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08: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立意: - 明确作文的主题和核心观点,即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 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述。
2. 结构安排: - 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结构进行写作。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概念,引出主题。 - 正文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意义,可以结合实际事例进行论证。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内容充实: - 在论述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时,要充分运用事实、理论、名言警句等素材,使文章内容丰富、有说服力。 -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a. 独立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b. 自由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c. 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d. 如何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4. 语言表达: - 运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使文章易于理解。 - 注意文章的文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避免使用口语化、俚语等不规范的语言。
夫天地浩荡,万象森罗;宇宙洪荒,群生各秉其性。然混沌既开,桎梏渐生,俗谛如网,桎梏心魂。唯独立之精神,如孤峰擎天,破云霓而立极;自由之思想,若星河垂野,越古今以长明。此二者,乃华夏文脉之精魄,亦寰宇智者之共衷。今试以骈俪之辞,咏其风骨,赞其辉光。
溯其源也:
昔者仲尼周游,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不囿于鲁壁之典;庄周逍遥,化蝶梦蝶,论齐物之旨,岂困于庙堂之章?屈子问天,九歌泣血,离骚九章,独行吟而存真;陶潜归去,采菊东篱,五柳先生,弃簪笏而守拙。此皆先贤以独立为舟,以自由为楫,横渡尘世之浊流,独辟精神之桃源者也。至若陈寅恪公,闭目著书,双瞳已眇,犹以口述成《柳如是别传》,考据钩沉,不依附于时流,不屈从于威权,乃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 其志可比精卫衔木,其节可拟孤松立雪。
论其道也:
独立者,非离群索居,乃心有定盘星,不为外物所移。哥白尼破地心之说,目极三辰,手测星躔,虽教廷威压,不改其志;爱因斯坦越经典之藩篱,思接太虚,光量子跃迁,纵世人不解,独探真诠。此皆以独立为炬,照见真理之幽微。自由者,非放浪形骸,乃思无樊篱,不囿成见。嵇康锻铁,广陵散绝,宁死不仕,以琴音诉傲骨;苏轼泛舟,赤壁赋月,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怀旷达。此皆以自由为翼,翱翔于思想之穹苍。
察其艰也:
然世有俗谛如铁幕,桎梏众生之思。或趋炎附势,以权威为圭臬,如隋帝焚书,唐宗崇佛,禁异端而塞言路;或随波逐流,以功利为准绳,若商贾逐利,市侩争名,弃真知而逐浮名。昔顾准于暗夜秉烛,批鳞沥血,以病躯对抗极权,终成《希腊城邦制度》之绝唱;梁漱溟面折主席,辩“大民主”之非,虽九死其犹未悔。此皆以血肉之躯,撞破思想之牢笼,虽千万人吾往矣!
扬其辉也:
今逢盛世,信息如潮,然快餐文化,流量为王,短视频消磨心智,热搜榜遮蔽真相。青年当效古贤,以独立为锚,沉潜典籍,如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通中西之学;以自由为帆,思接千载,若钱穆著《国史大纲》,立文化之魂。昔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留“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绝笔,非畏死也,乃以死明志,护学术之尊严 ;今吾辈虽处升平,亦当如陈寅恪所言:“学问不应专为谋生,而当以济世安民为志。” 此非虚言,实乃民族精神之薪火相传。
结章:
嗟乎!独立之精神,如昆仑雪岭,虽风刀霜剑而不改其色;自由之思想,若长江黄河,纵百折千回而终赴沧溟。愿吾侪以先贤为镜,养浩然之气,持松柏之节,使华夏文脉,永耀于天地之间!
陈寅恪一生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比生命还要宝贵,孜孜追求的是学术的自由空间无限之大,誓言:“思想之不自由,毋宁死耳。”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解放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斯大林问毛泽东:“贵国的陈寅恪先生现在怎么样啊?”毛泽东环视一下随员,没人知道,他说:“回去打听一下吧!”原来,斯大林在他的《论中国革命问题》一书里,多处引用陈寅恪著作中的材料。享誉世界学界的陈寅恪的许多观点深刻的影响了斯大林了解中国。
在当时的史学界,陈寅恪的学问可以说是最高峰,会十几种语言,研究贯穿文史,每有见解必不凡俗。“北大舵手”郑天挺教授赞誉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北京大学代校长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对他评价:“陈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狂人刘文典教授对陈寅恪推崇备至,说西南联大只有两个半教授,陈寅恪排第一。
斯大林过问了陈寅恪之后,陈寅恪被格外关注。他有眼病,腿病,周恩来总理过问治疗方案,派人看望。陈毅、郭沫若、胡乔木等政要都到中山大学去拜访过他。中南局书记、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对陈寅恪更是体贴入微,多次登门看望他,送去党的关怀,把陈寅恪门前的小道漆成白色,两旁装上精致的扶手护栏,以免视力微弱的陈先生滑跌,为他配了三名年轻的护士专职护理,体检看病是经常的事情。陈寅恪小道成为一时美谈。学校也特别体谅他身体和年龄带来的不便,他讲课可以不上课堂,在自家的走廊里挂块黑板讲课,学生坐在走廊里自带凳子听课,成了中山大学独具的风景。
陈寅恪一生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比生命还要宝贵,孜孜追求的是学术的自由空间无限之大,誓言:“思想之不自由,毋宁死耳。”他曾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委屈对着校长曹云祥拍案而起,逼着曹云祥辞职。他曾经对日本鬼子在香港对他的威逼利诱坚辞拒绝。他曾对蒋介石总统规劝他去台湾的拜访报以沉默。他是个学术和思想自由到恣意无忌的人,留教岭南大学后一次聚餐,对曾主张“全盘西化”的校长陈经序拿筷子吃饭笑娱:“陈校长,你的‘全盘西化’是假的,我的‘全盘西化’才是真的。”多年留学的陈寅恪吃面包喝牛奶。
他的学生回忆,陈寅恪眼睛好的时候讲课总是眯缝着,只在兴奋的时候才突然睁大。晚年体力不济的时候,却感到他随时大睁着眼睛,目光如炬。
1966年7月,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地动山摇的声浪里,一顶一顶帽子横着竖着朝陈寅恪的头上飞,一顶比一顶重沉,“牛鬼蛇神”、“封建余孽”、“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指斥他大肆挥霍国家财产,享受高级护理待遇,吃美帝国主义药品,简直是罪恶累累。
在当时的南国很少能够找到一条像陈寅恪这样的大鱼,捉到了,兴奋之余发泄也就更其卑劣,残酷。先是助手黄萱被赶走,三名护士被撤出,停发工资,冻结存款。“失明膑足”的陈寅恪和老伴唐筼成了坐以待毙的无头苍蝇。
大字报铺天盖地的糊过来。人们笔走龙蛇的书写和愤怒的声讨简直处于疯狂的巅峰。陈寅恪居住的一号楼转瞬之间被糊成了一具白棺材,外墙,窗子,门上,床头,甚至陈寅恪的衣服上都糊满了大字报。远望去,像下了一场南国永远见不到的大雪。唐筼很悲戚,说,人还没死呢,就开始吊孝了?
抄家。红卫兵一拨一拨冲进来,劫掠了陈寅恪视为心尖的手稿和陈夫人祖父历尽劫波的20多份手札以及其他物品,查封了陈先生视为宝贝的藏书。陈寅恪那双如炬的眼睛视而不见,耳畔的声声叫嚣让他心灵一阵阵颤抖。高音喇叭从门从窗子接进了他的室内,一只喇叭就是一只咆哮的老虎,转身是一只,再转身又扑过来一只。他感到无处藏身。他觉得自己掉进了一座无边的森林,他想逃离。他的耳畔吼叫着“斗斗斗”“死死死”“牛鬼蛇神”这些莫名其妙的词汇。他的屋子令他感到恐怖极了。喇叭里每喊他的名子他都一阵发抖,裤子就湿了。
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搬到中山大学校园西南区50号。奄奄一息的陈寅恪躺在木板床上靠流质维持生命,见到偷偷来看望他的亲人不住的流泪。“造反派”还会时时光顾陈寅恪的“寒舍”,拳打脚踢逼迫所谓证词,连他的老妻唐筼也不能免于拳脚伺候。陈寅恪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十分哀痛。他是五四文化名人中忠于夫妻感情的很少的人,夫妻一生不离不弃。他为妻子唐筼写了挽联:“涕泣对牛衣,卌(xi)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陈寅恪对老妻叹道:“我现在如在死囚牢中啊。”夫妻相对而泣,泣至血泪。1969年10月7日早上,心力衰竭的陈寅恪咽下最后一口气。一个月后,他的妻子唐筼撒手人寰。
陈寅恪夫妇死后并未入土为安,骨灰放在殡仪馆里。他要“遇黄而安”。
2001年,饮誉世界的画家黄永玉得知他敬慕的大师陈寅恪夫妇尚未安葬好,主动和陈寅恪的女儿取得联系,愿意出钱出力玉成此事。黄永玉是湘西人,感念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做湖南巡抚期间在湘西治河、养民的恩德,景仰陈寅恪的道德文章,因此十分愿意帮助陈氏后人了却心愿。
如果你想看中国龙脉的发源地,你应该去看昆仑山。如果你想体会何为不倒的宏伟建筑,你可以选择去看长城。而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文人,那么我想应该去读陈寅恪。读他“自甘沦落”的文章,会读出乱世文人的不甘沦落;读他的“最是文人不自由”,会读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无比光芒。在满城滚滚红潮中,会读出一个旷世文人的无比坚韧。读陈寅恪,会知道为什么刘文典敢脚踹蒋介石;为什么钱钟书敢讽刺国民政府;为什么瞿秋白敢在《流氓尼德》中大骂北洋军阀。辜鸿铭说他最佩服两个人,一个人是他自己,一个是梅贻琦。他说他自始至终都当前清遗老,而梅先生自始至终都走革命路线,这种具有“独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精神的文人是他敬佩的文人,我想说陈寅恪先生也做到了。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陈寅恪吃尽苦头,既来自病痛伤残的折磨,也来自政治运动的煎熬。这些伤害了他的肉体,加速了他的死亡,却于灵魂无损。他总是通过在心中默诵诗词句子来抵抗疯狂和无知的打扰。书看完了,全在心里。陈寅恪身后,所有著作依他的意愿一字不改,并保持以繁体竖排出版,“留赠来者”。
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垂范后世。先生当如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