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老子愚民思想》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17:15

如何写《老子愚民思想》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老子愚民思想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分析老子愚民思想的历史背景、内涵、影响,还是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根据主题确定文章的框架和重点。
2. 研究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是老子愚民思想的主要来源,要深入研究《道德经》的内容,了解老子的生平、思想体系以及其时代背景。
3. 理解愚民思想的内涵:在分析老子愚民思想时,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包括愚民的定义、愚民的目的、愚民的方法等。避免曲解或误读老子思想。
4. 分析愚民思想的历史背景: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分析老子愚民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5. 探讨愚民思想的影响:老子愚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都受到了其影响。分析这些影响,有助于展现老子愚民思想的独特价值。
6. 结合实际案例:在分析老子愚民思想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如历史上的某些事件、人物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避免主观臆断:在分析老子愚民思想时,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

《老子》笔记03:老子真的主张“愚民”吗?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贤:标榜贤才。《老子章句》河上公注:“‘贤’,谓世俗之贤,去质尚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䘵,不贵之以官。”《道德经解》释德清注:“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

另一解,“不尚贤”,指不崇尚多财。蒋锡昌按:“《说文》,‘贤,多财了;从贝,臤声。’不尚贤,犹不尚多财;与下文‘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一律,皆指财物而言。敦本‘贤’作‘宝’,盖为后人旁注之字,不尚多财,则民不争,此老子正用本义。”

见:读,显现意。

可欲:多欲之意。按:徐仁甫广释词云:“可犹多……疑‘可’读为‘夥’。可、夥皆歌部字。《说文》‘谓多为夥’,……《史记陈涉世家索隐》引服虔曰:“梦人谓多为夥。”老子、屈原皆楚人,正合用‘夥’(‘可’)字。”

译:不标榜贤才,可使民众不争功名;不以难得的财货为贵,可使民众不起偷盗之念;不显耀让人产生众多欲望的事物,可使民人的内心安定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使民众心灵开阔。释德清云:“断妄想思虑之心,故曰虚其心。”

弱其志:使民众意志柔韧。

这里的“虚”、“弱”,是老子的特有用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如十六章“致虚极”、四十一章“弱者道之用”等,都是表达正面的、肯定的意义。

译: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民众,要使其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身体强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抢的欲念。王弼注:“守其真也。”即是说,保持心灵的纯真朴质。五十七章云:“我无欲,而民自朴。”可证老子倡导的“无欲”,是为了保持心灵的纯真朴质。

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去为,即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物。

童书业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从春秋时代的自然主义思潮来的。在春秋时,已有‘无为’思想的萌芽,老子发展了这种思想,把’无为‘思想作为他的政治理论的核心,这是和他的处世哲学相联系的。他的处世哲学以退为进,以后为先,应用到政治上,就是‘清净无为’。这种‘无为’思想反映的阶级性,自然是小所有者的利益。小所有者隐士反对统治者的作为,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是扰乱天下,使百姓不安。他们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生自长,自由发展。”

译: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抢的欲望。让那此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处理事物,就没有不能治理的政事的。

【阐发】

后人批评老子的“愚民”思想,主要来自于这一章,但老子真的主张“愚弄”民众吗?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老子主张要“虚”民之心、“实”民之腹、“弱”民之志、“强”民之骨,要使民“无知无欲”。字面上看,老子确实想要“愚民”。

不过从上面的注释中,我们已经了解“虚”与“弱”,“无知无欲”,在老子的哲学中,都不是消极的意义。

《老子》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虚”、“静”是“道”的特征。“道”因为“空虚”不实,所以才潜藏着无限的生机,不断的创生万物,如果没有“虚”,“道”的创生功能就无法发挥出来。“致虚”、“守静”是人接近“道”,通达“道”的方法。

《老子》四十一章云:“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创生作用的特点,这种作用虽然很微弱,但却绵绵不绝,作用无穷。“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情况,正是“无为”状态的一种描写。正由于“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自己是被“道”生出的,而是自生自长的。

可见,老子的虚心弱志,不是让民众变得虚弱软弱,而是引导民众接近大道。

无知,不是让民众变笨,而是让民众不要投机取巧。

无欲,也不是让民众不要有欲望,不然就不用“实其腹”了,而是不要让民众产生过度的贪念。

再从另一方面来看,“虚”、“弱”、“无知无欲”并不是专用来限定民众的,他也是统治者,圣人所追求的理念。

最后,老子的“愚”,也不是一个消极概念,老子说,“大智若愚”,“我独愚人之心也哉”,在老子这里,“愚”本身也是值得追求的一种状态。

总之,老子的“愚民”思想,并不是统治者操弄民众,愚弄民众的思想,而是统治者效法大道,引导民众追求大道的思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