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静女思想感情》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2:49

写作《静女思想感情》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静女思想感情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 - 确保文章主题是关于“静女”的思想感情,避免偏题或内容过于发散。
2. "人物形象": - 详细描述“静女”的外貌、性格、习惯等,使读者对她的形象有清晰的认识。
3. "情感描写": - 准确捕捉和表达“静女”的情感变化,如喜悦、悲伤、疑惑、坚定等,让读者感同身受。
4. "心理活动": - 描写“静女”的内心世界,展现她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5. "情节设置": - 通过具体的事件或场景,展示“静女”的情感发展,使文章有连贯性和吸引力。
6. "修辞手法": -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表现力。
7.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保持语言的优美和准确性,避免口语化或过于书面化的表达。
8. "结构安排": - 合理安排文章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确保文章逻辑清晰。
9. "情感共鸣": - 在描述“静女”的思想感情时,注意引发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城墙古老传说代代传承《静女》诗篇象征永恒纯真的爱

□记者 李杉 文/图

两个郎情妾意的青年男女约定在古城墙某个角落相见,女子将美好的爱情信物赠送给心爱的男子,男子将这信物细心收藏,认为是世间最美好的宝物,这“美好”二字并不单单指的是信物,而是因为,是心爱女子赠送的,有了这份真挚的、坚贞不渝的爱情,信物才显得格外珍贵。

这段美丽的传说出自于《邶风·静女》,而青年男女约定的相见地点就是邶城遗址如今残存的一段古城墙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这次约会的影子,邶城也因这次约会“定情”千年,传唱至今。

如今,邶城村还保存着许多商周时期珍贵的、仍可觅见踪迹的文物古迹,同时也佐证了《诗经·邶风》衍生地的确切位置。

城墙古老传说代代传承

多处古迹仍可觅见踪迹

邶城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今年54岁的胡希庆在邶城村当了20多年村干部,他是土生土长的邶城村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墙面上斑斑驳驳的弹痕,是当时我们村解放时留下的。这些零散的大石块都是城墙脱落下来的。”胡希庆指着墙面上清晰的弹痕说,老城墙有四扇城门,分别是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夜里把城门用铁锁一锁,进出村庄的道路就被封闭了,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老一辈人为了抵御匪患,在四扇城门上分别修建了炮台,每个炮台上安放一门土炮。城墙根儿下还有一道深深的壕沟,其作用相当于护城河,虽然现在已不复存在,但早年间,想越过壕沟从城墙上爬过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城墙有十几米宽,不仅方便马车通行,孩子们放学后还在城墙上面跑着玩。

听村里老一辈人讲,当时修建城墙时,用小米汤浇筑,以求坚固,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水泥。虽然用小米汤浇筑城墙的说法是村里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但城墙千百年来仍坚不可摧,其中一定有重要的诀窍。

而且据考证,用小米汤浇筑城墙是传承了上千年的古法,如今一些古建筑的修复还在用这项技术,实践证明,这种配比了小米汤的材料,达到了水泥的强度、硬度。

在村东头有一条教场路,相传是古人习武的地方;另一处高于地面约5米的夯土平台名为点兵台。老家是邶城村的李义年,现为瓦岗乡教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起童年趣事,他娓娓道来:“以前村民用锄头犁地的时候,在教场路还挖出了箭头,证明这地方是当时士兵练武的地方。虽然现在教场路和点兵台已不存在了,但我们小时候经常跑到这些地方玩,上体育课还在点兵台上跑步。”

“我们村李九国家的家门口还有古人所用的下马石,虽然年久风化,还是保存了下来。”李义年带着记者来到李九国家,这是一处老宅,有很多间房屋,李九国住的是其中一间,外表看起来虽有些破败,但却异常坚固。

李九国今年80岁,说起他住的这处老宅,他赞不绝口:“到阴天下雨时,无论雨有多大,只要雨一停,院子里就不存水。”李九国说,老宅的排水系统非常完善,有时雨下得很大,但只要雨停了,雨水随即流向他处,院子里不存水。

残存古城墙留下许多典故

村周围还有多处文化遗址

《静女》是最为纯真的情歌之一,青年男女约定时间,在古城墙下相见,虽然女子开了个天真无邪的玩笑,但献上一株真情“茅荑”的静女却把最纯真、最美好的感情托付给了心爱的男子,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画面勾勒得栩栩如生。

少男少女约会的地点就在古城墙下,记者随同汤阴县地名办工作人员、汤阴地名专家、瓦岗乡民政所以及邶城村村民,来到位于邶城村西头的一处遗址,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霜雨雪洗礼,如今,邶城遗址还保留着几段孤立的古城墙和断断续续的残垣断壁,城墙呈现土褐色,一棵棵长在城墙上向外努力生长的树木展示着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当地的村民说,今年雨水丰沛,所以生长在城墙周围的植被非常茂盛。老一辈邶城村村民对古城墙的记忆尤为深刻,都能讲出与古城墙有关的历史典故,虽然是口口相传,有些也许无从考证,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更印证了这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灿烂文化的村庄。邶城村有一座村民自发修建的凤凰山古庙,庙里立着几块碑,碑文记载了《邶风》和古都邶城遗址的传说。

汤阴地名专家肖永让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武庚时期的传说和故事。回溯到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之子武王灭商之后,将商的畿辅之地划分为邶、鄘、卫三个方国(诸侯国),由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分别监管三个方国。随后采取以殷治殷的策略,保留了商原有的统治机构,“封纣子武庚于邶”,令武庚以族长的身份继续统率商的遗民,修筑邶国都城。据传,当年邶城城址修筑得很大,城东开辟有面积约20多亩的教场。教场北侧有高约5米的土台,被称为“武庚观兵台”。

周武王驾崩后,其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管叔、蔡叔、霍叔心怀不满,武庚乘机勾结三人起兵叛周。

西周大军在周公旦的带领下,平定了这场整整打了3年的叛乱。武庚和参与叛乱的管叔被杀,蔡叔、霍叔二人流放东北。从此周政权才稳固下来,邶城也变为了废墟。

1978年,残存下来的邶城遗址被列入汤阴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村子周围还有多处殷商文化遗址,地下仍有古城墙基。

城墙下见证青年男女美好感情

《静女》诗篇象征永恒纯真的爱

虽然残存的古城墙已不复当年胜景,但站在古城墙下,望着两人多高的城墙,思绪万千。“也许就在这城墙下,曾有一个美丽、文静的女子躲在一旁,看着那个英俊的心上人着急地走来走去。”肖永让在一片农家小院的空地上,一句句讲述、一字字分析《静女》的美好寓意。

在那个人们思想非常保守的时代,建立了美好感情的少男少女并不敢在公开场所幽会,而是选择相对隐蔽的地点。那时没有先进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双方只能提前约定好时间、地点相见。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美丽、文静的女子约男子在城墙某个角落相见,男子在赴约时,一定是怀着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可男子早早到了指定地点,却不见女子身影,禁不住“搔首踟蹰”,男子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又不敢离开。谁知,是女子看到心爱的男子后,故意找个隐蔽的地方把自己藏起来。可见,这是一位天真、活泼的女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在等待中,男子想起女子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这爱情信物令他无比陶醉和神往。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心上人怎么还没有等到,男子在徘徊中又想起姑娘从郊外采集而来,赠送给他的“茅荑”既好看又新奇,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包含了姑娘相赠时的深情厚意,男子在意的并不单单是定情信物,而是因为,是心爱女子赠送的,有了这份真挚的、坚贞不渝的爱情,信物才显得格外珍贵、格外好看。

故事的结尾当然是有情人最终相见,少男少女之间的美好爱情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残存的这段古城墙必定见证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邶城也因此次约会“定情”,传唱千年。

《静女》,搔首踟蹰的等

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搔首又踟蹰,就是一边用手挠头,一边踱来踱去地等人。等人的人儿心情一会儿焦急、一会儿喜悦、一会儿怀疑、又一会儿担忧。

“搔首踟蹰”这个成语出自《诗经》里的《国风·邶风·静女》这首诗。诗的本意并不是大家从字面理解的一个女孩儿搔首卖弄着风姿,而是描述一个等待约会的男子焦急挠头、纠结着急的心情。

-1-《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美丽姑娘不爱说话,约我城楼墙下见面。为何约定故意不见,踱来踱去用手挠头。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秀美姑娘不爱说话,送我一枝红彤管笛。鲜红彤管光彩夺目,颜色鲜艳越看越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野外归来采荑送我,荑草美丽异常珍贵。并非荑草美得特殊,只为美人亲赠而贵。

文静不爱说话的姑娘,约小伙子在城楼墙下见面。到了时间,却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没有电话也没有微信的日子里,沟通的方式就是原始的人工口头告知。姑娘上次见面告诉小伙儿下次约会的时间地点,小伙儿就只能如约而来。到了约会时间,小伙见不到姑娘,又无法联系到姑娘,只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不知如何是好。就像我们现代人到了约会时间,打不通电话、发了微信也不回的心情。

急了一段时间,小伙儿又开始怀疑:“难不成姑娘对我无情、故意耍我?应该不是!“小伙瞬间打消了怀疑。手里还拿着上次姑娘亲手送的红彤彤的管笛,这管笛如此漂亮夺目,一定是姑娘对他有意才会送的。

心安了一会儿,小伙儿又开始焦虑:“难不成姑娘心思有变、最近喜欢上了别人?应该不是!”小伙又赶快说服焦虑的自己。上次姑娘野外归来,还专程采来荑草赠与小伙,虽然荑草并不特别,但正是美人亲手采摘、特意赠送才格外珍贵。

相信接下来姑娘还不来,小伙儿又该胡思乱想了:“是我上次说错什么、做错了什么、惹得姑娘生气了吗?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我俩交往吗?会不会是姑娘出了什么意外?那有没有受伤?难道是姑娘身体不舒服生病了吗?那严不严重、痛不痛苦?”

约会中等人的心情是最复杂的,期望她来又怕她恼,期望她开心又怕她移情,期望她快来又担心她出意外,未知原因的等待最折磨人。


-2-踟蹰在西湖边的苏小小

小伙等姑娘只是城墙下的一小段搔首踟蹰,而姑娘等小伙可能就是一辈子的踟蹰。

西湖边上,美丽歌妓苏小小遇上了当朝宰相之子阮郁。两人一见如故坠入爱河。但两人身份悬殊,阮郁的父亲强烈反对这门婚事,骗阮郁自己身负重病,叫阮郁火速回家。阮郁情急别离苏小小,但回到家却被父亲逼迫娶了他人。

送别了阮郁的苏小小再也等不到阮郁归来,她坐着她自制的油壁香车,一个人踟蹰在西湖边上,回忆她和阮郁的美好时光。想来她的心情也像《静女》中的小伙转了千回,痛了千次,没有想到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后来苏小小遇见了一个长得和阮郁很像的书生,他叫鲍仁。鲍仁虽有一身才华,却没钱上京赶考。鲍仁的出现,激起了她对于阮郁的思念,于是苏小小慨慷解囊,帮助了处于困境的鲍仁。

鲍仁果真没有辜负苏小小心意金榜题名,但当功成名就的鲍仁回去杭州看望苏小小时,苏小小已经因病去世,年仅十九岁的一代佳人从此香消殒落。

就这样等了一个人,又等了一个人,苏小小的一辈子都在搔首踟蹰的等待中渡过。只是我们知道,在失望的等待上再失望一次,在愈合的伤口上再割上一刀,这种痛更加令人绝望。

如今那个用一生踟蹰等待的姑娘就葬在西湖边,景点“钱塘苏小小之墓”前写着“桃花流水窅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的不朽诗篇。苏小小用一生去等待阮郁,鲍仁又用余生去等待苏小小,这段凄美的三角恋情在西湖上空永久回荡。


-3-无期的搔首踟蹰

曾看过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讲述一位大学教授养了一只叫“八公”的小秋田犬。每天早上八公会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一天教授因病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然而八公在之后的九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直到最后死去。

不知这九年里,八公有没有担忧过、动摇过,或者它没有人类思想那么复杂,它没有搔首也没有踟蹰,只是每天充满希望地去等待,期待有一天奇迹会出现,主人回归来。


想到了忠犬八公,我突然一惊,我们是否低估了《静女》中等待男子的真情。

谁说《静女》中的男子只等了一小会儿,说不定他像八公一样,也已经在城墙下等了爱妻一辈子。

曾经沧海,再难为水。

伊人已去,此心已死。

彤管荑草,余生相伴。

昔日倩影,永存心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