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22:14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自我鉴定最后一段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总结全文:最后一段应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和收获。这样可以让读者对您的整体评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突出亮点: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要突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亮点和优势。这有助于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 适度谦虚: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适度谦虚,表达出对自身不足的认识。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客观。
4. 表达决心:最后一段可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决心,展示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5. 结构清晰:最后一段要与前文保持一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以采用总分总或总分结构,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6. 语言简练:最后一段的语言要简练,避免冗长和啰嗦。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7. 避免套话:尽量用具体事例和数据进行支撑,避免使用空洞的套话和口号。
8. 符合文体要求: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调整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和风格。例如,在正式的公文或报告中使用严肃、客观的语言;在个人陈述或求职信中使用亲切、自信的语言。
9. 注意字数:最后一段的字数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100-200字左右即可。
10
央视《我的后半生》,终于在一片争议声中结束了。
在老龄化加速的社会中,关于老年人精神需求与情感权利的讨论越发激烈。
《我的后半生》,恰好就切入了这一现实议题。
整部剧通过七旬退休教授沈卓然的四段银发恋情,拉开了一幅关于老年人爱情的复杂图景。
这部剧改编自王蒙的《奇葩奇葩处处哀》,颇有点“剧如其名”的意思。
沈卓然丧妻一年后,在身边人的鼓励下重新开启相亲之路,不曾想竟先后遇到四位各具特色的女性。
从40岁的护士长连亦怜到同龄科学家聂娟娟,从强势市侩的吕原到酷似亡妻的乐水珊,每段感情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老年婚恋中的各种现实困境。
剧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对老年爱情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刻画。
沈卓然与连亦怜的故事在热烈开场后急转直下,当房产问题浮出水面,爱情的泡沫便轰然破碎。
这一情节虽显戏剧化,却准确抓住了老年再婚中最敏感的痛点,财产分配与家庭关系。
在寿宴上,连亦怜母子俩当众翻脸的一幕,无疑揭露了一部分“老年恋”背后的交易本质。
然而,剧作并未简单将所有老年恋情归结为利益交换。
沈卓然与聂娟娟的感情则展现了精神层面的相濡以沫。
两个年迈的灵魂通过书信往来、共同欣赏昆曲,建立起超越肉体的深层连接。
尤其是紫霞山上的那场对话,聂娟娟谈及生死时那种超然的态度,赋予这段感情以超越世俗的高度。
老年人的爱情究竟该是交易性的现实妥协,还是精神层面的知己慰藉?
剧中并未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感情线索引导观众思考。
每一段感情的结束方式各不相同,正如生活中老年人面临的各种情感困境。
沈卓然最后被乐水珊“抢婚”一幕,既荒诞又令人唏嘘。
这或许正是在提醒我们:年龄并不能成为爱情的障碍,但也不能成为忽视现实的借口。
虽然沈卓然的情感经历是主线,但《我的后半生》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通过中年夫妻沈青与刘丽娜的婚姻危机,剧作巧妙地平行展开了另一层家庭叙事。
沈青与刘丽娜的故事堪称当代中年婚姻的典型缩影。
沈青专注事业却忽视家庭,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已与客户艾斯李暧昧不清。
刘丽娜长期作为家庭主妇失去独立性,一旦步入社会就因缺乏辨别能力而落入投资陷阱。
这对夫妻的危机不仅来自外部诱惑,更源于长期积累的沟通障碍和相互忽视。
孙宝琴与刘得宝这对老夫妻则提供了另一种婚姻样本。
刘得宝想回老家买墓地的愿望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对生命终点的深层思考。
孙宝琴坚决反对的态度背后,则是对“陪伴”含义的不同理解。
在这对“市井老人”身上,编剧以朴实的笔触展现了普通老人面临的晚年抉择。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虽有刻板化之嫌,但也不乏闪光之处。
连亦怜的算计背后是对病弱儿子的保护,聂娟娟的孤傲外表下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乐水珊对李黑豹的回心转意也并非没有情理依据。
即便是被塑造得最为市侩的孙宝琴,也有着维护女儿利益的母爱本能。
这些角色虽不完美,却各有其生存逻辑,构成了一幅多元的社会百态图。
《我的后半生》最大的亮点,是其演员阵容。
张国立出演的沈卓然集儒雅知性与脆弱真实于一身,他将教授从丧偶的颓丧到重获爱情的振奋,再到多次情场受挫的复杂心理变化,都演绎得细腻入微。
特别是面对聂娟娟时那种矜持却又炽热的情感表达,将老年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尊严的坚持完美融合。
梅婷饰演的刘丽娜则展现了一位中年女性的多重困境。
她既是任劳任怨的儿媳,又是追求自我价值的职场新人,更是感情失衡中的妻子。
梅婷以其细腻的表演将这些矛盾糅合在一个角色中,尤其是在发现丈夫精神出轨后那种克制而痛苦的眼神,令人动容。
佟大为饰演的沈青,成功刻画了中年男性职场与家庭的双重压力。
从早期对妻子的冷漠到后期的悔悟反思,他的表演既有情绪爆发的瞬间,也有内敛克制的一面。
配角中,许娣饰演的孙宝琴虽然形象略显刻板,但其接地气的市井气质为剧集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
牛飘饰演的老苟以其洒脱不羁的性格与沈卓然形成鲜明对比,其意外去世更成为整部剧情感升华的关键节点。
韩童生饰演的丁穆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后的表演尤为出色,他以微妙的眼神变化和肢体动作,精准传达了记忆丧失过程中的困惑与恐惧。
当他在养老院中不认得自己的妻女时,那种茫然的表情令人心碎。
《我的后半生》的叙事节奏颇具特色,它既有传统家庭伦理剧的细腻铺陈,又不乏当代都市剧的快节奏转折。
沈卓然四段感情的起伏跌宕与沈青家庭危机的平行展开,共同推动剧情发展,形成了紧凑而不失深度的叙事框架。
不可否认,剧中确有不少“狗血”桥段。
葬礼上的闹剧、护士长寿宴上的翻脸、乐水珊婚礼上的抢亲……
这些情节设计虽然富有戏剧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老年情感的严肃探讨。
剧中人物间剑拔弩张的冲突固然能吸引眼球,但过度依赖这种方式也导致了对现实生活的简化处理。
然而,正是在这些表面上的“狗血”之下,剧集埋藏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层观察。
老人再婚面临的家庭排斥、中年婚姻中的权力失衡、养老问题背后的代际矛盾,这些议题都在情节冲突中得到了展现。
《我的后半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关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沉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年人的婚恋往往被视为不合时宜甚至不道德的行为。
剧中苟秉强的一句“老年人谈恋爱,那都是倒计时”,道出了老年人面对爱情时的紧迫感与无奈。
剧集通过沈卓然的故事,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老年人是否有权利,也有能力追求爱情?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无论是护士长的阳奉阴违,科学家的病痛困扰,吕原的强势霸道,还是乐水珊的犹豫不决,都无法否认沈卓然追求幸福的勇气和能力。
当他在最后一集宣布要住进养老院时,那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而非被迫接受的无奈。
同时,剧集也委婉批评了当前社会对老年人的功利化看待。
刘得宝跳河自杀的情节虽然戏剧化,却真实反映了许多老人被家庭忽视、被社会边缘化的心理危机。
老苟的葬礼上那段预先录制的视频,更是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暗示,老年人的价值不应仅限于照顾孙辈或成为子女的依靠,他们同样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活出精彩。
尽管《我的后半生》在老年议题的表达上有所突破,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老年婚恋动机的过度简化。
剧中的女性角色要么对沈卓然一见钟情,要么别有用心,很少有角色展现出对老年婚姻的理性考量和复杂心理。
此外,剧集对养老问题的处理也显得粗糙。
沈卓然作为退休教授,有房有车有稳定退休金,其选择住养老院更多是为了追求精神慰藉而非经济需要。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老人而言,养老问题远比剧中描绘的复杂得多。
另一个值得商榷的是剧集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处理。
沈卓然虽然形象正面,但他对儿媳家务劳动的理所当然接受、对女儿情感需求的忽视等,都反映了传统父权制下老年人的某些特权意识。
《我的后半生》并非完美之作,但它无疑是近年来少有的勇于正面探讨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电视剧。
在笑中带泪的情节背后,它传递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信息。
年龄不应成为限制爱与被爱权利的借口。
当沈卓然在剧终时与丁穆相依而坐,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生命的暮光,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坦然接受。
正如苟秉强留下的遗言:“有爱,一定要说出来;人生,不能留遗憾。”
这或许就是《我的后半生》想要告诉我们的: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追求幸福、保持尊严的权利从未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后半生》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老年爱情的电视剧,更是一曲关于生命价值与人性尊严的优雅挽歌。
它以戏剧化的方式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生命的后半段,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电视剧《老家伙》中,两位老年角色老苟与沈卓然的人生轨迹引发观众热议。
前者以看似不羁的生活方式完成自我救赎,后者用传统道德框架维护形象却屡陷争议,两人不同选择背后折射出晚年生活的真实困境。
老苟首次登场便带着争议色彩。
时年七十岁的他与小自己三十岁的田蓉组成家庭,这段年龄悬殊的婚姻被邻里贴上“老牛吃嫩草”的标签。
当好友沈卓然的原配妻子去世不足百日,他主动为对方张罗新伴侣的举动,更被指责为“不懂人情世故”。
这些表面荒诞的行为在关键时刻显露出深层逻辑——当听闻中年失业的刘得宝试图投水自尽时,患有心脏病的老苟毫不犹豫赶往水库,在报警同时联合他人展开营救,最终因体力透支诱发心梗离世。
急救记录显示,他生前已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医嘱明确要求避免剧烈运动。
这位被视作“不靠谱”的老人用生命完成最后一次担当。
生前预录的遗嘱视频中,财产分配方案打破常规:存款留给亲子,珍爱的萨克斯赠与老友,名下房产作为“嫁妆”过户给现任妻子。
公证材料显示,房屋产权变更手续早在半年前完成,特意注明“非遗产性质”。
这种安排既保障了伴侣未来生活,又避免其陷入道德非议。
医疗档案证实,他在抢救室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怪小田”,用个体命运解释意外死亡,消解了可能困扰生者的愧疚感。
相较之下,大学教授沈卓然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形象,却在具体事件中屡次暴露行为矛盾。
当养子连进面临住房危机时,他最初承诺过户名下房产,经人提醒可能影响子女继承权后立即改口“再议”。
房管所备案资料显示,该房屋产权至今未发生变更。
对待患病老友聂娟娟的照料承诺,他口头答应“全权负责”,实际将护理工作转嫁给儿媳,导致亲家母多次向社区投诉。
最受争议的是原配合葬问题,尽管掌握决策权,他坚持要“征求子女意见”,民政部门记录显示此事拖延八个月仍未落实。
两人行为差异在生死关头尤为明显。
老苟的急救时间线显示,从接到求助电话到抵达现场仅用18分钟,其间完成报警、联络救援人员、确定施救方案等系列动作。
法医鉴定报告指出,若非及时干预,刘得宝的溺水时间将超过生存极限。
沈卓然处理养子住房问题时,从首次承诺到最终回避历时三个月,社区调解记录记载其三次变更说辞,导致家庭矛盾升级。
财产处置方式更体现不同价值取向。
老苟遗嘱经公证处确认,财产分配覆盖法定继承人、配偶及挚友,每个环节均有法律文书佐证。
沈卓然名下房产估值超三百万元,却始终未形成书面约定,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其多次用“亲情”“信任”等概念回避具体承诺。
当田蓉依据遗嘱继承房屋时,不动产登记中心数据显示当日完成过户;而连进至今仍在租房平台留有找房记录。
社会关系处理方面,老苟看似随性的生活态度反而赢得广泛尊重。
追悼会现场监控显示,除亲属外,社区工作人员、被救者家属及二十余位邻居自发到场。
沈卓然组织的家庭会议录音中,多次出现子女质疑其“说得好听不做实事”的对话片段。
心理咨询机构评估报告指出,其家庭成员间信任指数低于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两个古稀老人用不同方式诠释晚年生活。
老苟的急救医疗费清单显示,他生前未购买商业保险,全部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沈卓然书柜里的精装版伦理学著作与其实际行为形成微妙反差。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前者用清晰的法律文件保障身边人权益,后者困在道德话语中难以实践承诺。
社区调解档案里,关于老苟的纠纷记录为零,而沈卓然近三年涉及六起家庭矛盾调解。
生死观差异最终塑造了不同的人生终章。
老苟的死亡证明显示直接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法医补充说明施救过程符合急救规范。
他的告别视频在小区播放量达147次,物业值班表证实连续三天有居民自发擦拭公告栏里的讣告。
沈卓然书桌上未写完的回忆录被发现时,第三章标题仍停留在“论责任与担当”,墨水渍晕染的字迹仿佛某种隐喻。
当暮年钟声敲响,真正的体面不在于维护完美表象,而在于直面生命本质的勇气。
房产证上的产权变更记录、急救中心的通话时间戳、公证处的文书编号,这些冰冷的数据拼凑出两个鲜活的晚年样本。
老苟用法律框架守护情感,沈卓然用道德话语回避责任,前者在制度规范中实现人情温暖,后者在传统观念里陷入现实困境,这种反差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参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