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精神科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4:13

如何写《精神科心得体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精神科心得体会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精神科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对精神科的理解、感悟和体会。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背景和目的,正文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精神科的基本概念:介绍精神科的定义、研究范围、治疗手段等。
b. 精神科的学习经历:分享自己在学习精神科过程中的收获,如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等。
c. 精神科的工作体验:描述自己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感悟,以及与患者、同事之间的互动。
d. 精神科的社会价值:探讨精神科在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保持文章的规范性。
5. 实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例如,讲述一个

心声 | 在精神科病房,我体会到了太多中年人的无力




一封来信❤

温暖的灯塔:


今年7月底,带着已两天不吃不喝、痛苦至极的孩子,我们住进了回龙观特需病房,这个结满了葡萄的小院。那时,我和娃爸的心情像被黑压压的乌云全方位结实的包裹着,感觉我们已按青少年情绪障碍恢复指导尽力做了,但孩子还是持续处于高度紧张中,并再次突然爆发了,总感觉哪里不对,于是,我们带着痛苦、迷茫、无助开启了陪娃住院的生活。


希望在这里能找到一丝希望。


入院当天,娃就开始了吃喝。后来几天是连续三级查房,大夫每次查房时的详细问询,都给我们示范了什么是有温度的问诊,一遍遍帮助孩子回忆、思考、描述细节,似乎把埋藏在孩子大脑中看不见的碎片似的内容,一点点拼接好,具象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主治大夫额外详细的了解了孩子从小的成长细节,诊断为一种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在学习了大夫推荐的科普书籍后,我发现日常生活的细节竟然都对上了,不但孩子的细节,甚至连我和娃爸多年相处中很多生活细节的困惑,都逐一解开(娃爸自我诊断也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我竟然释怀了。


这个诊断,不仅明确了孩子的治疗方向,更帮助我们加深了夫妻间的相互理解。那一刻,我们心中的乌云慢慢驱散了,一缕阳光从云彩背后渐渐照射出来。


除了医生诊断,这里还有更温暖的护理和咨询。每天,护士们都会带娃参加各种治疗活动:刚入院时,娃拒绝参加团体治疗,护士们就轮番过来磨,我和娃爸也尽量参加,到出院时,发现团体治疗是孩子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同时,针对孩子每天跑步的特殊需求,护士们还专门研究了应对方案,让孩子在每日外出治疗前后,在园区门口的空地上跑步,以便孩子恢复。


针对家长们,病房还提供家庭治疗和家长团体活动及家长教育课程。


在这里,我们的后悔、无助、焦虑等情绪都被稳稳地承接住,我们有一个安全的空间,可以尽情诉说,彼此安慰和照顾。


8月中旬,我们出院了,带着被照顾的暖暖的心和升腾起来的希望。每次去复诊,我们全家都有种回家看看的亲切归属感。这里就像灯塔,给我们坚定和指引,让我们永远有后盾的支撑,带娃更好的航行在恢复健康的道路上。





01



中年家长的困境


再读这封来信,我的眼里依旧蓄满泪水。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父母带孩子求医的艰辛历程。作为医生,我们深知其中的不易。为了尽可能帮助每一位患儿,医生们常常延长出诊时间,不断加号以确保更多患者能及时就诊。


这封信不仅承载了年轻父母求医路上的奔波与心酸,更折射出他们生活中的多重压力:带孩子看病的同时,他们还要兼顾工作,毕竟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正是职场的中流砥柱,长期离岗无疑是一种无形的负担。此外,他们还需与学校保持沟通,期待孩子康复后能顺利回归校园。


如果父母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求医路上将更加艰难。而对于许多中年人来说,这仅仅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家中还有病弱的老人或年幼的二胎,他们甚至连“崩溃”的时间都没有。



02



门诊上“各式各样”的中年父母


“听不见”型父母

这类父母即便面对孩子明显的痛苦表现——如自伤、自杀的伤痕或情绪崩溃,仍然选择“无视”,坚称孩子没有问题。这种态度背后,往往是父母的“无法面对”和“难以相信”。他们需要时间来逐渐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而作为医护人员,我们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正视问题。


“斗士”型父母

这类父母常常与孩子陷入对抗状态,将孩子的学业下滑、睡眠不足等问题归咎于手机使用或网络成瘾。他们的情绪容易被愤怒和崩溃裹挟,与孩子的交流往往升级为“战争”。不仅如此,他们有时也会将矛头指向医生,表现出愤怒、质疑甚至鲁莽的行为。面对这样的父母,医护人员需要以专业和包容的态度,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痛定思痛、不知所措”型父母

这类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往往会全盘否定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耗中。他们可能会完全放弃原则,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当这些父母来到诊室时,脸上常常写满疲惫和无力感。在查房或交流过程中,他们容易情绪崩溃,甚至因某些关键词而泪流满面。对于这类父母,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信心和应对策略。


我们深知家长们的无助、无力甚至愤怒,这些都是他们在面对孩子疾病时的真实反应。我们不仅帮助孩子,也希望通过特需团队的力量支持整个家庭,让每个成员都能积攒力量继续前行。谁没有低谷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呢?但我们愿与您同行,让您不再孤单。




一封回信——帮助与陪伴

在您的信里提到了我们给您的帮助,在我的回信里我想说说您们一家带给我的受用一生的启迪。


我在六院进修的时候,跟随郭延庆教授看到过很多小龄的孤独症谱系的患者,确诊后,许多家长感到天塌地陷,甚至怀疑诊断,四处求医,试遍偏方和百草,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导致孩子发展滞后,甚至在7-8岁的年龄都发展不出语言,并且伴随了很多问题情绪和行为的家长和家庭不计其数。


但是在您们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果敢。感谢您们迅速接受诊断并积极配合治疗,开启全新的治疗模式。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多次家长访谈过程中二位的认真、谨慎让我钦佩。您们搜集孩子童年的各种资料,走访抚养人、各个阶段的老师,提供系统、有价值的个人史资料才最终让我们做出确切的诊断。


孩子的病情在出院后也有过波动,有大有小,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而每当孩子迈过一个“坎”,我们全科室的工作人员都会为之振奋。


受您们的启发,我们在孩子出院后组织了每周五的读书会,精读《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这本书,我们的医疗、治疗师、护理团队都在过程中大有收益,对于孩子住院时的一些思维和行为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也收治了几位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我们积累了更多经验,能够更妥善地处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我想这都归功于您们。


最初,您们夫妻二人各自为战,妈妈也不理解爸爸和孩子的行为。通过多次访谈和家庭心理治疗,我们逐步解决了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每次见到二位,我们都非常开心,积极、有爱、乐观、幽默,在你们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给我长时间、持续的感染,让我更加热爱我的职业,也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


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您们不仅帮助我在专业上不断精进,也让我以新的视角看待生命与疾病。


谢谢,生命漫长,愿我们继续相伴前行。


作者简介

李玉龙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特需病房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

擅长:儿童情绪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儿童常见精神心理疾病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孤独症门诊;周四下午 儿童情绪障碍门诊



文字来源 | 临床心理科 李玉龙

编辑 | 宣传中心 宋晨萌

审核 | 宣传中心 郭晓洁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说句心里话:“精神科的病人是最不幸的”

只要是住在精神科的患者,病情鲜有轻微的。

不是精神分裂症,就是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

即便从医多年,每次面对这些,心情依旧沉重不已。

—想起之前接诊过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孩,精神失常2年,几乎从不和父母沟通,因为父母从不理解自己,总是被反驳、被打压,所以孩子也渐渐地不再想说。

就诊过程中家长一直在责骂孩子-要不是生了你,我也不用遭这些罪-,我也明白了孩子患病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只是我接诊过程中万千患者的一个缩影,想要让患者真正走出来,家庭观念、沟通方式、生活习惯,都是需要去改变的。

精神科的病人,其痛苦常人难以体会。

当你觉得生活不尽如人意时,来这里看看,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幸运。

—精神科见证了患者的悲欢离合。

与疾病的顽强抗争,和亲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这一切都让人深深感慨健康的弥足珍贵。

希望我们都能每日开开心心,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尤其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爱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