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对孔子思想的评价》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13:14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对孔子思想的评价》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对孔子思想的评价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立意: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是肯定孔子思想,还是持批判态度,或者是客观评价。立意要明确,观点要鲜明。
2. 深入了解孔子思想:在写作之前,要对孔子及其思想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孔子的生平、时代背景、主要著作、核心思想等。这样可以使你的评价更加有说服力。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评价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引言、正文、结论。
a. 引言: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b. 正文:分几个部分对孔子思想进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分析孔子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评价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探讨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以及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 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分析孔子思想的不足之处,如对女性的歧视、对个性的压抑等。
c.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对孔子思想进行展望。
4. 举例论证:在评价孔子思想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使

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学而时习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望自己的学术、学说能够用世,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够变成现实,那一定是特别令人喜悦的事情。《论语》编者把这句话作为全书的开篇,可见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同样显示了孔子躬行实践的精神。

孔子认为,实践本身就是学习的组成部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历代文献知识,“行”指社会生活实践,“忠”指与人交往的忠心,“信”指言而有信。孔子以“行”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是为了解决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孔子治学的方法,是他治学的五个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为了“笃行”。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却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具体事务,却不能很好地完成,让他出使各国,却不能独立应对,纵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施教,在于成人之德。孔子的成德之教就是为了造就为政治国的人才。例如,孔子向季康子介绍仲由、子贡、冉求三位得意门生。孔子认为他们三人各有所长,可以为官。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在孔子那里,读书当然不是为了成为徒有知识的“两脚书橱”,而是要应用到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教弟子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重视学习诗与礼等知识,着眼点在于“事父”“事君”“以言”“以立”。

“修己安人”修身要落实到行动上

孔子把君子作为做人的标杆。子路请教老师如何才能做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使自己“敬”,能“安人”“安百姓”,这自然是“修己”的目的所在,孔子“修己安人”,恰是他“内圣外王”理论学说的核心,内心朝着圣人的标准修炼,目的在于成就一番社会功业。“修己”“内圣”是途径、是方法,“安人”“外王”才是目标、是期许。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标准。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努力做事情,把事情做好,才能一步一步接近仁。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的诸多解释中,他往往不讲空洞的道理,他即事言理,他的论述都有具体行为指向,落实到如何做。比如颜渊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自觉行动,然后孔子再告诉他具体做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有治国之才,孔子特别欣赏他,尤其注重其仁德的培养。所以,仲弓问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孔子看来,仁德的养成要落实在具体事情当中,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弟子子张也问仁于孔子。孔子告诉他,做到“恭、宽、信、敏、惠”,就算做到了仁。这五条中,“敏”和“惠”着重在事功,意思是勤敏做事,为百姓多做事,做实事,这样就可以博施济众、造福百姓。

孔子曾经整理六经,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赞《周易》,因为六经各有特征,对于治国具有实际的效用。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可以看出,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恰是为了人心的和顺与和畅,为了温、良、恭、俭、让的社会风尚。他整理六经,正是为了借助“先王正典”和历史事实以明王道。例如,他作《春秋》,用他本人的话,就是“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崇尚实干,反对空谈

孔子重实干,戒空谈。孔子指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耻辱。孔子认为应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说过的话必须要落实、要落地,最好多做事少说话,“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冉有性格优柔寡断,他问孔子:“闻斯行诸?”冉有的疑惑是:听到该做的事情就要马上去做吗?还要不要再考虑考虑后果?孔子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后就要马上去做,不必犹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说:“再,斯可矣。”在这里,孔子的意思是人心中有了是非感,有了正确的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很多事情其实并没那么复杂,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缺乏果断,不能刚直,不能切实地踏实行动并不可取。子路请教老师如何为政,孔子说“先之劳之”,还要“无倦”,把事情做在百姓之前,而且还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知疲倦。

《论语》两次记载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巧言乱德”,认为一个人花言巧语,面目伪善,这类人的仁德一定是很少的。孔子由于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抒发感叹说“予欲无言”。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天又何尝说了什么,一年四季照常运行,天下百物照常生长。孔子想效法于天,做而不言,这也许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人能弘道”学贵力行,弘道求仁

孔子是实干家,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得很好。他年轻时做过“委吏”,“会计当而已矣”,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做“乘田”,“牛羊茁壮长”,把牛羊养得膘肥体壮。

孔子普惠众生,创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成功的教育家;他“学而优则仕”,出仕为官,50岁时做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孔子为鲁国大司寇,为政十分出色,“齐人闻而惧”。可见,孔子是政绩卓越的政治家。

孔子整理六经,为中国文化赓续文脉,是伟大的古文献学家;他周游列国14年,矢志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历经磨难,“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初心不改,“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学贵力行,无时无刻不在弘道求仁,躬行践履,成为躬行实践的典范。

毛主席评孔子: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革命党、人民本位主义者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封建社会一去不返,中国迈入新时代。那么,如何对待历史文化,如何对待对中国有两千多年影响的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我们来看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论述。

一、毛主席对中国历史的论述

1938年,毛主席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主席还曾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1964年,毛主席《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可见,毛主席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认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二、毛主席对孔子给予高度评价

1937年,在延安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毛主席发表讲话说:“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1938年,毛主席说:“我们要学习黑格尔,学习孔夫子。我们三四百人,可否出几个孔夫子,出几个黑格尔呢?”

1954年,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说:“孔夫子是革命党,此人不可一笔抹杀,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1964年2月,毛主席对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说:“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

1973年7月,毛主席说:“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

毛泽东主席照片

三、毛主席直接引用孔子观点

毛主席熟读《论语》,在讲话、谈话、写文章时,随时借用。

毛主席有句名言:“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引用的《论语》中孔子的言论。

毛主席在论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指出:“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个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

对《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毛主席非常赞同,在西安事变后,毛主席就借用说:“共产党的‘言必信,行必果’,十五年来全国人民早已承认。”

毛主席在中共七大口头政治报告说:

  “什么是不装?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夫子的学生子路,那个人很爽直,孔夫子曾对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讲懂得一寸,不讲多了。”

孔子讲学图画图片

四、加以发挥和总结

《论语》说孔子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941,毛主席在给谢觉哉的信中指出:“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三日信的精神,与此一致,盼加发挥。”“事情只求其‘是’,闲气都是浮云。”

毛主席把孔子的四绝,发展和总结为“实事求是”,从此“实事求是”就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过犹不及’,也被毛主席继承和发展。毛主席说:

“‘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

“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

“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

五、批判地继承

对于1919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事情,毛主席说:“如果‘五四’时期不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就不能从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的束缚下面获得解放;中国就不会有自由独立的希望。”

1942年毛主席分析五四运动时说:“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1943年,毛主席在一封信上批写道:“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

儒家思想图片

六、明确不赞成

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就批评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反对樊迟学习农业知识,不让弟子参加劳动。

对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毛主席就直接批判说:“经验是永远学不足的。”“青年要犯错误,老年就不犯错误呀?孔夫子说,他七十岁干什么都合乎客观规律了,我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七、用长远和发展眼光来看待

毛主席还说过:“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长远眼光和发展眼光来看待事物,对孔子这位封建时期的圣人,既不要迷信,但也不要忽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毛主席涉及孔子的言论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