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18: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卫生员培训申请书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格式规范: - 遵循正式的申请书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 - 标题应明确表达申请目的,如“卫生员培训申请书”。 - 称呼应使用尊敬的语气,如“尊敬的XX单位领导”。 - 正文部分应分段,每段开头空两格。 - 结尾可以使用“此致”、“敬礼”等词语。 - 落款应注明申请人姓名、申请日期。
2. 内容完整: - 介绍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学历等。 - 说明申请卫生员培训的原因,如提升个人技能、为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等。 - 阐述对卫生员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表达自己对卫生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 描述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实际工作经验,如已具备的医学知识、实习经历等。 - 表达参加培训的愿望和决心,以及对培训成果的期望。
3.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和网络用语。 - 表达清晰、简洁,避免冗长和啰嗦。 - 使用敬语和谦词,展现礼貌和谦逊。 - 避免使用模糊和不确定的词语,确保内容准确。
4. 结构合理: - 正文
工作中的易凯芳。
江西省援鄂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位稍显 “特殊”的护士——1992年出生的易凯芳,现在是南昌市民兵应急营医疗救护排一班卫生员,已经有将近4年重症护理的经验的他,推辞相亲,面对突然到来的这场“战役”,主动请缨上前线。
易凯芳在日记里写到,“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大家称呼的‘小90’了,而是社会可以信赖、家人可以依赖的90后!我是一名民兵,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有信心,保证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一封“特殊”的申请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南昌市民兵应急营医疗救护排一班卫生员易凯芳的入党申请书里,第一句话就清晰、明白的表达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和决心。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了,但这次的申请书却是来自武汉ICU隔离病。
我们一起努力!
1月27日,易凯芳护士作为江西省援鄂医疗队成员,面对严重的疫情、面对各种不曾预料的困难、面对可能被感染的危险,这个来自贫困农村的护士,在经过连续几天紧张奋战之后,于1月31日凌晨,写下了这份“入党申请书”。他写道:“看过了非典、目睹了汶川大地震、经历过禽流感等诸多事件,我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与伟大”,“越发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多么强大、党组织的关怀对人民群众有多么温暖、多么有力量”。
92年出生的易凯芳,已经有将近4年重症护理的经验。面对突然到来的这场“战役”,他主动请缨,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表示:“我年轻,有体力,有经验,还没有家庭负担。既然我学了这个专业,就应该做好这个专业的本职工作。”
一次“特殊”的生日
易凯芳与患者在一起。
二月十八日,刚上完中班的易凯芳全身都湿了个浸透,出了医院就跑到宿舍洗了个澡,刚洗完澡看到微信群里赵护长说“在宿舍里的男生下到二楼搬物资。”为了搬物资,易凯芳没有顾上吃饭,到了二楼却不见物资,看到的却是另一场惊喜。
“祝您生日快乐……”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让这个90后的男护士喉咙哽咽,他大声许下愿望,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大家早点平平安安回家。“护长连忙让我吃下第一块蛋糕,我真的很感动,这将会我人生最难忘的生日,希望在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下,我的愿望早点实现,我们江西医疗队都能平平安安地早点回家!”易凯芳在电话里激动地说道。
凌晨四点开始接班,易凯芳提前15分钟换好防护服,佩戴好护目镜,再次检查无纰漏后,就进了重症监护隔离病房。护理工作需要专业也需要耐心,但易凯芳更希望自己能用尊重和理解,给更多病人带来战胜病魔的信心。
“今晚,14床女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得很好,她的各项检查结果都达到了拔管的指征。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呼吸机管路从患者气道中退出来的时候,该患者强有力的咳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与美好!我们既高兴又兴奋,医生的精湛医术和我们的耐心、细致的护理给患者带来了实际效果。”就在这一刻,易凯芳强烈地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价值;忘记了多日的辛苦与疲劳,忘记了汗水已浸透了我的内衣;忘记了防护镜的水汽造成的视觉的模糊!
突然,该患者举起双手并竖起了大拇指,还接连说出两句:“谢谢!”“谢谢!”。
……
一个动心的小“发明”
制作简易卡片,便于医患沟通。
为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易凯芳借鉴在ICU病房的工作经验,在同事们使用简易符号的基础上化身“灵魂画手”,通过一组简笔画,让医患沟通方便更暖心。“湖北话真的很难听懂,简笔画的形式更好理解,减少患者不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易凯芳电话告诉笔者。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天上早班,易凯芳和往常一样穿好隔离服防护服开始工作,九床爷爷向他招手,爷爷操着一口湖北口话,但他一句都没听明白,“爷爷是要喝水吗”“要吃饭,想大便”爷爷一个劲的摇头继续重复说,显然有点着急,开始用手摸着胸腹部,爷爷可以说普通话吗,易凯芳有点听不太懂,他随即找本地的护士,一会儿,本院王苏苏老师对他说,这爷爷说的湖北话也不太清楚我都听了半天,他说胸有点闷,想家里人了。易凯芳顿时明白了,走到爷爷身边对爷爷说:对不起,爷爷,刚刚没听明白,胸口闷对吧,然后他用手摸着老爷爷的胸口,想家里人了吧。爷爷这时一个劲的点头。“在这里,你就是我爷爷,我就是你家人,我会全力照顾你,你有什么要求跟我说,我会满足你的要求哦,爷爷你要加油哦,我一直在你身边,我不离开。”爷爷听到了,有点感动,易凯芳能看到爷爷眼眶有些湿润。
受到启发的易凯芳,来到护士站,发现护士站有一些卡片,开动大脑做了简易卡片,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得到了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点赞。“我觉得做点真正意义能确实帮助患者的事真的很美好。”易凯芳总是这样说。
众志成城,武汉加油!
牢记职责、再接再厉,坚决完成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英雄的部队英勇的兵
■解放军报记者 宋明亮 陈小菁 吴 敏
上图: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组织官兵进行长途奔袭训练。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国银摄
阳光照耀在恰克马克河上,一片祥和。
疾风掠过,河滩的枯草丛中,闪动着一双锐利的眼睛。
河对岸,树林深处,鸟儿突然惊飞。狙击手钟鹏飞迅速将瞄准镜投向那里,快速搜索着“暴恐分子”的踪迹。
3个小时过去了。看似平静的等待,其实每一分钟都暗藏杀机。终于,目标在视线中出现了。
“砰!”一声枪响,河对岸目标被“击中”。
目睹这一幕,负责特战一中队“魔鬼周”训练的总教官、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副大队长刘志军,嘴角露出满意的微笑。阳光下,他脸上的那道伤疤,格外明显。
有人说,伤疤是军人的勋章——一次战斗中,刘志军脸颊受伤,他忍着剧痛,果断反击,制伏暴恐分子。战斗结束,他的脸上缝了5针。从那之后,那道长长的伤疤,成了刘志军个人最鲜明的标记。
2014年4月,习主席视察该支队特战一中队。听到刘志军的英勇事迹,习主席说:“像这样的战斗英雄,一定要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
嘱托在心,责任在肩。6年多来,为了在反恐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志军从优秀特战队员成长为优秀特战指挥员。个人能力的升级,也是他所在部队战斗力跃升的缩影。
刘志军所在的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位于祖国西陲,战斗在反恐一线。6年多来,支队官兵牢记习主席嘱托,一次次出色完成反恐任务,用过硬本领守护着一方和平与安宁。
作为尖刀上的刀尖,特战一中队被武警部队授予“反恐先锋中队”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特战官兵并非天生就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在这些迷彩头盔、防弹衣包裹下的,有的其实还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入伍前,他们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入伍后,他们迅速成长为反恐维稳的共和国卫士,成为群众眼中的“安全依靠”。
“反恐先锋”的本领,从何而来?
“每一次以命相搏的胜利,都源自于训练场上的千锤百炼。”刘志军说,“越是任务艰巨,越能磨砺意志、锤炼本领。每当想起习主席的嘱托和勉励,我和战友们就感到动力十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夜幕降临,戈壁沙漠腹地,“魔鬼周”超极限训练展开。
星光下,一个个黑影在奋力奔跑——每名特战队员负重35公斤的装备,挑战体力、耐力、意志极限。
“无限忍耐,只为绝杀一击。”这是特战一中队官兵的训练格言。
为了锤炼“绝杀一击”的实战技能,狙击手刘云龙在水泥地上练据枪,一趴就是3个小时,身上压15公斤重的沙袋,肩上压2块砖头,枪管上放3个弹壳。仅这一个动作,他足足练了3个月。
我们常说,战斗也许在明天打响。可对于在反恐维稳一线的刘云龙和战友来说,战斗也许就在下一秒打响。
反恐战场,是生与死的较量。“宁可血汗洒在训练场,也不能失利在反恐战场上。”该中队始终坚持反常规训练,队员有车不坐练奔袭,有桥不过练泅渡,有路不走钻山沟,一招一式向实战聚焦。他们还建立“排爆专修室”,创新人装结合、快速排爆等战法,多次在反恐一线的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我们要按习主席的嘱托,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好战士。”中士吴蛟永远记得那一幕——
习主席亲临特战一中队视察,称赞中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嘱托官兵们牢记职责、再立新功。
入伍之初,吴蛟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刘志军当作心中的英雄,并立志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梦想,需要不懈拼搏。训练中,别人跑5公里,吴蛟自我加量,跑10公里;为保持据枪稳定,他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做到半小时不动;为提高射击速度,他苦练快速射击技能,双手虎口、手指都磨出了血泡、成了老茧……“战场上要想赢得胜利,就要把自己变得更强更快!”吴蛟说。
一次反恐演练,吴蛟破窗突袭,成功解救人质。
“血!”盯着吴蛟,身边的战友大声惊呼。
原来,吴蛟在破窗突入时,手臂被碎玻璃划破,鲜血直淌。
“疼吗?”有人问。
“疼!”吴蛟,“为了完成任务,要豁得出!”
“不怕疼,不要命。”副大队长刘志军对此点评,“没有这样的血性胆气,怎能在反恐一线打赢?”
如今的吴蛟,已经成了战友眼中的英雄——那年夏天,中队奉命抓捕暴恐分子。灌木丛生的沟渠里,他小心翼翼地搜索前进。藏匿其中的暴恐分子突然窜出,持刀砍来。生死时刻,吴蛟侧身躲避,白刃过肩,回手反击,制伏暴恐分子。
军人的血性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特战一中队的队歌这样写道:迎着子弹冲锋上一线,无畏生死勇上前……
歌声嘹亮,唱出官兵的心声。在一中队,没有一名“特殊兵”:驾驶员、炊事员、卫生员,人人都是战斗员。面对反恐突击任务,面对人民的呼唤,他们从未退缩。
那年春节前夕,在阖家团圆的时刻,他们受命出征。
天寒地冻中,面对暴恐分子设置的多处爆炸物,排爆手陈冰威和战友,冒着风险紧急排爆。汗水在排爆服里流淌,急促的呼吸让面罩笼上了白霜,寒风在耳边呼啸……4个多小时过去了,“冰火两重天”的极致体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为了人民义无反顾的血性担当。
直到现在,陈冰威还清晰地记得排爆成功后,摘下头盔的那一刻——当地群众为他们欢呼,战友们送来温暖的拥抱,自豪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天夜里,回到中队,陈冰威像往常一样,给家里打了电话。他没有讲述自己刚刚经历的生死瞬间,只是对母亲说:“妈,我想吃你做的菜了……”
陈冰威的家乡在河南周口,当兵到这里,对他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第一次见到辽阔无垠的沙漠戈壁,第一次见到高耸入云的雪山,第一次见到维吾尔族同胞……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
如今,在这里,陈冰威有了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维吾尔族战友——一次反恐任务中,他负责排爆,维吾尔族战士迪拉吾尔负责警卫,向他伸出大拇指:“兄弟,有我在,你放心干!”他回头望去,那是能托付生死的信赖目光。
如今,在这里,陈冰威有了维吾尔族“亲戚”——在中队开展的帮扶活动中,他和战友一起走进维吾尔族孤寡老人阿拉依大娘家,帮老人打扫房屋、干农活。老人拉着他们的手说:“有了你们的照顾,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如今,陈冰威跟当地的乡亲一样——喜欢吃香气四溢的烤羊肉、馕饼,喜欢吃那甜如蜜的瓜果。
“这不只是陈冰威一个人的变化。”中队指导员王晓泽说,现在,中队官兵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今年9月,战士尹宝方主动申请留队。在海边长大的他,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喜欢上西北内陆的这片土地。
他在留队申请书上这样写道: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意用青春和热血守护这一方安宁。
百炼成钢方能百战百胜
一场场战斗惊心动魄,一次次守护舍生忘死。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不负习主席重托,牢记职责,再接再厉,把官兵锻造成护佑人民平安的“反恐先锋”。
和平年代,反恐战斗是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较量,不仅要有逢敌亮剑的血性胆气,更要有一招制敌的过硬本领。百炼成钢方能百战百胜。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都源自训练场上的千锤百炼。只有平时训练追求极致、超越极限,才能练就一剑封喉的绝招、一击制胜的高招,战时才能从容应对、克敌制胜。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使命与担当、忠诚与奉献,是军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心中装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能在反恐维稳的生死考验面前勇往直前。广大官兵要以他们为榜样,怀着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以坚定信仰、顽强意志练就过硬本领,坚决捍卫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