踢点球的,还是守门的,不管你平时如何英勇神武、声振寰宇,在此刻,命运全在一抬足和一扑身的瞬间。没有传球、运球、掩护等复杂的团队运作,进与不进,没有任何迂回和弹性。胜负,全在你自己临时决定的角度、方向和力度。

高考的应试作文亦如此。你在学生生涯所培养的写作技能,你十几年的思想境界,全在那千字之内,几十分钟之间,也没有迂回和弹性,成败就在落笔之间。

看看北宋的大文豪苏轼是怎么决定这一刻的?

应试作文

北宋英宗嘉祐元年(1056年),国都汴梁城,来了父子仨,四川人。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父子三人将会在大宋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老爸苏洵,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他们来参加大宋的进士科考试,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算是北宋的“高考”吧。

父子仨千里迢迢从四川赶来,在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里,人脉资源并不丰富,一肚子的学问和才华,想要让天下人知道,方式只有一种——应试。通过考试让自己名扬京城,然后名扬天下。

那一年,苏洵48岁,苏轼21岁,苏辙19岁。第二年,苏家兄弟参加了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苏轼当时在考场的心理活动。进入考场,考卷下来了,苏轼铺开卷子,一看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换现在的话说,就是“赏罚要厚道”。古代作文题目是讲究来源的,不能凭空想一个,一定要引经据典,这个作文就出自于《尚书·大禹谟》里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刑罚上有疑问,就从轻处理;奖赏上有疑问,就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这是最忠厚的做法。

苏同学拿起笔,首先对这篇作文做知识上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建立在自己扎实的学习基础上的。苏轼当年读书,也是为了应试,他自己后来说过:“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对于应试经典,他已经相当精熟,知道这是儒家的观点,对于刑罚和赏赐,前者从轻,后者优厚,以显我大宋仁厚治天下之风。

文章主题确立了,文字风格该怎样呢?苏考生把心思用到欧阳修身上去。根据综合信息判断,主考官欧阳修老师最痛恨华丽花哨的文风,他主张写文章要浅显明白,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思想,所以,今天的作文绝对不能写得华丽丽。

文字风格确定了,接着是表达方式。想要在考场上一鸣惊人,表达方式是极其关键的。同样的文义,同样的主题,换个表达方式,给主考官留下的印象就完全不同。简单说,就是要出彩。想到这一点,苏考生决定冒险,怎么个冒险法呢?

他决定用一个故事来表达文章的主题!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周公,然而,具体情节如何,小苏的记忆却有点模糊了。既然记不清了,那就虚构吧,苏轼这次要玩大了。

苏考生虚构了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则故事,话说上古时期,尧和最高法官皋陶亲自审理一起刑事案件,皋陶连续三次判囚犯死刑,尧却连续三次否决,决定宽赦被审人。

第二则故事,还是尧。当时的四方首领推荐大禹的老爸鲧任职,尧说:“鲧这人靠不住,不听命令,羞辱家族,不能用。”四方首领却坚持推荐鲧,尧动摇了,说:“那好,试试吧。”

这两个虚构的案例,论证了一个中国传统的司法思想:“罪疑唯轻,功疑唯重。与其是不辜,宁失不经。”判罪有疑惑,那就轻判;授功时存疑,那就从厚。与其杀掉无罪之人,不如违背法律放走有罪的人。总之,判决不能伤及无辜,奖赏宁可有点滥;判罪的事情谨慎点,奖赏的事情宽松点。这就是厚道。

以上意识妥当与否,不做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苏考生用两个故事,将儒家抽象复杂的司法理念阐述得生动明晰而富有层次,胜过千万句纯理论性的表述。

考卷交上去了,到出榜那天,写故事的苏轼居然中了,而且高居第二名。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