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21: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文化与思想区别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定义: - 在作文开头,首先要明确文化和思想的定义,以便读者对两者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2. 区分概念: - 详细阐述文化和思想的主要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 "起源":文化通常与一个群体或社会的共同历史、传统和习俗相关,而思想则是个体或群体对世界的个人或集体理解。 - "传播":文化可以通过语言、艺术、习俗等方式跨越时空传播,而思想则可以通过书籍、讲座、讨论等途径传播。 - "形式":文化往往体现在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上,如建筑、服饰、节日等,而思想则更多体现在观念、信仰、哲学等方面。 - "稳定性":文化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思想则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和变化。
3. 逻辑结构: - 作文应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文化和思想的概念,提出文章的主旨。 -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文化和思想的不同方面,每段应有明确的论点。 -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性和它们之间的差异。
4. 举例说明: - 使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 - 文化方面:可以提及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艺术风格等。 - 思
在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儒道释常常被相提并论,既有“同源论”,也有“出世入世论”,但是无论区别有多大,都必须承认,是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大厦,诠释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对宇宙万物的独特理解。
如果说上述是三家文化的基本共性,那么,就像我们的先民发明了给事物贴上阴阳标签一样,本文也以贴标签的方式,给三家文化贴个标签,但只是个临时标签,以便说明我对三家文化的基本区别。
儒家思想的家国同构。儒者的产生与远古先民的祭祀有关,因此讲究血亲关系,以及仪式与排场。没有这个“有”,就不能参与同一族群的祭祀活动。主持这套程序的人,通常是最有学问的人,因此后来的“儒”是对文化人的称谓。
家国同构,强调的是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同性,即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一切关系,其基本特征是父权家长制,它体现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延续与融合,所谓人情社会即源于此。
在古代文化中,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关系从而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继承了这一文化。
家庭建设与正名定分。儒家说家庭是血肉亲情,要有“爱”,敬爱父母长辈,亲爱兄弟姐妹,泛爱亲邻。当官了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尽忠尽职,这就是尊尊亲亲,爱有差等。
儒家更像一个老太太,和善可亲,但也很严厉,她敦敦教导说:在家要有在家的样子,在外要有在外的样子,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承当什么样的责任和后果,这就叫“正名定分”,名正才能言顺,出格就是违逆,小的违逆还能“容忍”,大的违逆就是僭越,僭越了就“不可容忍”了。
这就是孔子说的“仁”,就是“仁者爱人”,“仁”就是关于“爱人”的道理,这是孔子的核心理念。
儒家重视“礼”的规范建设。推行“仁”,就需要有一套行为规范来引领和约束,这个行为规范就是礼,复杂点就叫礼法,就是关于“礼”的方式、法度、程序,用以协调尊卑、贵贱、上下关系。这样,社会就有了礼法,就不会乱套了。
老子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具有强制性,不服从则诉诸武力。不管孔子上任七天而诛少正卯事件的真伪如何,但对于有道法思想的“稷下学宫”祭酒荀子来说,那都是“行礼”所必备的程序。
儒家重视道德榜样文化。社会的有序,需要大人做表率,大人的表率就是君子,最高的君子就是商汤文王周公。
你要说学做圣人,孔子会告诉你:圣人只在古代,我是没见过圣人,做到君子就不错了。能做君子就会成为守道的榜样,那样,无论为人子、为人父,为人臣,你都是一个表率。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都在忙着变法图强,谁的拳头大谁有发言权,所以儒家在最重周公之礼的鲁国也不吃香,他带着几个学生到豫东地区的卫国、宋国、陈国、蔡国等传道,14年没人接受还受屈辱。后来的孟子也传道受阻,齐国的齐威王和魏国的梁惠王都说他们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
为什么说儒家既朴素也光芒四射?因为汉武帝以后的统治者认为儒家的学说可塑性强,好用,于是儒家就有了很多神圣的光环。不知孔子地下有知,会不会接受这些光环?
古代文化中的人神不分。在商周之前,中国的学说只是一个“祖本”,那就是远古的自然崇拜与神灵观念,以及后来产生的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在发展中,有了盘古大帝的开天辟地,有了女娲造人,有了伏羲一画开天,这些故事,都是后人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后来有了史官,但早期的史官文化记人也记神,是人神不分的,比如上述诸神,再如三皇五帝。
从神话传说到百家争鸣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都与神秘文化密不可分。
但是到了老子,就成为神秘文化和自然主义的分水岭。老子否定了天地神祇,剥夺了天帝和诸神的神权,把他们降格为万物中的一员。
道家学说最具革命性。老子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宇宙之源——道,她既是世人眼中的“无”,也是哲学意义的“有”,说她无,因为无形无象;说她有,因为万物是有的,故万物之母一定是有的。
老子的“道”取代了曾经的最高统治者“天帝”,曾经的“天子”被削职为民,成为百姓的“辅”,而百姓却成为“天子”的“主”。
与儒家的“天道”观不同,道家的“道”不具有神格,作为宇宙万物之母的“道”对万物不具有主宰性,相反,她“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她对于万物是顺遂物性,随方就圆的,是“能辅弗敢为”的。
就是说她只能辅不能为主,只能服务不能指令,只能为下不能为上,只能柔弱不能强横。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圣人不敢侵夺民利而中饱私囊,不敢施行暴政而耀武扬威,不敢以“天下多忌讳”的条条框框束缚百姓自由意愿,从而辅助百姓实现“无不为”。
老子的革命性还体现在消灭一切对立观念。道家思想扎根于中国文化,她肯定对易学的产生与发展有贡献,但这种贡献表现在影响易传,以及两汉、魏晋和两宋这三个易学发展的高峰期,很多重大的理论都有道家思想贡献。
比如汉武帝名为独尊实杂糅的阳儒阴法,王弼以老解易的义理学派,陈抟先天易学的《无极图》《先天图》等。
周易的理论通过战国易传的提炼,提出了著名的阴阳观,认为“易道”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天地万物无不是由阴阳互根互化而成。但这并不等于先秦时期的老子、杨朱、文子、列子、庄子等道家人物就接受周易。
道家之道没有阴阳。道家要批判和否定的恰是包括阴阳在内的一切对立观念。没有对立,也就没有两极,不存在所谓中庸思想和辩证法,可参考老子之道与阴阳无关,阴阳观念的源头在易经里,或者“道”不是规律,也不会做循环往复的运动,更不是辩证法之类的文章。
限于篇幅,到此为止,这只是老子的革命性方面的简单介绍。总之,道家思想与传统观念中的复古、倒退、避世,以及与世无争的全身避害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中国佛教文化是佛道儒结合的文化。佛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于是有了今日广为流传的佛家文化,因为她的娘家古印度几近绝迹。
佛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自然有摄摩腾、鸠摩罗什、达摩等高僧的开拓性贡献,但在历代高僧队伍中,来自古印度和西域的高僧所占比例极小,中国文士的加入比如支遁、法显、智顗、玄奘、慧能等等,以及本土文化元素的植入,才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佛家文化。
佛家不离断灭空,听起来很沮丧,但她自有说法。
佛家的核心不离“空”字。“空”不是空荡荡,而是佛性空,如同镜子照物,是体、相、用三位一体的,性体好比镜子,所照之物是影子,既不执着影子,也知镜、影不可分,是谓“妙有真空”。
妙有就是镜子中的有,不是实有,妙有非有,真空非空。能思维的性体,是生命的根本,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所以她是“有”,就是因为有这个,才能随缘起用,就如同有身体这个相,才能显示出他的作用。
但此相因性而生,是性起的作用,既所谓不究竟,故不要执着于相。《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只有透过诸相而见性,见到无形无相的性,才是见如来。但不是见到身外的什么佛,而是见到自性佛。
现实中的尘境为实有,被它粘着了,就要追逐,就要贪取。
“空”即放下、无执,然后可达涅槃境界。执着和欲望带来的痛苦,都是自找的,通过领悟“空”的真理,放下对一切的执着,就能够超越,从而进入涅槃境界。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辞书上代表性的说法是所谓“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好像一切现象没有不是文化的。随便想到一点,不是物质的,就是精神的。仔细想想,不管哪一种文化,不管它的存在形态如何,它都是由精神追求而来的。我由此认识而思考,人类一直在追求美好,在实现这种追求的过程中创造着一切,人类创造的成果都由语言文字等载体形式记录下来。如果宏观地概括一下,我们的语言文字都记录了什么呢?什么是文化呢?我们现在叫作“文化”,怎么叫成“文化”了呢?我们现在首先可以追究一下“文”是什么、“化”是什么。什么是“文”?《说文》中说:“错画也。”“错”不是对错的问题,是交错、交叉,“文”就是错综交杂的痕迹,是一种界线,也就是纹理的“纹”。而《易·系辞》已提出:“物相杂,故曰文。”就是说,各种物体聚集在一起就是文。这里用来描述“文”的这个“杂”(襍)字的结构,由“集”和“衤”组合而成。“集”就是鸟都趴在树上,旁边偏旁是衣服。衣服用来遮体,对人们是一个包装,对事情的包装,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可以是十分美好的。因此,许许多多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而且加以美化,这是个“杂”的含义。“物相杂”,许许多多的东西处在一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就是各种各样的好看,杂处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美好。另外,《礼记·乐记》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这句话强调的是“色”之“文”。各种色彩聚集在一起,有章不乱,这是我们眼睛感受到的美好。“化”就是改变。《礼记·中庸》中有“赞天地之化育”,是一种自然的化生长育。《易经》中对贲[bì]卦的解释触及以“文”而“化”。贲卦的彖辞(也就是《易经》对贲卦的断语)说: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组成贲卦的阴爻、阳爻是交错的,其卦象是离下艮上,八卦的离卦属阴卦,艮卦属阳卦。从卦理来说,这个卦象是“刚柔交错以成文”,所以“贲”也就有了色彩斑驳、文饰、装饰等等含义。朱熹认为贲卦彖辞的“天文”前面应有“刚柔交错”四字。这段话牵涉到“天文”和“人文”,这两种文就是人和他所处的世界的内在美好的一种外化表现。最重要的是,这里面提到由人文而化成天下。我们把上面的内容笼统地概括一下就是,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以文而化,是最为理想的、最有效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培养。所以,“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刘向《说苑》)。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是不是也有不美好的可能性呢?当然有,因为文化是一种错综的结合,在错综之中就有的顺,有的不顺。顺的就是美好有章,遇到不顺的就会相互碰撞。人类于是在美好和谐的至高目标下互相协商,力求取得一个和谐的解决,把不顺的变成顺的,相逆的变成和的。无论是文化的出发点,还是它的终极追求乃至实现其目的的手段与途径,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人无法脱离他所生存的客观环境。人类的文化理念固然要超越自然,但是也不免发端于自然。日月列星,往来流转,这本是天然的现象,而人因此而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自然的升华,这就成为“文化”。一只鸟儿从天空飞过,口中衔着的一粒种子掉落在荒原上,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春去秋来,或荣或枯,这也是自然现象,往来其间的人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这里面就有了人的思想情感的寄托,这些就具有了文化的性质。总之,人类追求美好,将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一切,这就是“文化”的要求。思想如此,行动如此,结果如此,这都是“文化”。人在文化方面的认识和理念,为了实现文化追求而付出的实际努力,以及所取得的一切文化成果,这些就构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统。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世界上想不接触文化是已经不可能的了。比如谈到奥运,都说“人文奥运”,就是说现在所应该理解到的,不仅仅是运动场内的事情,而且是运动场外的事情。当然有人在专门研究这个怎么跳能最高、怎么跑才最快,认为这些是一个问题,光一个小运动场太简单了,但围绕着这个问题撒开的网很大,大家所要考虑的,光一个北京不够,还涉及整个中华的问题,运动场之外的很多事确定了奥运会的成功与失败,总起来说是一个文化系统的问题。如果我们耳目所及、思想所及,到不了那样一个高度和层次,那么应该说我们对这次奥运会就根本什么都不懂,也就无从下手。无论是思考当下,还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之中,必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具体内容,我们不能被动地淹没于其中。从以简驭繁的实际必要出发,我们应该努力进行主动的宏观把握,认真把握的关键在于纷繁复杂的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最为核心的内容也就是价值观以及与之适应的方法论,这就是文化理论中通常归纳的“心态文化”层面的东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