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鲁迅《药》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22:13

推荐《鲁迅《药》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鲁迅《药》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文本主旨:首先,要深入理解《药》这部作品的主旨。鲁迅通过这部小说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批判了封建统治和愚昧迷信,同时表达了对于革命和改革的渴望。在写作时,要紧扣作品的主旨,展开论述。
2. 分析人物形象:在《药》中,鲁迅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康大叔、夏瑜等。在作文中,要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人物,揭示作品的主题。
3. 比较阅读:可以将《药》与其他鲁迅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4. 运用修辞手法:在作文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 突出个人感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阅读《药》后的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从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出发,谈谈对封建统治、愚昧迷信等问题的看法。
b. 对人性的思考: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读鲁迅作品《药》有感

结核病是个“名病”,俗称“肺痨”,既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也是一个现代的疾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中以肺结核病最为常见。199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其他国际组织一起倡议,为提高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影响力,以引起公众对结核病问题的关注,将每年的3月24日确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结核病日世界卫生组织的主题是“生命至上,全力投入,终结结核”,中国的主题是“生命至上,全民行动,共享尽快,终结结核”,目前结核病仍是我国死亡率居首位的传染病。

不少名著都有关于结核病的描述

古今中外,不少名著都有有关结核病的描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结核病甚至是贵族的表征,苍白、午后的潮红,令女性显得格外美丽动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是上流社会著名的交际花,也患有结核病,病态的美貌,适时的发作,漫长的病程,纤细的情感,激情的死亡,欢乐、美丽的爱情,幽怨、忧愁的疾病,悲痛、哀伤的死亡,使无数读者为之黯然。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是一个结核病患者,“从会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瘦弱体质,多愁善感,生性多疑,是结核病易患体质。

电影《茜茜公主》里茜茜公主美丽迷人,一笑倾城、二笑倾国,患上结核病后,在医师建议下到各名胜地疗养,碧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鲜花,阳光、沙滩、骑马运动等等,加上良好心态,热爱生命,渴求幸福、渴求自由,永远笑对命运,最终获得康复,作为奥地利、匈牙利友好使者,倾倒无数观众。

名著里关于结核病的描述不少,名人与结核病也有些不解之缘。众所周知,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著名作家萧红、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等等都因结核病病逝,鲁迅先生也是因结核病病逝于上海,“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美国著名墓志铭的主角特鲁多医生也是因结核病病逝,他在撒拉纳克湖畔建立的结核病疗养院帮助了许多人。

通过鲁迅名著《药》了解结核病症状

鲁迅先生的名著《药》,对结核病的描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药》撰写于1919年,在盘尼西林(青霉素)没有发明前,结核病几乎是无药可救的。青霉素1943年才开始使用,对结核杆菌有效的链霉素1944年才开始使用。在这之前,患了结核病,可能有三种结局:一是大约有25%的人自然痊愈;二是自然疗养法,到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疗养地疗养。如今因世界经济论坛闻名的瑞士小城达沃斯就曾是十九、二十世纪享有盛誉的疗养圣地,不过去这些地方疗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是不治而亡。《药》里华小栓属于第三类,不能自然痊愈,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就只能听任其发展了。其间,做过一些治疗,均不能奏效,只能听信一些偏方,人血馒头大约是偏方之一了。

且看鲁迅先生笔下关于华小栓的结核病症状的描述:

症状一:咳嗽。“在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这时候,里面屋子传来咳嗽声”……秋天,从中医角度看,正是养肺的季节,下半夜3—5点,正是肺经最旺之时,咳嗽症状严重些。“吃了人血馒头,又是一阵咳嗽” ……“康大叔在茶馆里提高了嗓子只是嚷,睡在里屋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走出来吃饭时,按着胸口,又是一阵咳嗽”……“在茶馆里大家谈得热闹时,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咳嗽伴随着茶馆的整个活动过程。

症状二:消瘦。华老栓拿了人血馒头回家,“这时,天已大亮,茶馆也已开门,但还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这里,鲁迅先生没有写小栓怎么怎么瘦,但从这段文字的描述可知,小栓可以说是极度消瘦,瘦骨嶙峋。

症状三:乏力。“老栓只是忙,小栓却不能帮上什么忙”,短短两句话,却得知小栓是难以承担体力劳动的,即使茶馆里端茶送水这样的轻体力的劳动,小栓也难以承受

症状四:饥饿。结核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华老栓半夜去找刽

子手买人血馒头,走到家时小栓正在桌前吃饭,接着又将得了的人血馒头吃了,一阵子后,小栓又慢慢地从睡觉的小屋子走出,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小栓走,轻轻地问:“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短短的两个时辰不到,小栓已经吃了三次东西。另外,从华大妈的一句简短问话“你仍旧只是肚饿”也可得知,小栓平常也是吃的多的。

通过鲁迅先生简短的描述,一个典型的结核病患者呈现在读者面前,病急乱投医的父母形象也生动地摆在读者面前。鲁迅先生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正是来源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地观察,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逾久逾醇的特征。

好的作品,犹如良师益友,不仅让你享受文字之美,还能享受到作品的文学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鲁迅先生的《药》,让我们充分享受到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

作者:三桌先生(疾控专家)

【小知识】怀疑自己得了结核病,怎么办?

据世卫组织去年10月发布的《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987万人,我国仍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晓清介绍,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最早可以追溯至7万年前,曾经被称为“白色瘟疫”。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所致,几乎可以累及各个器官,表现多种多样,被称为“万能模仿者”。结核病的“元凶”——结核分枝杆菌在与人类共同进化的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聪明”。它的传染性强,十分“狡猾”(懂得长期潜伏、伺机而动),同时有耐药性(可对多种一线抗结核治疗药物耐药)、致病复杂性(复治患者耐药率约18%)、难获得病原(我国肺结核患者中病原学确诊率约55%,综合医院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病原学确诊占比不到1/3)等等,形成了独特的致病特征。

一些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盗汗、体重下降,就开始胡乱猜测,是结核?

医生提醒,肺部阴影不一定是肺癌,发热伴肺部阴影大部分以良性疾病为主,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结核、其他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而非感染性疾病则包括肺癌、肺受累等等。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感染科或呼吸科就诊。首先进行胸部CT检查、验血、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痰液检查等。

即使确诊也不必太过担心,结核病一般预后良好,部分结核病患者可通过自身抵抗力自愈,影像表现为钙化灶,绝大多数患者只要遵医嘱,经过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就可以痊愈。但切忌隐瞒病情或盲目就医而导致延误治疗、传染他人。

对于普通人而言,可以在饮食与运动方面来增强自身免疫力,规律作息,保持乐观心态,尽量避免与肺结核患者接触,若探视需戴好N95口罩,注意室内通风,多吃蔬果、多晒太阳、戒烟戒酒,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盗汗、体重下降等疑似结核症状要及时就医。

鲁迅《药》:比身体上的绝症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生病

文|孟晓函

编辑|SHI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遭受了惨绝人寰的酷刑后被剖挖心脏,并被恩铭身边的小兵拿去炒熟下酒。

和徐锡麟一起策划起义的秋瑾也被徐锡麟弟弟的供词牵连出,于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可大多数人民群众还是愚昧无知,丝毫没有拯救国家的想法,面对流血牺牲的先行者,他们也是麻木不仁的。

鲁迅对此痛心疾首,满怀悲愤,于1919年4月25日提笔写下《药》,在《药》里,革命者滚烫的鲜血成了治疗痨病的“人血馒头”,革命者的英勇事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的看客形象跃然纸上。

《药》的故事

为了给儿子治疗痨病,华老栓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拿着积攒了很久的洋钱去给儿子买“药”。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场行刑,还遇到了大半夜去看行刑过程的人,那些人三三两两地往刑场走去,像鬼一样在街上穿梭,渐渐地,刑场周围的人越来越多,围成了一个厚实的半圆形。

华老栓远远地看到,那些围在刑场周围的人,将脖子伸得老长,就像被捏着脖子往上提的鸭子一样。

行刑结束后,看客们一哄而散,刽子手来到华老栓的面前,冷漠地说道:“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说话时眼神凌厉,面无表情。

华老栓激动地掏出自己积攒了很久的钱,将它们如数交给刽子手后,他终于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药”,那是一个鲜红的馒头,从馒头上滴滴答答往下淌的是死人的血。

华老栓有点害怕,犹豫了一下,刽子手很不耐烦地催促,不一会儿,华老栓就怀抱着那味特殊的“药”,激动地向回走了。

回到家后,华大妈紧张急迫地问道:“得了吗?”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她兴奋不已,赶快用一片荷叶将人血馒头裹着,放在灶里烤干,拿给儿子吃,还告诉儿子吃了这个病就会好的。

华小栓盯着这烤的乌漆嘛黑的人血馒头,仿佛在看着自己的命一样,心里有些奇怪,但还是很快就吃了下去。

看着儿子将人血馒头吃下,华老栓和花大妈都兴奋不已,心都快跳出来了,在一阵更加剧烈的咳嗽声中,华小栓躺了下去,等待见证奇迹。

安顿好华小栓后,华老栓和华大妈便出去到自家的小茶馆里面招待客人了,在华老栓提着大铜壶,一趟趟的客人冲茶的过程中,花白胡子的老人、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等各路看客粉墨登场。

这些看客们在茶馆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向大家传输他们的两个思想观念,一是他们愚昧无知地认为人血馒头包治痨病,二是他们麻木不仁地一直攻击嘲笑革命家夏瑜。

华老栓和华大妈将自己辛苦攒下的血汗钱,拿去为儿子买了人血馒头,满怀希望地让儿子吃下,本以为儿子睡一觉病就好了,可是他们的希望终究是破灭了,华小栓还是死了。

大家坚定不移相信的事并不是真的,旧社会的“药”并没有救活濒死的人,可又有谁会在意呢?

在故事的最后,华大妈和夏瑜的母亲夏家四奶奶去为各自的儿子上坟时,在同一片坟场里相遇了,讽刺又可悲。

对看客的批判

鲁迅写《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批判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的看客。

康大叔是做人血馒头买卖的,放在当今看来,这肯定是不法勾当,凡是有一点良知的人性的人都会觉得这样的生意是见不得人的。

可是,康大叔却对自己做的买卖完全不避讳,甚至是骄傲的,他一进到茶馆,就高声喊道:“吃了么?吃了么?”他还反复强调人血馒头可以治好任何痨病,一直喊着“包好,包好!”

康大叔就这样毫无顾忌地自卖自夸,他认为在众多治疗痨病的药物中,“趁热拿来,趁热吃下”的人血馒头是有特效的,吃了这种特效药,只要是没有完全咽气,就能起死回生,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是认可的。

华老栓无疑是爱他的儿子的,但当儿子患了绝症之后,他没有将希望寄托在医院,而是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拿去买人血馒头,在他眼里,死亡者的血液必将赢来一个濒死之人的新生。

所以在得到人血馒头后,他兴奋、狂喜、满足,一踏上买“药”的路,就精神爽快,仿佛变成了少年,得了神通,更是将手上的“药”看作“十世单传的婴儿”,十分珍惜。

华大妈也认定吃了人血馒头,儿子的病“包好”,所以在儿子吃药前,华大妈对华小栓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在华小栓吃完“药”之后,华大妈再次对华小栓说:“睡一会儿罢——便好了。”

在听到康大叔说到“痨病”时,华大妈吓得直接变了脸色,但也仅仅是一瞬间,转眼,她脸上便又堆满了笑。

其他看客也很认可人血馒头的功效,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吃了人血馒头后“这病自然全好”,“自然”、“全好”这两个词很精准地表达了他对人血馒头包治百病,根除痨病的功效深信不疑。

这些看客的思想足以见得他们有多么愚昧无知,但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对生命和革命烈士的冷漠态度。

在华老栓和刽子手交易时,可以看出刽子手蛮横冷漠,卖人血馒头丝毫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仿佛只是做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旁边围观的人,包括华老栓在内都习惯了这种场面,漠视他人的生命成了本能的反应。

在谈论到夏瑜时,康大叔没有丝毫的惋惜,反而是来了劲儿,他告诉了大家四个关于夏瑜的信息。

一是夏瑜“这个小东西不要命”,二是他自己从夏瑜身上没有得到一点好处,三是红眼睛阿义得到了从夏瑜身上剥下来的衣服,四是夏瑜在狱中还在劝牢头造反,结果挨了两个大嘴巴。

在康大叔讲到夏瑜对红眼睛阿义说“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时候,他义愤填膺,说道“你想,这是人话吗?”

在讲到夏瑜被打的时候,他还带着幸灾乐锅的语气,说夏瑜的贱骨头不怕打,还心疼红眼睛阿义可怜,没有从夏瑜身上在扣到油水,驼背五少爷也夸“义哥”打得好。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夏瑜“疯了”,没有一个人对这位革命烈士的牺牲存在丝毫的怜惜。

夏三爷是看客眼中的“乖角儿”,他是夏瑜的亲伯父,可是为了不让夏瑜连累自己被“满门抄斩”,他毅然决然地向清政府告了密,出卖了自己的亲侄儿,并得到了二十五两的赏银。

茶馆里,没有一个人指责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夏三爷。

他们只是羡慕夏三爷拿到了赏银,也赞同夏三爷将“造反”的侄儿送到刑场上,他们认为“造反”就不是人该干的事,从来不会想到夏瑜拼着性命“造反”是为了什么。

一个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就这样被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的看客侮辱,被当成无聊之人的消遣和笑谈。

就连死了,人们也要用小路将革命者和普通穷人的坟分开,普通民众根本不能理解革命者生前的所作所为,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而死,也不会在乎他们的身后事,他们为国民而死,却没有资格和国民埋在一起。

在普通民众心中,革命者和穷人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革命者生前是“贱骨头”,死后也会受人诟病,而穷人虽然穷,但骨头里确实高贵的,是不屑于“贱骨头”为伍的。

对革命者的批判

除了要批判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的看客外,鲁迅写《药》也是为了批判革命者与人民群众脱离的现象。

1903年11月,辛亥革命三大团体之一的光复会在上海正式成立,鲁迅、徐锡麟和秋瑾都是会中的重要成员。

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光复会中的革命志士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徐锡麟和秋瑾就是为了革命事业而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可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了,为了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又领导了护国战争。

但是护国战争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段祺瑞趁势而起,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根本地变化,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之后,国内军阀之间的纷争加剧,民主革命和军阀势力之间的斗争也更加尖锐,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又先后两次发起护法运动,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从辛亥革命到护国战争,再到护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者只想着依靠军阀,甚至还妄想依靠少数人,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进行革命,而没有想过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广大农民并没有感受到革命为他们带来的益处,所以自然不会支持,这就有了《药》里面,那群冷漠无知的看客。

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知识分子开始着手启发民众,促进他们的思想觉悟,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刊载文章,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与科学,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接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通过文字的力量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传统礼教,促进民众思想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也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由知识分子领导,社会各阶层都有参与,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这是之前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做到的。

五四运动以后,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觉醒,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正式拉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后来,中国共产党吸取教训,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取得了了一次又一次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也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护。

结语

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夏瑜不是“愚弱的国民”,但他却因为“愚弱的国民”成了“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还成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

看客们梦想着人血馒头可以包治百病,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比绝症更可怕。

革命者的鲜血治不好华小栓的痨病,更治不好看客们的“心病”,痨病或许有药可治,但看客们的“心病”几乎药石无医。

好在,还有像夏瑜一样的先行者,他们不顾自己的生死,勇敢地走在前面,一路孤独地呐喊,直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他们的同伴。

如今,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大事面前,没有人再冷漠旁观,也算是不负先烈们淌下的热血。

参考资料:

傅勉文:试论《药》的群众形象

黎惠安: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吴雨轩:鲁迅《药》中的“看客”思想与现实意义解读

王尔龄 夏康达:夏瑜——未被觉得“死尸沉重”的先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