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22: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大学心得体会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即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感受。可以是关于大学生活、学习经历、成长感悟等方面。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自己的大学经历,正文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突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避免泛泛而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大学生活:描述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生活点滴,如参加社团活动、结交朋友、体验宿舍生活等,表达对大学生活的喜爱和感悟。
b. 学习经历:回顾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如学习方法、课程选择、学术研究等。
c. 成长感悟:结合自己的大学生活,谈谈对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认识,展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第一人称,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b.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c. 避免口语化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性。
5. 举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覃缨淇
眼下,2024届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职场。从学生到社会人,他们正处在身份转变的过渡期和适应期。校园时期的哪些收获能为他们赋能,更好地走好未来职场路?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4名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求学几年最重要的收获,48.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勇于面对问题,增强决策力;43.9%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认识自身的不完美,变得更好。
马晨睿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今年的硕士毕业生,现在已入职北京一家单位。马晨睿说,大学期间导师的教诲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心态、处事方式都有很大影响。“我们师门每周都开一次组会,大家坐在一起阅读学术资料、交流心得,让我在学术上有很多收获。导师还经常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体悟,我很有感触。”
马晨睿与记者分享,导师时常提醒大家,人总有处于巅峰的时刻,也会遇到低谷时期,但不管发生什么,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此外,在读书的同时,导师也让大家要“抬头看一看”,多接触社会,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踏踏实实地做学术、做人、做事,这都是导师教我的。”
马晨睿还受一名党员同学的影响很大。“当时他作为预备党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从偏远落后的农村,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北京读书。他立志学有所成时,回到老家反哺家乡。他的那次分享对我触动非常大,令我每每想起仍犹如在昨日。”马晨睿说,国家发展就需要这样的热血青年,每个青年都应当有这样的品质,“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更好的小家、大家而努力奋斗”。
马晨睿还发现,不少同学都有自己喜欢并长期坚持下来的爱好,相比之下,她有些自愧不如,“我要培养一项热爱的兴趣,并提高行动力和专注度,不断督促自己进步。”
大连医科大学五年制医学本科毕业生王信源,正在为考研作准备。回首大学时光,他感叹自己没有虚度,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都说大学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是为走入社会打基础的。我在这里学习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提升了沟通社交能力。”
北京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4届硕士毕业生于非晚也表示,大学时期在专业上的积累为自己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这几年,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其次是组织能力,“我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都参与了许多学生组织的工作。不管是团队协作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进步很大,让我能更好地胜任现在岗位的工作。”她说,自己要做一个“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人。
求学这几年,哪些收获对自己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勇于面对问题,增强决策力位列第一,48.4%的受访毕业生选择此项,43.9%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认识自身的不完美,变得更好;40.0%的受访毕业生觉得是敢于表现自己。其他还有:学会独处、更加独立(39.9%),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38.8%),习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34.0%),自主学习能力(33.5%),大学期间的实践经历(29.2%),更强的抗压能力(25.3%),培养了思辨能力,不人云亦云(22.1%),开阔了眼界,更关心国家发展和国际局势等(11.5%)。
受访大学毕业生中,大专/高职的占16.8%,本科的占76.5%,研究生(硕博)的占6.7%。男生占55.4%,女生占44.6%。
(应受访者要求,于非晚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是《四书》第一篇《大学》的开篇第一~四段。第一段也就是《大学》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纲目”,是这篇文章的“骨架”。古人文章写的真好,开宗明义,气势磅礴,可谓是千古名篇!《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写的一篇论文。所谓《四书》,第一篇是《大学》,第二篇是《中庸》(作者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子思),然后是《论语》和《孟子》,是南宋的朱熹把《礼记》中这两篇论文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总名便叫作“四书”。
开篇第一句话,直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指出大学之道,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什么是大学?不是指现在的大学,而是指“大人”的学问。什么是“大人”呢?《易经》乾卦《文言传》是这样定义“大人”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一段不用翻译也能读懂,这里对大人的解释,是指圣人,也就是伟大的人,“内圣外王”的人,大人的学问之道,就是“明明德(发扬光明的道德),亲民(于民为亲,人民至上),止于至善(张居正说得很形象,止就是到家了,不走了住下了。而这个家是哪里呢?仁就是家,就是至善)”。紧接着,曾子重点论述了这个“止”字的内涵。一个人知道“止”太重要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大人的学问,“得”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下万物、万事,都是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要做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智慧的人,首先得知道“止”,之后做到“清静、安心、周虑,修心、养性,培养高尚的情操”。一个人不知“止”,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就难以做好“修身养性”。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一个人能抓住根本所在,能有始有终的去修身,知道先后次序、知道轻重缓急,那么他修身的学问就接近“道”了。《大学》仅仅就这一段话,就足够你一辈子玩味无穷的思索与实践。
第二、三段曾子告诉你古之造就圣人的修炼方法,就是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行为准则。
第四段曾子指出,自古以来,不管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本。说了半天,让你“知之至也”、让你知道“根本”,知道什么是关键?什么是根本?曾子说了,只有一条,就是“修身”,不管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这就是“知”的最高境界了。怎么修身呢?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做到这一点就是“贤人”,也是“内圣”,具备了这个条件,再去奉献社会,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明德”,那么你算是一个伟人了,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圣人”了,除了“内圣”,进一步到“外王”的伟大事业了。
《大学》后面的论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都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古人读“四书、五经”,一般都是先读《大学》,树立人生的伟大目标和行为准则,再读《中庸》、《论语》和《孟子》。今天分享一些我的学习体会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南怀瑾写的《原本大学微言》。如果要深入理解《大学》的精神内涵,需要你认真仔细的研读,而且要反复读,不断加深理解,并且做到知行合一去实践和体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