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06:49

写作《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康有为的思想主张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研究背景:了解康有为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为阐述其思想主张提供有力支撑。
3. 理解康有为思想:深入研究康有为的思想体系,包括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张。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发展脉络以及与其他思想家的关系。
4. 结构安排: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康有为及其思想;正文部分分别阐述康有为在不同领域的思想主张;结论部分总结康有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5. 论证充分:在论述康有为思想主张时,要充分运用历史事实、文献资料、案例等,进行有力的论证。避免空泛的论述,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6.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准确、简洁、流畅,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易于理解。
7. 观点明确:在论述康有为思想主张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既可赞同其某些观点,也可对其提出质疑或批评。观点要具有独到见解,体现

康有为书学思想综述


康有为晚清主张维新改革,变法失败后,他长期流亡海外。康有为除了政治上的作为以外,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碑学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清末书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碑学迅速崛起,成为清末民初书法艺术的主流。关于康有为的书法艺术思想,清末以来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有论述,但万变不离其宗,大致的观点是统一的,其中心思想就是尊碑卑帖和尊魏卑唐。但在系统研究了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及其书法理论之后,我们发现其在碑学思想成因、哲学思想对理论与创作的影响和法古与创新等方面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些问题更能充分彰显康有为碑学思想和书法艺术的特色。

一、康有为碑学思想成因新考

对于晚清碑学思想,学界的通俗说法一般是:阮元发其端,包世臣继其后,康有为壮其势,到同治、光绪年间书坛风气大改,咸言北碑。对于其成因也往往归结为帖学萎靡、世人对帖学审美疲劳、经济大发展使得平民意识崛起等。但仔细分析后却觉得这些说法过于笼统牵强,我们在这里重点考查的是康有为的书法艺术思想,而碑学在康有为集于大成,所以,我们重点分析康有为碑学思想的成因。

谈起碑学思想,人们不自觉地就会把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联系在一起,李宗玮先生在他的《悟对书艺》里更是用“惊涛骇浪,傲立潮头——碑学理论三巨头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来对他们的碑学思想进行综述。应该来说,这是碑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三位重要人物,系统研究了他们的碑学思想之后,我们发现,阮元和包世臣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他俩不仅是同时代的人,而且碑学思想也基本接近,但到了康有为,碑学思想却发生了质的转变,其艺术境界一反常态,碑学迅速崛起并跃上新台阶。

首先,康有为是在阮元和包世臣碑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他的碑学思想的形成是以前二者为铺垫的。“在书法上,他继承阮元、包世臣扬碑抑帖、尊魏卑唐的观点,在阮元、包世臣崇碑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大北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思想偏激,语言尖刻,铺张扬厉,遂掀起了碑学的滚滚洪流,终于实现了清代书法的范式革命。”换个角度来说,康有为碑学思想的形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阮元和包世臣冒天下之大不韪所掀起的改革大潮在一百年后总需要有人来发扬光大,历史选择了康有为,如果没有康有为,也可能由其他人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乾嘉以来,经过阮元振聋发聩的号召提倡和包世臣具体入微的探索推动,碑学理论逐步深入人心;在实践方面,邓石如开创风气在前,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等人施展才学于后,碑派书法已从单纯模仿古人转为利用碑版石刻来启发书家创作灵感,寻找和强化个人风格的努力。与此同时,新的金石碑刻材料不断出土问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康有为写出了著名的《广艺舟双楫》,将清代书坛的碑学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由此可见,康有为是在各种历史因素具备齐全并在它们的充分推动中完成了他的碑学理论,在这样的推动中,他比包世臣和阮元走得更深更远,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标立起自己的碑学理论,其理论层次更深远境界更开阔,在当时充分表现出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风范,引起世人的注意。这是其成因中的必然因素。


其次,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的失败是其完成碑学思想体系的直接推动力。康有为原来是学过帖学和唐碑的,后来张延秋劝其学碑,他却以“白石毡裘”之喻讥讽之,直到25岁入京乡试接触了大量的碑版石刻以后,这才感觉到了帖学的不足,从此开始大规模学习北碑,此后六年时间里的碑学积累为他写《广艺舟双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88年是康有为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再次进京应顺天乡试,结果又没考中,恰逢中国战败,他便第一次上书光绪表达改革决心,结果被反对派阻挠,上书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听从好友沈曾植勿言国事的劝说,“时徙居馆之汗漫舫,老树蔽天,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自光绪十三年以前者,略尽睹矣。拟著一金石书,以人多为之者,乃续包慎伯为《广艺舟双揖》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失意和郁闷彷徨,或许康有为不会把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写出来,即使写也可能不会表达得这么全面和深入透彻,因为在康有为眼里书法乃是末技,不值得在上面耗费大量精力。康有为是个十足的政治家,他的心中以政治改革为人生第一大事,大概也只有碰上1888年这样的人生最低谷他才会暂且放下政治,转而研究书法以排遣胸中郁闷。上书失败成了康有为碑学理论诞生的导火索,而前六年的丰厚积累则成为炸药包,其碑学思想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全面爆发出来,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应该来说,《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在最有朝气的年龄、最为愤慨苦闷的时刻、在研究和积累最为雄厚最为丰富的时候完成的,所以,其理论有振聋发聩的声势,在帖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这样的振聋发聩也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帖学的理论在一小段时间里被瓦解得支离破碎,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个案。


二、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对其书法理论和创作的巨大影响

艺术思想的变化来源于哲学思想的巨大影响。康有为所处的时代和他所接受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他是一个夹缝中的人。李泽厚曾就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指出:“一方面,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终结,另一方面,它显示了中国近代哲学将要真正开始。”李泽厚是比较中肯和全面地概括了康有为的思想体系,结合这个体系,我们对其书法理论和创作观进行深入思考,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康有为的书法理论研究过程开始引入现代因素。康有为所处的时代恰是中国古典哲学和近代哲学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过渡过程中,康有为广泛地学习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思想,又广泛地学习西方哲学思想,并能积极有效地将二者进行融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全面创造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他把这样的哲学思想运用到政治改革中,虽然惨遭失败但却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他同时把它们运用到书法理论研究中,并在研究中采用一些西方的方法,使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带上了浓重的现代因素。“他不但运用了归纳和比较法,而且初步见到了人类历史进化论在其中对中国文字书法产生的源远流变的阐释。其史论与审美相结合的交叉品评、定位碑学、用形态学分析方法进行风格分宗分派分类,都是向现代化迈进转型做的有益尝试。”康有为的这些研究方法对其碑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哲学思想指导和这样的研究过程使其碑学理论明显地不同于其前辈阮元和包世臣,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应该来说,康有为开创的是一个崭新的书法时代,在他的影响下,碑学后来成为书法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这些都和他书法理论中所蕴含的现代思维和现代因素有关,意识的超前才带来了实践的全面展开。

第二、康有为的书法创作在雅的基础上加入了野的元素。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是接受不了野的元素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应该表现出温文尔雅、温柔敦厚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风范,所以,在康有为以前,书法艺术的表现形态没有特别出格反常的,雅是其中的主流。但是在新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原有的艺术理念很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康有为首先在理论层面上一改前辈的品评方式,把碑学理论用了最为过激最为叛逆的口气表现出来;继而是在创作上全面加进了野的元素,“对传统的‘雅’提出挑战,让乡野的‘野’代替庙堂的‘雅’,这本身就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壮美。”这种野到底好不好呢?应该来说,在流俗艳美的帖学持续了一千多年以后,在帖学日渐衰落世人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的情况下,这样的野有助于全面提升书法的层次和境界,使书法艺术在现实层面对观众形成一定的冲击力。但过犹不及,凡事过了火就会走向反面。“学碑刻摩崖的大气和苍劲,刻意求大、求壮过了头就会出现‘霸气’,又会由霸气而趋于‘野’。”后人评价康有为的书法过于野了,霸气太重,或许是有道理的,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康有为也只能将其做得过头才能对书坛形成一定的冲击力。这样的做法在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在现实创作中,康有为的作品也让世人大跌眼镜,他的“野”不是单纯的野俗,而是用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淳朴高古的艺术胸怀把“野”全面地化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用笔古朴、结体外张、厚重拙大和笔力曲意、盘桓的艺术特色。用雨果的话说是,“古老而庄严地散布在一切之上的普遍的美,不无单调之感,同样的印象老是重复,时间一久也会使人厌倦……相反,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段稍息的时间,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一种更新、更敏锐的感觉朝美上升。”说白了,就是康有为给自己的书法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三、关于法古和创新

康有为从学术意义上把书法艺术分为“古学”和“今学”,这里的古今不是以时间为概念,而是按照古今临摹学习取法的对象来区分,“古学”是指晋帖唐碑,“今学”是指北碑汉篆。康有为明确提出反对学习晋帖唐碑,应该是反对“古学”,但他又极力强调“以古为师”,即法古。这似乎是矛盾的,但仔细考证之后我们发现,这两个古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康有为的“古学”是指前代书法家们取法的对象,实际上是旧的意思,这正是康有为所极力反对的,而“今学”里的魏碑汉篆却因为出土不久、磨损不多、古意尚存而为今人大量临摹,所以属于“今学”,但其中的古意却远胜被翻刻多遍的“古学”。所以,康有为强调的“法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为了创新,为了打破晋帖和唐碑对书坛的笼罩而做出的新举动。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康有为的书法艺术思想是标新立异的。阮元和包世臣还只是把碑学思想局限在取法的对象上,没有过于反常惊人的理论和主张。然而,康有为除了在取法对象上进行了新的扩展以外,同时对于取法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新的理念:凡书贵有新意妙理。很明显,康有为是在价值取向的问题上做文章,这样的做法必将引起书法界的地震。“‘时’与‘新意妙理’,也就是‘历史范围’和‘风韵神气’,是康有为书法艺术审美的标准。两者互相结合,构成了康有为书法艺术审美的标准。”康有为对书法艺术的古今划分就体现了他“时”的观念,他的“古学”和“今学”观念大大震动了学术界,他提倡今学,但却主张法古,在今学中法古实际上是求变创新的重要表现。康有为对于书法的品评也表现出一定的新意,他形容《爨龙颜》“浑金璞玉”,《吊比干文》“瘦硬峻峭”,等等,这都是说书法的神韵气象,这样的品评令人耳目一新。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思想上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恢弘的气象,他不囿于一丝一毫的得失,而是从整体上形成自己的艺术主张对书坛进行冲击,继而标立起自己的书法审美理想。他的这些做法中心目的就是要引起书法界和学术界的震动,引起世人的关注,对传统帖学进行全面冲击,并以彻底推倒帖学为终极目的,如此才能将碑学的理论推向高峰。

第二、康有为为打破明末以来的萎靡书风做出了艰苦尝试,反映了他追求阳刚之美的审美理想。康有为的先祖曾是行伍出身,所以他身上还有军人的阳刚之气,这也是他一生追求政治变革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主要原因。他身上的倔强劲带到书法创作上就是追求大、重、拙的书法艺术风格。大就是大气,重就是厚重,拙就是古拙。这三个特征归纳到一起就是要法古并进行创新,要把字写得有阳刚之气。他寄希望于用这种方法一扫明末以来书坛的萎靡之气,高扬起碑学的大旗。“很明显,‘法古’并不是让书法回到秦汉六朝,而是在古代书法艺术中寻找其‘胚胎’形态,从一种原始古朴的境界中创造出近代的书法艺术。”康有为追求的阳刚和古拙并不是一味的从北碑中直接复制出来,而是寻找一个模型,然后加上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打造全新的书法艺术风格。“康有为对魏晋南北朝碑刻那连篇累牍近乎顶礼膜拜的推崇,并不是对这些碑刻原来意义上的忠实理解,而是溶进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的。”他的这种审美理想是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的,也符合艺术变革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经过他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愿望,彻底标立起碑学的审美理想。

第三、康有为的这一艺术主张与其政治理想相吻合,这是他政治理想在艺术主张上的折射。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就是一个字“变”,在变法失败后,他又把这样的政治理想转嫁到书法艺术上,其碑学思想的中心也是求变,“他认为,书法的变革是书法发展的根本要求,书法需要重现显示人的本性的野蛮与古拙,而不是伪古典、假斯文,这才是书法在当今要追求的美学方向。” 围绕着变的思想康有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其书法理论和创作思想都表现出一种风驰电掣的风范,有时甚至是偏激的,这很明显是他政治改革理想的过度转嫁,造成了艺术理想的扭曲与变形。康有为在艺术上的法古与他托古改制的政治理想是相一致的,法古和托古改制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起新的审美理想和政治理想,所以,法古就是为了创新,其过程是求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看到康有为的碑学思想不自觉地融入了一种悲怆和激愤,“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正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和变法的失败,加上流亡海外的颠簸和屈辱,康有为的笔下才出现了纵横奔腾、大气磅礴的碑体行书,把他一生的苍茫凄苦表现得淋漓精致;同时,在书法理论上也透着十足的凄凉和悲愤,说得直白一点,是他的书法审美理想中有一种血的味道。

康有为的书法艺术思想博大精深,从书法艺术思潮发展的角度来讲,他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将碑学推向高峰。在推动的过程中,他除了在书法实践上进行努力以外,同时将碑学理论进一步完善拓展,大胆的标新立异,其理论成果气势恢弘影响深远,彰显着十足的改革精神。这也正是康有为书法艺术思想的精髓所在,他的改革精神对晚清书坛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开阔了后世学者的书法视野,使书法再也不用亦步亦趋地在帖学的窠臼里徘徊不前,而是在碑帖融合的合力中不断完成书法艺术创造力的实现。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先行者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者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字广厦,号浩然,晚号“公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改革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主张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来实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本文将全面探讨康有为的生平、思想、改革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一、生平与背景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省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境虽不富裕,但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聪明好学,尤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获得了进士的资格。然而,康有为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官场生涯,他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康有为的思想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留学归国后,他更加坚定了推动变革的决心。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于危亡之中。


二、戊戌变法的倡导者

1. 改革思想的形成

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大同书》中。他在书中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差别、人人平等的社会。他认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必须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康有为倡导“变法”,主张在保持儒家伦理的基础上,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改革。


2. 戊戌变法的实施

1898年,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共同发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设立新式学校、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宪法、发展工业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摆脱落后的局面。


然而,变法的实施遭遇了重重阻力,尤其是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康有为被迫逃亡海外,变法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三、康有为的思想影响

1. 对后世的启示

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康有为的思想和主张为后来的维新派和革命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的改革理念影响了孙中山等人的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2. 对教育的重视

康有为非常重视教育,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国家的振兴。他创办了多所新式学校,提倡科学与实用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思想在后来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延续,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


3.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

康有为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结合,提出“新儒学”的概念。他认为,儒家思想并非落后,而是可以与现代科学和民主思想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这一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康有为的晚年与历史评价

1. 晚年的追求

在流亡生涯中,康有为继续致力于改革和教育事业。他游历欧美,积极宣传中国的改革思想,并试图寻求国际支持。他在晚年回到中国,继续倡导变革,尽管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2. 历史评价

康有为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有人批评他过于理想化,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案。无论如何,康有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他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五、康有为的主要著作

康有为的著作丰富,主要包括《大同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批判。


1. 《大同书》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平等。他的“大同”思想主张消除阶级差异,追求社会的共同富裕,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新学伪经考》

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传统的儒学需要与时俱进。他批判了那些顽固守旧的思想,主张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3. 《孔子改制考》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探讨了孔子的政治思想,认为孔子提出的许多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试图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重新解读,来为现代社会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六、康有为的影响与遗产

1. 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

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来实现国家的强盛,这一理念在后来的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 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民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倡的宪政思想和民主理念,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他的改革未能成功,但他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继承和发展。


3. 文化遗产

康有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使得他的思想在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新儒学”理念为当代儒学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论

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先行者,其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为后来的中国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尽管他的改革未能成功,但他对教育、政治和文化的思考,依然在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康有为的故事告诉我们,改革的道路充满挑战,但唯有勇于探索,才能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通过对康有为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脉络,也能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思考。欢迎大家的点评与关注!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