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作文 给予》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7 16:41

如何写《作文

写作核心提示:

作文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审题
1. 理解题意:首先要明确作文的题目要求,确保对题目的理解准确无误。
2. 确定主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作文的主题,确保文章围绕主题展开。
3. 分析题目类型:了解题目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二、构思
1. 确定文章结构:根据题目要求和文章类型,确定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2. 拟定提纲:列出作文的主要内容和段落,确保文章条理清晰。
3. 确定论点:对于议论文,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确保文章观点鲜明。
三、写作
1. 语言表达:运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2.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3. 举例论证:结合实际,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 句子结构: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避免单调乏味。
四、修改
1. 检查语法错误:仔细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确保语句通顺。
2. 修改病句:对文章中的病句

高考作文给予的启示

今天,全国975万考生步入高考考场,迎接人生大考。今年的高考人数创下八年来的新高,2000年出生的“千禧一代”成为了高考的主力军。语文是他们迎接的第一场“战役”,每年的高考作文也因此最受关注。伴随第一场考试的结束,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陆续揭晓,如全国卷的“写封信给2035年18岁的人读”,还有天津卷的“生活中有不同的‘器’”,以及上海卷谈“被需要”等,一时间皆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一篇作文,抛开错别字、病句、跑题等硬伤,鉴别优质与否的关键便在于其文章中的主题思想、行文逻辑、知识储备以及切身体会。写不好作文的根源在于精神匮乏,故而无法起笔,无法展开,无法举例,无法升华……

翻阅历年高考作文,从80年代的“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对中学作文的看法”“带刺的玫瑰花”,到90年代的“近墨者黑”“动口与动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再到21世纪初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直至近年来的“经验与勇气”“两人过独木桥”“女儿举报老爸”等,既体现出了时代感,亦表现出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所谓“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德智体美劳等各学科的综合学习与进步,还需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在此基础上去实践、探求、受挫、挑战、成长、进步、发展……

中高考也好,行政事业考试也罢,纵观各类考试,无论语文亦或英语,作文写作几乎均占据着较高比例的分数。由此可见,国家、社会、用人单位等,均十分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当年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招鲜,吃遍天”等老俗话,已不能胜任当下的工作,更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环境。

当今,似电竞、外卖、共享等新行业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诞生和发展。未来,整个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专业越来越多,领域越分越细,伴随科技的发展,需要人去具体工作的岗位、产业势必越来越少,相反,在创业创新、转型升级、精准服务等领域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简而言之,未来机器会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力,而人则要更多转移至创造未来、服务他人的事业中去。

正因如此,我们的考生才更需要具备“创意创新+落地实践”的能力,而具备此种能力的前提则取决于考生是否打牢了知识基础、拓展了学习渠道、扩容了认知储备、养成了科学逻辑,久而久之,足够的量变方能促成质的升华,进而将自己培养锻炼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人才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始于家庭启蒙教育,形成于校园基础教育、家庭道德伦理教育、生活情商教育、社会逆商教育等周边环境氛围影响,成就于未来创意、落地实践、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一往无前。

这就是高考作文给予我们的启示,因为一切“综合素质”的形成因素,均能透过一篇作文初见端倪,所谓胸中有墨方能下笔不慌,充分认知方能内容饱满,逻辑缜密方能行文流畅,富有创意方能凸显主题立意深远。千年演变史书中,内有乾坤文中现,一篇作文不只能带来满意的分数,更能检验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挖掘自我、发展自我,故而劝君写好一篇文,未来成才指日待,一篇高考作文的启示,赠予他人,留以自勉!

来源:荆楚网

作者:程彦暄

名师点评上海中考作文|给予不同文化背景下“带劲”的接纳与包容

2019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是《这事,真带劲》。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浦东新区初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 李百艳:

“这事,真带劲”!2019年的中考作文题新鲜出炉了。应该说,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熟悉而又亲切的。说到熟悉首先是语言形式上与近年来作文题目保持了一贯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自2013年至今,上海市中考作文题七年来已经是第五次出现“由两个短句构成、中间由一个逗号隔开”的作文题,学生不会感到不适应。说到亲切,是因为题目中的“带劲”一词,是一个口语化的词汇,整个句子给人的感觉也是特定语境中的口语表达,如同一个人面对一件事脱口而出的一句赞叹,有着很强的现场感与生活气息。题目中的“这”字,在近年的作文题目中也是第三次出现,在选材上聚焦、特指、强调的倾向是非常鲜明的。题目中的“逗号”近年来也同样出现了五次,学生应该也不会感到陌生。去掉这个逗号,语句仍然是通顺的,题目也是合理的,然而,有这个逗号,突出强调的内容,以及要传递的感情色彩就大不一样了。

审视这个题目,“带劲”无疑是这一题目的核心词,“带劲”一般指有力量、有劲头儿、能引起兴致、让人感到来劲的事情,但是因为其口语化特点,词义的理解还是比较多元丰富的,有时也可以表现漂亮、出彩、新鲜、惊喜、尽情,尽兴,爽、过瘾、刺激等意思,这就决定了选材的开放性与广泛性。让人感到“带劲”的事通常指平凡生活中那些美好积极的事情,既可以写未曾体验经历过的事情,也可以写对原有认知体验的刷新与突破。比如,可以写学习拼搏带来的成就感、参加科技艺术活动带来的震撼感、作为家庭、班级、学校、市民、国民当中一员在取得某些成就时的自豪感、也可以写参与家务劳动的获得感、社会实践付出的幸福感都是契合“带劲”的积极正向情感,考生既可以给自己点赞,也可以为他人喝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带劲”与娱乐休闲中的好玩、开心、舒服等趣味要有所区分,选材立意要高,如果能够写出辛苦耕耘后高层次的享受,挑战极限后高境界的愉悦,征服困难后高水准的畅快,展示出新一代学子阳光自信的精神风貌,就会写出高品质的文章。

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偏口语化的“带劲”是一个方言同形词,不同文化背景的考生和阅卷老师对于这个词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上海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应该对不同的理解给予更多的接纳与包容,从全民语言通用性的角度给予考生更多的教育公平,让更多“带劲”的佳作涌现。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赖鑫琳 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