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0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制服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感受。是关于制服的美感、实用性、文化内涵,还是对制服的批判和反思?确定主题有助于你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2.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赞美制服,还是批评制服,都要有理有据,观点鲜明。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制服的背景和特点;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结合实际例子或个人经历;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实际例子或个人经历进行论证。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6. 文化内涵:在讨论制服时,可以适当涉及文化内涵。例如,制服背后的历史渊源、社会意义等。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深度。
7. 反思与批判:在赞美制服的同时,也可以适当进行反思和批判。例如,制服是否过于刻板、是否忽视了个体差异等。这样可以使文章
今天,鱼叔要聊一位真·顶流。
时隔35年复出,一经亮相,屠榜热搜;
还在央视开了长达6小时的专场直播。
可以说是人见人爱,全民推崇。
究竟是谁有这个实力?
来,有请「年度第一网红」——
三星堆。
为了这一刻,它已经静静等待了三千年。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众人。」
此次三星堆上新,举世瞩目。
共发掘出六个新的祭祀坑,已出土500余件文物。
其中5号坑出土的金面具残片,最为震撼。
三星堆这一神秘的古文明遗址,再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这共襄盛举的历史性时刻,鱼叔也挖到了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三星堆的前世今生——
《三星堆 · 消失与复活》本片属于央视大型纪录片《考古中国》的一个章节,该系列在豆瓣评分高达9.1。
它既有纪录片的严谨,又有剧情片的故事性,还有解密游戏的趣味性。
一部顶三部。
关于三星堆的由来,至今没有明确答案。
只能根据史料进行分析,尽可能推断出合理的猜想。
可光是这些猜想,就足以使我们正视历史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马牧河南岸。
「三星堆」这个名称,可能是当地人世代口传的结果。
「堆」,四川口语中有「人工累积」的意思。
三星堆,可简单理解为人工累积的三座土台。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分布示意图而三星堆的故事,要从1929年说起。
1929年春,广汉市南兴镇月亮湾。
农民燕青保和兄弟三人,在挖蓄水沟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宝藏。
他们不做声张,将400多件石玉器带回家中。
在那之后,「广汉月亮湾有宝物」的消息不胫而走。
彼时担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听闻此消息,隐约感觉并不寻常。
1934年3月,葛维汉与副馆长林名均教授组建了一支考古发掘队。
他们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于燕家的院子旁首次进行了发掘工作。
由此,正式揭开中国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
可正所谓「时也,命也」。
由于技术和运气的欠缺,葛维汉等人距离发掘出三星堆遗址,还差一步。
而这一次的擦肩而过,竟要等到整整52年后才能再相逢。
1986年,丙寅虎年。
似乎注定要发生一些不平凡的事。
这一年,四川考古所在月亮湾一带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共有200多人参与。
转机出现在7月18日。
月亮湾附近的砖厂工人照例在挖土,有一名工人挖到了几件玉器。
但是立刻被众人给抢了回去。
考古队闻讯赶到,现场动员大家:
「把拿回家的玉器全部交出来,否则将构成盗窃国家文物罪。」
上升到犯罪高度后,工人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看着玉器一件件被归还,考古人员都很兴奋。
但还不是庆祝的时候。
其中有一名实习的学生,连夜骑行40多里山路,返回成都报告。
省考古所的大队人马赶到,开展抢救式发掘。
终于,三星堆遗址的神秘之门被打开了。
在发现玉器的地底,又发现了众多文物。
还有牛、羊、人的骨头,以及蚌壳。
这就是后来的「一号祭祀坑」。
大约一个月后,距离一号祭祀坑三十米远的地方,又一个埋藏众多宝物的地点被发现。
也就是「二号祭祀坑」。
至此,几千年前的古蜀文明,展露真颜。
但令人伤脑筋的事也随之开始。
因为古蜀文明始终被当作一种地域文化,鲜少出现在官方史书中。
所以,专家学者也很难对这些文物展开研究。
这场古今对话,逐渐演变成了一场解谜游戏。
纵使艰难漫长,但人们从未放弃。
在三星堆首批出土的文物中,最有话题性的「流量担当」当属这三件——
「谜之微笑」青铜纵目面具;
「俯瞰众生」青铜大立人像;
「天外来物」商青铜神树;
各路专家围绕它们的猜想与争论,同样是最激烈的。
下面一件件来说。
第一件,青铜纵目兽面具。
它是二号祭祀坑体积最大的青铜面具。
五官造型奇特:长刀眉,鹰钩鼻,扁平嘴。
一双凸出的长眼睛直接为其命名——「纵目」。
问题来了,面具上的长眼睛,意欲何为?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蚕丛是蜀人的先王,而纵目恰好对应青铜纵目兽面具的特征。
故有一种说法:纵目,乃蜀人对眼睛这一器官的崇拜。
古蜀文明对眼睛的重视,有不少论据:
比如同期出土的许多文物上,都有形似眼睛图案的纹路,后来也被成为「臣字文」 。
再比如「蜀」字的甲骨文变迁,共有二十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一个巨大的眼睛。
如今的蜀字,也保留了其中的「目」。
旧时还有个成语叫作「蜀犬吠日」,形容古蜀国日照少,雾气重,不见天日。
难得看到太阳,还以为见了鬼,连蜀国的狗都会一直朝它叫唤。
所以。
青铜纵目兽面具很可能作为祭祀的器物,格外突出了眼睛这一器官。
寄托蜀人「穿透迷雾,看得更远」的期盼。
这是古人对于身体功能放大和延伸的一种本能渴望。
第二件,青铜大立人像。
立人像的面部特征与青铜面具类似。
出土的时候,它从腰部被斩断为两截,还有几块碎片散落周围。
经过拼接修复,总高约262厘米。
不仅是最高的,也是唯一一尊全铜铸造的人像。
它所代表的身份,肯定不一般。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有这么一段解释:
「古蜀国被秦国合并前,神权与王权合一,神巫色彩浓厚。这尊大立人像是级别最高的,也许就是那个既掌握着世俗至高权力,又能与天地沟通的领袖。」
所以他有可能是巫师之长。
不过在身份之外,更令人好奇的,还是立人像的那双大手。
双手握成圆形状,且两圆不同心。
也就是说,如果确实握着某种物体的话,要么是两件,要么是弯曲的。
段渝教授推测,立人像手握的很可能是象牙。
因为二号祭祀坑的最上层就铺满了六十多枚象牙。
此次新发掘的三号祭祀坑中,也出土了百余枚象牙。
而且立人像的基座四面有兽头,恰好是象头。
在意识形态和造型姿势上,象牙的可能性都很大。
至于手握象牙的含义是什么?
段渝教授认为应该不是祭品,很可能是作为厌胜的灵物。
所谓厌胜,是古代的一种巫术,以诅咒来制服人与物。
而厌胜的灵物,就是自身辟邪的物品。
第三件,商青铜神树。
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单件青铜文物,高396厘米。
树干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伸出三根枝条,枝条上有花蕾和小鸟,共九只。
这样的尺寸和工艺,很显然它不是普通的树。
而是某种具有神性的神树,用于祭祀。
专家推测,这棵神树可能是蜀人与上天相连接的天梯。
在东方叫作「扶桑」,在西方叫作「若木」,刚好对应出土的两棵树。
只不过另一棵因部件缺失,无法还原,仅有底座。
如此一来,树上的九只鸟也有了解释。
《山海经》中有记载:「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即十只鸟背负十个太阳的故事。
而树上只有九只鸟,因为有一只正背着太阳「值班」,也为祭祀仪式提供了想象。
功能搞清楚了,还有另一个疑问。
商青铜神树之所以能陈列在博物馆,是因为内部有钢管支撑。
如若没有辅助,神树的重心不稳,做不到长期直立。
所以,当时蜀人在建造青铜神树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想法?
有学者推测,这棵青铜神树应该是为某次大型祭祀活动临时建成,并且只是一次性的。
而制作完成不是目的,只有按照祭祀程序彻底砸碎才是终极意义。
为了一个短暂的仪式,古蜀国工匠依然愿意倾注心血去精雕细琢每个细节。
大概对于蜀人而言,当神树在祭祀人群中立起的时刻,哪怕一瞬,亦是永恒。
今天的人们,面对三星堆各种超乎寻常的器物,能隐约看见千年前一个王国的骄傲和一座城郭的消失。
当我们试着去接近古蜀文明的真相时,三星堆已然以另一种形式,在当下「复活」了。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
除非铜人像能开口说话,否则也许永远也无法求证。
但那似乎也不再重要了。
因为在追寻历史真相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着眼的是过程,而非真相本身。
此次举世瞩目的三星堆上新,带火了考古行业。
原本众人眼中的「冷门职业」,在近期却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但这场狂欢,终究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滑向了一个错误方向——
盗墓。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回竟然是央视先动的手。
央视对考古现场进行直播,本意是为了展示最前沿的考古技术,打破「考古就是一人一铲」的刻板印象。
可没想到弄巧成拙。
竟著名盗墓小说家南派三叔,参与连线访谈。
全网一片哗然。
内蒙古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孙璐写道:
这就像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发布会上请了以「毒枭为正面主角且杀害了缉毒警察」的小说家来谈对电影的理解一样。
很多考古爱好者和学者,都对此举感到愤怒。
「考古不就是官家盗墓?」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考古和盗墓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前者是以探索历史真相为目的的专业学科;
后者是为了一己之欲而窃取文物的犯罪行为。
考古,是一份没有热情便绝对无法坚持的职业。
因为实在过于寂寞,过于清贫。
他们未必需要花团锦簇,但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
考古,是用毛刷与手铲,向大地追寻历史足迹;
用热爱与坚持,去呼应古人留下的回响。
甚至更进一步,去担负起复原和重建中国古代文明的任务。
正如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所说的:
「一个民族的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历史的自豪。如果我们把中国五千年的故事讲好,对民族自豪感的激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考古人,就是那个时刻准备着讲故事的人。
鱼叔也希望,三星堆的再次发掘,能让更多人认识考古,走近考古。
以后再谈到「考古」,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盗墓。
而是历史,是探索,是发现,是耐得住寂寞,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才是三星堆刷爆热搜的意义所在。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胡雨薇 黄兰岚】“当我们还在中国时,不会想到这次旅行是中美建交的一个契机。我回到美国后,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回忆起50年前自己亲历的“乒乓外交”,康妮·史维利斯对当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中国人对美国来客的好奇、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们时说的话,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当初年仅20岁的康妮没有想到小小的乒乓球打开了中美封闭二十多年的大门,其他人亦是如此。但回望这段历史时,不少学者指出,“乒乓外交”虽然有偶然成分,但中美关系改善是大趋势。如今,两国关系在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蓬勃发展后,面临空前挑战。“小球”能否再次转动“大球”?不少人就此发问道。
结束访问后,“媒体对我们的关注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乒乓外交”的故事要从1971年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说起。当时,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格伦·科恩无意间登上中国乒乓球队的大巴,中国队员庄则栋主动上前交谈、赠送礼物。两人握手的场景被现场记者捕捉到,照片与相关报道迅速传遍世界。
这段“偶遇”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1971年去名古屋参赛的郑敏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件事“不能算意外”,因为当时周恩来总理提倡的便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庄则栋的想法是朴实的,但他肯定没想到,此事后来给中美关系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乒乓外交”始末》一书的作者钱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美首先在乒乓球领域恢复接触是偶然的,但即便没有“乒乓外交”,两国也会找到别的“球”打破僵局。尼克松在1969年上任后不久就指示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改善中美关系的可能性,他还分别让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和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转达美国政府有意缓和对华关系的态度。
1971年4月7日,在名古屋世乒赛闭幕前夕,中国队向已提出访问请求的美国队正式发出,美方迅速做出同意的回复。当时的康妮·史维利斯是美国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她的丈夫、同为美国乒乓球“国手”的戴尔·史维利斯对《环球时报》记者描述道:“4月6日午夜,在密歇根州的我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康妮说‘我要去中国了’,我跟着叫道‘你要去中国了’。原本她在日本比赛完就回家了,没想到竟然会成为第一批进入新中国的美国人。”
“既兴奋又害怕。”康妮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形容自己那时候的心情。她说,自己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知之甚少,而且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旅行令人不安,“但我也很期待,因为能与中国球员一起训练、比赛,对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
1971年4月10日,由运动员及其家属、记者等组成的美国代表团经香港抵达广州。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他们走访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登上了长城、参观了故宫,并且与中国运动员进行多场表演赛。“那时候,每个中国人穿着深色制服、佩戴毛主席像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康妮回忆道,“中国人对我们也很好奇,比如科恩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他们肯定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在北京,中美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一场有1.8万名观众的表演赛。“在美国,能有两三百人观看我们的比赛就很幸运了。”康妮说。
整个旅行的高潮无疑是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包括美国队在内的各国乒乓球代表团。康妮记得,当周恩来问美国代表团团长格雷厄姆·斯廷霍文对此次旅行是否有不满之处时,后者先“是的”,令现场陷入沉默,随即说“你们给我们吃得太多了”,所有人哄堂大笑。“当时我们无论去哪里,餐桌上都有8至10道菜肴。”康妮笑着说。
周恩来与美国代表团见面几个小时后,尼克松宣布结束已经施行20年的中美贸易禁令。“事实上,我们没有接到来自美国国务院的任何指示。我认为,我们的角色就是运动员以及代表美国形象的‘大使’。”当时美国代表团年纪最小的成员朱迪·霍尔弗罗斯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只知道这确实是个大新闻,当我们离开中国内地抵达香港时,媒体对我们的关注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康妮也表示,回到美国后,她意识到了这次中国之旅的重要性,“一些媒体评论称,中国展示出的友好可以让美中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能成为打破两国关系僵局的一种方式”。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也许后来我会做不同的事情”
“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坚冰,两国运动员的友谊与联系也不断延续。1972年4月11日,由庄则栋带队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回访美国。在18天时间里,中国球员去了7座城市。戴尔·史维利斯当时陪同中国代表团走访多个地方,他至今清晰地记得李富荣、张燮林等人的名字。“他们都是优秀的球员。”戴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在没有任何政治观点的约束下一起旅行。”
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在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有美媒当时报道说,经营乒乓球用品的店铺一夜之间变得异常忙碌。中国球员梁戈亮与戴尔在底特律举行比赛时,有近万名观众前来观看,电视台也进行了转播。
尼克松在白宫接见了中国代表团。“他当时对我们说,比赛有胜负,但中美乒乓球运动员的关系率先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你们都是最大的胜利者。”郑敏之说,体育不再只聚焦于比赛,而是为中美关系、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这样的经历“令人一生难忘”。“活动极为成功。”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日前在美国《国会山报》撰文回忆1972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时评论道,比赛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中美两国的普通人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1972年后,“乒乓外交”的美国亲历者与中国的缘分并未中断。1997年、2006年和2011年,康妮先后三次到中国参加“乒乓外交”纪念活动。她说:“我记得,1997年的北京机场还很小,但2011年一切都不一样了,北京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戴尔曾两次到中国,他还记得2011年在中国与很多乒乓球运动员聚会。“当时的随行记者跟我说,‘你看,我们餐桌上有6个世界冠军’。”
“时隔50年,人们仍然会问我那些故事、媒体记者依旧会采访我。”如今经营一家乒乓球公司的朱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乒乓外交’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也许后来我会做不同的事情,也不会每隔几年就要到中国一趟。”
“中美关系可能不时面临波折,但民间交流必须向前”
现在,中美关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有人会问:“‘乒乓外交’留下的遗产还在吗?”“当年的友谊并未被人们遗忘,记住这段历史意味着中美双方仍有恢复关系的意愿。”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纪念“乒乓外交”有助于正确引导两国社会舆论,为双边关系注入积极能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心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如今两国依然需要民间层面的互动,这一方面是保持双边关系中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民间互动也是在向政府传递希望加强两国交流的信号。
如今已是美国乒乓球名人堂一员的康妮也对记者强调,人与人的交流在未来中美关系发展中依然非常重要,“当我们了解真实的中国时,误解就能被消除,两国民众现在依旧拥有推开大门的意愿”,无论是通过哪个领域的交流。她还表示:“或许国际乒联能设置一个委员会来专门推动‘乒乓外交’,这不仅是为了纪念,也能帮助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当下陷入紧张的中美关系再次需要一个“球”来推动,它或许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或许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的互动,或许出现在人们想象不到的地方。“现在的中美关系跟上世纪70年代初有很大的区别,两国关系之密切、人员交流密度之大、经济互相依存度之高都是那时候不可比拟的。”钱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美之间如今有很多媒介、手段来互相了解,要彻底隔绝彼此的关系是不可能的。”郑敏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美关系可能不时面临波折,但民间交流必须向前,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她依然坚信人与人之间交流和联系的力量。
北京时间9日晚,当郑敏之与史维利斯夫妇通过网络连线对话时,他们共同唱起中国代表团当年在美国学的歌《Home On the Range》,里面最后一句歌词是:“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天空不会总是阴云密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