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3: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制造》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围绕《制造》这部作品中的哪些方面进行评论,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制造》这部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 - 表达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初步感受和评价。
4. 主体部分: -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 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等。 - 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探讨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逻辑性等。 - 评价作品的艺术手法,如写作风格、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5. 结合自身实际: -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价值观等,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 可以从作品中学到什么,对自身有哪些启示。
6. 举例论证: - 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等,以增强说服力。
7.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 可以提出对未来阅读类似作品的期待或建议。
8.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
作者:龚金平
什么是“人生第二次”?不同的人重要的人生转折、跌落、起飞都大相径庭,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将镜头投向那些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的第二次人生,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为主题,展开了一幅幅不同的人生图景,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坚韧。如评论者所言,“这部纪录片以工笔画般细致真实的镜头和冷峻又不失温情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中国平凡百姓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谱,呈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纪录片虽没有豪华制作、没有明星加盟,看起来平平淡淡,却引发了观众热议。
《人生第二次》中的主人公们都遭受着命运的拨弄:被拐卖的孩子认亲之后,反而陷入更为深重的纠结与痛苦之中;因车祸而瘫痪的年轻小伙,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疾病而变得丑陋的女孩,能否做一个自信、不胆怯的人;误入歧途并得到惩罚之后,人生还能不能重新开始;因学历太低而遭遇的求职不顺和人生潦倒,有没有翻身的可能……主人公们遭逢了人生诸多的不平、不安、不顺,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重置他们的生命态度,从而呼应了片名“人生第二次”之义。在这些主人公身上,观众看到了人生千疮百孔的模样,却不会产生隔岸观火的庆幸心理,而是会心有戚戚。
面对生活的重大挑战与磨难,纪录片主人公苦挨、苦熬的坚韧,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这并不是创作者想向观众传达的核心要义。毕竟,人要做到“坚韧”似乎并不难,它也可以是一种被动或麻木的咬牙吃苦,真正难得的,是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和方向,是在苦难中保持心中的希望,坚定无畏地描绘美好的人生画卷。例如,纪录片所拍摄的“梦想之家”里的那些孩子,每天凌晨四点半起来跑步,他们的人生没有退路,只能憧憬着通过体育特长,考上大学,考入警校,或者参军入伍。正是在这种希冀的鼓舞和鞭策下,这些孩子才无惧人生的坎坷。
《人生第二次》也在反复讲述个体的成长,这是关于个体如何变得更成熟、更独立、更坚强的内心历练。何华杰瘫痪之后,在持C5驾照体验自驾川藏线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天上下着冰雹,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坐上轮椅。他一次次挣扎,一次次失败,他绝望,他崩溃。队友只是陪伴着他,母亲则在车里默默地流泪。所有人都知道,他必须学会独立,才能迎接人生更猛烈的风雨。这种“独立”,在那些离婚女性身上尤为重要。周东晓在离婚后仍然活出了一份达观平和,确实令人敬佩;沈梦则在争夺女儿抚养权并申请重新分割财产时,多少变得有些偏执,失却了一份淡然和优雅。这也是《破》中通过旁白反复讲述的,离婚过程中最困难的不是推翻过去努力经营的一切,而是找回自己;在离婚大战中,维持往日的温情和体面固然不现实,但保持内心的节奏和尺度尤为不易。
《人生第二次》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其实在各集的片名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者没有从单一的维度来讲述人生的得与失,而是以一种敏锐和睿智,带领观众去体悟人物身上的悲与喜,苦与乐。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圆”中有缺,“缺”中有爱;“纳”中有悲,“拒”中有得;“是”中有偏,“非”中有成;“破”中有立,“立”中有苦。在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存模式中,创作者捕捉了世间百态,也诉说着人间诸多况味,甚至在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中隐约折射着芸芸众生的人生倒影。这样,观众的观赏过程就不可能是冷漠疏离的,而是会深度共情,又恍然入定。
在一集纪录片中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人物相似的身份与命运,串联起多个人物,不仅可以提高拍摄效率,还可以因人物众多而形成更为斑驳和厚重的人生景致,并因多个人物的命运风景,交织、碰撞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慨,进而深化作品的主题。但如果处理失当,也会导致主次不分,或人物未能得到充分的刻画、揭示,从而使作品缺少情绪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人生第二次》就生动地印证了这种创作方式的艺术得失。
《缺》中有名有姓的孩子众多,但这些孩子大都面目模糊,观众甚至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遭遇也一知半解。因为,创作者对于这些孩子的背景只有蜻蜓点水般的披露,其性格又展示得不够充分,他们之间难以形成那种参差映照的关系,也无法有效地拓宽作品的社会辐射面或强化人性表达的力度。《拒》《是》《破》这几集重点不突出,人物之间的复调关系不明显,人物命运的旋律难以演奏成大合唱,使得观众“入戏不深”。反之,像《圆》《纳》《非》《立》这几集中单个人物的素材比较丰富,对人物生活和心理的展示比较充分,观众更易得到内心的触动,甚至进行反躬自省。
尤其在《圆》中,创作者从生母、卫卓、刑警三个视角来讲述卫卓回归生母家庭的故事,虽然刑警那个视角略显单薄,但观众毕竟了解了一个事件背后更为芜杂或揪心的真相。《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40多岁的黄妹芳,一位是20出头的李婷,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她们的命运又有某种相似性,都因出身太差和学历太低,人生之路走得踉踉跄跄。两人之间还有一种互文关系,黄妹芳正在经历的苦痛,有很大可能是李婷在结婚之后也要遭遇的困境。但是,创作者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人的希望之光:黄妹芳凭借积极求学的决心,可能会创造更好的未来;李婷的不断进取,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清醒,可能会使她的人生豁然开朗。这样,人物之间的缠绕、映照关系,就谱写成一支命运交响曲,给观众带来更为蕴藉的情绪感受。
从《人生第二次》所展现的命运图景中,观众看到了人生的不如意、偏执、残缺,但也看到了人们为了一份平淡的生活而经历的辗转、求索、奋斗。人生第二次也许艰难,而主人公们那份面对艰难的不放弃与坚韧,鼓励观众以更为豁达、坚韧、通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龚金平)
来源: 解放日报
上一个镜头,智能手机生产线传输着排列整齐、数目壮观的零件方阵,下一个镜头,外国技师和中国技工在高科技制作车间中比技术、掰手腕……
2月25日20:04,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特别呈现栏目播出纪录片《制造时代》第一集《了不起的工人》。该纪录片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策划、广东声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摄制,共分为《了不起的工人》《人在商界》《与世界握手》三集,每集50分钟,是首部聚焦东莞题材的大型纪录片,也是首部登陆央视的东莞题材大型纪录片。
第一集讲述了什么故事呢?请跟南方+一起刷剧情!
智能手机“走出去”靠技术
中国智能手机制造的崛起,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和超强的制造能力。东莞是中国智能手机制造的一个引擎,全球每10台智能手机,就有2台诞生在这里。
“其实我的英语基础不怎么好。就是说,任何语言,包括做任何事情,只要你敢去做其实这才是第一步。”记录片从一名奔赴海外的手机工厂SMT产线工人开始。王伟来自中国陕西的农村,20岁就来到东莞打工,十年间先后做过两份工作,一份是手机制造,另一份还是手机制造。
而今王伟所在的手机工厂vivo是中国手机制造的龙头企业之一,要实现移师海外、布局全球,除了信心,就是那些令他们自豪的手机制造技术。
镜头一转,OPPO手机影像实验室的产品经理蔡喆正在测试一款即将上市的新手机。在这里,100多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手机拍照研发团队,为的就是生产出拥有更强大拍照功能的手机。
通过蔡喆和技术工人调校拍照中“口红效果”的画面,可以看出,中国的手机制造者,不仅需要掌握高端的生产技术,还必须拥有跨行业的知识,满足来自全球用户的手机应用需求。
“MadeinChina”不仅是一个标签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正在因为“中国制造”而再次凝视这个古老的国度。
戴维是一位机械工程师,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跨越了半个地球的距离,他把家安在了中国南方这座因制造业而闻名的城市。在这家专门制造特种专用汽车的工厂里,有一条澳大利亚生产线。戴维作为技术监督,和中国的工人一起,每年为澳大利亚制造400台各类特种专用汽车。
“出国的,必须要搞好它,不要丢咱中国人的脸。”特种汽车工厂拼装工段段长夏应华说道,他对重新焊接的罐体车进行X光探伤检验,这些检验会让任何的裂缝都无处藏匿。这也是戴维极为看重的一个环节。
通过戴维与中国技工互相磨合、学习的故事,纪录片展示出“中国制造”用勤劳和高效追赶着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国工人更加懂得用借鉴和学习来缩短距离。也只有这样,“MadeinChina”才不会仅仅是一个商品的标签。
不辜负每一次自主创新
世界经济的冷暖时刻牵动着“中国制造”,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制造业奔跑的步伐也随之变缓。中国人开始了更为冷静的思考,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制造”才有未来。
“这个摆起来就好了,我的目标就真的要把它搞得像钢铁侠一样。”在纪录片中,一把伸缩梯让运动用品工厂研发设计总监张钊和他所在的企业迈出自主研发的第一步,之后他们开始制造专用于残疾人及老年人使用的代步车、折叠轮椅。张钊也成为这个新项目的技术研发领头人。
张钊准备用这台折叠轮椅,去德国杜塞尔多夫参加全球最大的残疾人康复用品展览会。“我不认为我是白领,我也不认为我是管理者,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工人。如果别人叫我匠人,我可能会更高兴。”
画面转换,在东莞一栋看似普通的大楼里,一个光通讯精密装备工程师团队正在紧张地进行“三轴穿针”实验。
“欧美主要的技术还在封锁当中,他不会给你,你出钱他们也不会卖给你。”光通信企业自动化开发总工程师戴克明说道。不断实验、不断寻找、不断追求,他决心要打破欧美对于这项技术的垄断。
在最近的一次实验上,戴克明研发团队终于成功了。自豪写满了每个人的脸庞,奋斗的自豪也印刻在每一位研发者的脸庞上。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每一次自主研发都不会被辜负。
智能制造掀起“人机战争”
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的“中国制造”,人与机器竞争的局面也就无可避免了。仿佛在一夜之间,机器人培训班成为了各种技能培训机构最热门的专业,而《制造时代》记录片的镜头也对准了其中的学员和老师。
“钢铁侠,变形金刚,1、2、3、4、5(集)我全看了。”鲁创裕是机器人培训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今年只有19岁。另外一位学员杨喜已经36岁了,7个月前还是一家工厂生产主管的他,随着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使用,被迫放弃了原来的岗位,投入了机器人培训。
面对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眼前的学习可能是这些工人掌握未来的机遇。
在纪录片中,鲁创裕凭着优秀的专业技能,他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业机器人调试的工作。杨喜没有选择进工厂,而是加入了一家机器人操作技能培训机构。
人来人往,毕业求职。在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工厂里,虽然每天都会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工人。但无论是先来者还是后到者,他们永远都是工厂的主角。更是中国制造业崛起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播出时间
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
播出时间:
第一集《了不起的工人》
首播:2月25日20:04
重播:2月26日5:05、9:52、13:52、15:53
第二集《人在商界》
首播:2月26日20:04
重播:2月27日5:05、9:52、13:52、15:53
第三集《与世界握手》
首播:2月27日20:04
重播:2月28日5:05、9:52、13:52、15:53
【记者】陈琬莹
【作者】 陈琬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