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17: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文化苦旅信客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文化苦旅》这本书中的“信客”这一角色,探讨其在文化传承、旅行经历等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2. 理解背景: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背景,包括作者余华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分析人物:深入分析“信客”这一角色,了解其性格特点、人生经历、价值观等,为作文提供有力支撑。
4. 结合自身感悟:在作文中,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谈谈对“信客”这一角色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5.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信客”这一角色;主体部分分析“信客”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并结合自身感悟进行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信客”这一角色在文化传承、旅行经历等方面的意义。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7.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具体事例,以增强说服力。
8.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要尊重原创,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特别喜欢《信客》这篇文章,原因有二:其一、主人公宋达后来也成为一名教师,在他身上我找到了身份的认同感(请原谅我的浅薄!)。其二、新老信客为了服务好乡人,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却遭受那么多的污言秽语、怀疑诬蔑等,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信客的初心。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度啊!怎能不使我心生敬意,乃至热泪盈眶呢?!
其实,之前的老信客是很受乡人敬重的。余秋雨老师在文中给予信客们极高的评价:没有信客,就没有那么一个快速膨胀的大上海。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邮差的旧社会,信客就是连接在城市谋生的丈夫和留守在乡下的父母和妻儿的“生命纽带”啊!信客服务的是每一个家庭,给每一个家庭或者出门在外的游子送去的不单单是书信物件,更是送去一份份沉甸甸的希望!信客行脚匆匆,跋山涉水,还须随时面对强人的抢夺和扒手的盯梢,与他们斗智斗勇。信客历尽艰辛,显得“极端疲劳”,“特别窝囊”。不辞辛苦的信客理应受到乡亲们的敬重和厚待!
可是,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老信客的遭遇就是证明:好兄弟叶渡怕老信客“做手脚,特别在红缎子(叶渡买来托信客带给叶渡嫂)的头上画了个小圆圈”做记号,并托人告诉叶渡嫂。而老信客因为觉得叶渡是好兄弟,“干女儿要结婚,匆忙间临时买了些礼物,看着太素,就剪了一条红缎带子下来捆扎,图个喜气”,“准备回上海后再向他说明白”。“没想到剪到了小圈圈,”使信客一下子陷入信誉危机。“最让人恶心的,是族长和叶渡嫂说自己与那么多女人有染。”“几个站不住的传言,已使自己无处可站”,老信客仿佛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一般!此时的老信客居然找不到一个帮他说话的人,是何等的委屈、何等的无助、何等的可怜!老信客半辈子投身为父老乡亲们服务,居然落得个如此凄凉的下场,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不争气地落下来了。
不由自主的想起20年前自己的一次经历来。当时,我在新春中心小学执教毕业班。班上有个学生特别懒惰,作业经常没做。有一天下午,班干部来告状,说他又没做作业。我把他叫来询问为什么没做作业,他说中午肚子疼了。其他同学纷纷揭发他中午一直在学校里跑来跑去。我很生气,把他叫到教室门口批评。或许是我批评的语气太重,没成想该同学趁我不注意,哭着跑回家了。不一会儿,家长怒气匆匆地赶来学校向校长告状,说我打骂他的儿子,不让他的儿子读书。幸亏有全班同学和值班老师作证,我确实是被冤枉了。听学生们说这位同学是故意给我个“下马威”。后来家长也托人给我道歉,但是这件事却在我心里留下阴影,久久不能抹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慢慢地释然了。是啊,与老信客对比,我受到的这点委屈算什么!!
令人动容的是老信客遭遇“兄弟”的提防背叛,面临乡人的污言秽语,没有选择解释和自辩,而是拿起剪刀“咬牙向左手截去”……如此悲壮!如此决绝!……可是,老信客依然不忘初心,依然念念不忘“这些村子不能没有信客”,努力说服宋达接过这个“接力棒”。经过对宋达的一番精心指点和反复叮嘱,老信客毅然决然地到南边深山里的上岙看守坟场。我想,他是以这种刚烈、悲壮的行为来捍卫自己的清白尊严和对乡人不地道的抗议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部分村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每到逢年过节,那些“熟识的村人都会来送一点食品、蔬果”;“那些最漂亮的村妇也不怕翻山越岭,一次次由孩子陪着来探望”;月桥嫂、鱼素嫂、满城嫂都来过很多次,老信客喜不自胜。反而是过去“情同手足”的余叶渡和余木典多次写信、托人祈求原谅,老信客没有“”;哪怕是他们“一起回乡,来坟场登门请罪”,老信客还是避而不见,其实他“并非还在记恨,而是害怕尴尬”。从老信客身上,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孕育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诚实、笃信、豁达、大度、隐忍、坚韧、重名节、轻私利……老信客堪称我辈楷模啊!!
读罢掩卷沉思:今天的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国人在向前一路狂奔的同时,往往却把祖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丢弃在一边,往严重了说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那么,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当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把以老信客的高风亮节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让祖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在世界各地焕发出最最耀眼的光芒!!
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2020.07.25深夜
合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窗外已是暮色四合。
心中还在为老信客的一生唏嘘不已,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百里千里的熟客问询,最终只是化作深山坟场的野风怒号,在夜夜失眠中回想起大半生的一个个码头,一个个店铺,一个个身影……思考信客坚守的意义何在,为了那些世俗现实的百姓,或是内心的信念?
在王国篆敲开千年敦煌藏经洞时,心中一阵刺痛,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这样赤裸裸的摆在王道士的面前,脆弱的瑟瑟发抖,前途未卜。历史中的王道士或许不知道,这个洞,以后会是一个民族的终身遗憾。可耻的盗贼!千年文化的积淀只是三十英镑的价值,这不是买,这是抢劫!是欺骗!有时又会用另外一个念头安慰自己,想起那个时候的中国,实在是找不到几个懂得这些经卷真正价值的人来保护他们,山河破碎的时局,无人会记得这些文字的存在对一个民族的价值,在兵丁和难民的洪流中,花费资源来保护这些或许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被斯坦因掠去,或许是保存它们的一个更好归宿吧,至少避免了覆灭的命运。
比之文字构成的文化,也许人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东西。于是,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李冰的都江堰,至今还横亘在岷江之上。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都江堰是任何一个文化遗产所不能比拟的。虽说没有万里长城的激动人心,没有胡夫金字塔的雄伟壮观,但它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滋养成都平原长达两千多年并会一直延续到将来。李冰带给成都平原的是沃野千里的丰衣足食,而带给世界的,就像那位作家发问的一样:活着或死了,该站在哪里?像李冰那样,站在惠及万代的都江堰上,应该也是一种吧。
余秋雨带着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的疑问,“于困惑中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装束,推开书房的门……悄悄的出发了”,因为“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机勃勃”。正如“礼失,求荒野”,培育文化的起点,那些荒野,村庄,庙宇,断壁残垣,悠长山河,或许还留存着古老文明的神秘基因。时间和文字在一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极为温暖的方式,千里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时间积淀的不仅是古老文化,还有忘却的文化历史,文化,经历着一场苦旅。这是最喜欢的如梦起点的起点。
《文化苦旅》首版于一九九二年,此后一直再版,直到我最近拿到的这个版本。在懵懂的年纪草率的读过这本书,当时内心什么感受现在已经忘了许多。所以在如今这个不大不小的年纪再次读起来,知识储备和见识更多了一些,使得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我期待在我三十岁,四十岁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断有新的理解。
自古,“文化”二字总是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你知道它就在生活各个方面,但是当你伸手想要仔细看清它的时候,它总是唱着神秘的歌慢慢在迷雾中越来越模糊,飘渺。它总是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楚,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人类社会,总因文化而庆幸,苦恼,惋惜,悔恨,兴衰,流血……伴随创造,培养,传扬,遗失,发掘,保护。
文化对于美第奇家族来说,是把财富和权力化为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拉斐尔,德拉瑞亚,波提切利,马萨乔,多那太罗……是佛罗伦萨“艺术之都”的辉煌。是的,文化需要资助,历史上许多文化大家都是精神上的百万富翁,物质上的站街乞丐。在中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历史转型时期,总是很难看到权力资源、财富资源助力于文化资源的挖掘。相反,往往是文化沦为它们的附庸,文化是最易被放弃的东西。历史上数次的焚书,灭城,一把火毁灭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数年的底蕴,把人类带入文明的火也是毁灭文明最便捷的方式。中国古代最喜欢搞的科场案也是毁灭文化大家最方便的借口。就中国来说,经历如此名目繁多的毁灭之后,我们至今还能毫不费力的在两千年出土的陶器上看到熟悉的汉字,上天垂爱!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民族之幸!
平心而论,世界范围内,中华文明在几大古文明中不算最早的。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早于中华文明一千多年。印度文明,克里特文明也不比中华文明晚多少。我们耳熟能详的玛雅文明,古波斯文明,两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西希伯来文明,亚述文明……雅利安人,玛雅人,波斯人,西徐亚人,贵霜人,帕提亚人……他们如今何在。想到这,令人震撼,只剩下华夏文明,但更多的是惊讶,那么漫长的历史,那么多的角色出现,居然只剩下一个幸运儿。
而一些文明,至今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其他南亚文明聚集地中东地区,存在着现今世界上最最集中的恐怖主义。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充斥着着爆炸,绑架,滥杀,四处硝烟,断壁残垣。滋生文明和威胁文明,全部源自同一片土地,是不是一种千年的报应。
余秋雨在考察了这些地方后认为:宗教极端主义的产生,是文明的冲突,在文明最集中的区域,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冲突的每一方都被自己绑上了精神盔甲,表面上强大而勇敢,实际上狭隘而气闷。冲突的起因可能已经难辨起因,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宗教极端主义的参与者其实后放弃了思考,只是用最简单的暴力把灾难转嫁并扩大为别人的灾难,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麻木的快感。
也许在今天看来,还有某些其他因素的左右,比如石油财富,比如大国政治干预,但是总是令无数文明苦苦哀求,求他的子孙们,赶快停手,回归理智。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摸索创造的财富被后代以同样的鲜血和生命疯狂毁灭。对此,我们除了发出一些微弱的叹息和警示,又能做什么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