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文艺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2:26

如何写《文艺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文艺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分享阅读心得,还是为了探讨作品的主题,或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明确目的有助于在写作过程中保持主题的连贯性和深度。
二、认真阅读作品
在写作读后感之前,要确保自己已经认真阅读了作品,对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主题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点,为自己的读后感提供有力的论据。
三、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有独特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作品的主题: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如人性、爱情、社会现实等。
2.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他们的性格、命运、成长等。
3. 故事情节:评价作品的情节安排,如悬念设置、情节转折等。
4. 艺术手法:分析作品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手法。
5. 时代背景:探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如历史、文化、社会等。
四、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和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时代背景、主题等。
2. 正文:围绕切入点展开论述,结合

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凝心聚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故事里的中国》剧照。

扎根人民获取创造力

潘鲁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文艺工作者,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深体会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沃土,心系人民。脚上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有从生活中来、从人民中来的作品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记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宴会陈设和纪念品设计中,我们民间剪纸和面塑艺人进行创作,陕北的团花剪纸、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无不朴素而热烈。民间艺人的巧手匠心充满了来自人民群众、来自乡土生活深处的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一系列农民画乡进行调研,农民画家画自己身边的田园之美和农家之乐、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作品格外鲜明热烈。

田野调研的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那种发自肺腑、朴素真挚的情感,只有深入乡村田野、深入庄户人家,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也只有真切地感受到了,才能真正懂得民间文艺的内涵和韵味,真正理解人民勤劳而充实、俭朴而丰赡的生活境界。几十年来,不论是创建民艺博物馆、举办乡愁记忆展览,还是把民间艺术、乡土文化融入当代设计或者进行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对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其目的都是以朴素的民间文艺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民间文艺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关系老百姓情感记忆的表达,关系乡土乡情的凝聚。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亲近乡村田野,保持生活的朴素热忱,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把心力和情感投注于为人民的文化事业中去,让优秀民间文艺薪火相传。

用文艺接续文脉映照时代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始终在我心头回响,推动我思考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立场和方向,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近年来的创作经历,加深对新时代文艺创作使命的理解。

近年来,国家话剧院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推出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和《典籍里的中国》,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的事迹搬上舞台,创作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深度参与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我们不断将戏剧从“小剧场”推向“大舞台”,在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艺术实践中,加深了认识,拓展了戏剧的艺术力量。

在过去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尽管我一直与舞台上的人物同悲喜、共命运,但从未像这几年,收获如此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在现实主义创作中,我们一次次学习革命烈士、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满怀敬畏,也一次次以舞台为入口,和观众一起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上,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深刻地了解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又要到哪里去。

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自我认知离不开对历史的回望和解读。以史为鉴的创作思路,让我们站在光彩夺目、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面前。每当我们把百年奋斗中感动自己的人物和故事推向大众,广大观众尤其年轻朋友给我们的反馈热烈得超乎想象。江姐、焦裕禄、“两弹一星”元勋、钟南山等英烈、楷模,成为当代年轻人心中闪亮的偶像。这样的鼓舞让我们充满力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在建功“十四五”、奋斗新征程中,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迫切而自信地用文艺接续文脉、映照时代,用更多精品力作回馈社会、回报人民!

德艺双馨是毕生追求

林永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100年里,中华大地不断涌现出带着人们“打硬仗”的优秀共产党员和英雄模范。我从心底里尊敬这些英模人物,打心眼里想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他们的精神境界。这和我是部队培养的文艺工作者有很大关系。年轻时,我在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一团火”演出队,常年在基层演出。在海岛、在边防,一线官兵长期驻守偏僻的哨所,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演员,德艺双馨是一生追求,为人民创作是立身之本。自参演电视剧《聂荣臻》、电影《决胜时刻》以来,我陆续饰演了党的领导人、普通党员以及英模人物。电影《高校辅导员》以时代楷模、教师曲建武为原型。现在我正在拍新电影《钢铁意志》,饰演“最美奋斗者”“高炉卫士”孟泰。从这些人物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通过角色塑造把这些人物的精神情怀表现出来,是我分内之事。

前不久,我给年轻演员讲课。我说,我在电影《李保国》中扮演李保国,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生选择。李保国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发家致富,但是他选择在太行山革命老区带着百姓实干脱贫。我在电影《吾爱敦煌》中扮演大国工匠李云鹤,这位“陇原工匠”一辈子致力于壁画修复的精神打动了我。如今他的孙子也在从事这份工作。台下30多位学员听得热血沸腾。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每次给年轻演员讲完课,都有人对我说:早点听到这样的课就好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参与到主旋律文艺创作中来。《在一起》《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中处处可见青春的面庞。作品播出上映后,又带动更多年轻人主动学习百年党史。文艺界的党员队伍也是青春涌动。一些年轻演员,在建党百年之际成为预备党员。我们老中青三代要拧成一股绳,继续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凝心聚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30日 20 版)

读书|柴剑虹:假如,真如——读王蒙《笑的风》感言

笔者一向很少阅读小说,近来却因某种机缘,断断续续、并非一口气地拜读了王蒙先生的新作《笑的风》——这部由中篇扩展成篇幅并不冗长、内容却可超出若干个几十万字篇幅的长篇小说。2020年6月10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王蒙夫人、光明日报原高级记者单三娅女士和作家本人就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酝酿过程、创作理念、风格特点、语言追求等话题展开的近8000字的对话(以下简称《对话》),可谓全面、深入、晓畅、透彻,我读后虽尚未能全盘领悟,却也深受启益。单女士说:“《笑的风》竖跨60年,横扫大半球,让人一路回顾感慨。”作为一个也有70多年生活经历的老年读者,我也愿意就此谈谈自己读后的一些感受、感慨、感动,就名之为“感言”吧。

作家在书里、书外都一再声明,《笑的风》或可改题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虽然这与普希金的著名诗作同题,我觉得内涵却大有差别。普氏生活的时代、地域、环境及其个人生活遭遇,当然无法与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我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经历过疾风暴雨、惊涛骇浪、大起大落的考验,也感受过相对民主自由、和平稳定、团结和睦的气氛,享受了改革开放、繁荣发展的成果,而且耄耋之年依然初心不变、心态平和、身心健康的王蒙先生相比。更重要的是,王蒙在小说中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反映、评述,与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是迥然不同的。

《笑的风》,王 蒙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20世纪末,在我国小说界自70年代后期开始相继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基础上,文学理论家们提出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概念,提出作家不仅要关注、热爱生活,而且应该站在社会时代的高度看取社会走势,把握时代脉向,同时将自己的审美激情灌注到作品形象中去,给人们以感染和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认为现实主义精神不仅要求作品真实地再现现实,而且要求“以热情为元素”,展现生活的愿望和理想。我以为,这种“新现实主义”其实就是注入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复合体,似乎缺失了“关注、热爱生活”的最坚实的基础,即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长期切身、深入、透彻的体验和感悟,对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把握与评判,对最广大民众精神与物质生活需求的了解与探索。即如王蒙在《对话》中所明言的是“接地气”“要通气”:“我努力去接农村的地气,大城市的牛气,还有全世界的大气、洋气、怪气,更要让这些材料通气:通上新时代、新时期、历史机遇、飞跃发展、全面小康、创业维艰、焕然一新、现代乃至后现代的种种。”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王蒙“运用了年事高者的全部优势,各种记忆、经验、信息、感慨,全来了”。在《笑的风》中,几个主人公傅大成、白甜美、杜小鹃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他们的喜怒哀乐、起落成败、优点特点缺点弱点,都是作家熟知熟悉,且能以己解他(她),融合了我你他第一、二、三人称,融汇了感触、感喟、感叹、感想,也融进了作家自己的议论、评论和结论,做到了以小见大、以中国见世界的扩展效应。我起初读《笑的风》时,与单女士同感,觉得作家“有显摆之嫌”,但后来看到作家强调“生活的符号、历史的符号令我怀念,钟情无限。这比显摆不显摆重要一百倍”,改变了我的认识。他在《对话》中说:

20世纪的中国,政治、历史、时代、爱国救亡、人民革命、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在社会大变动中,家庭个人,能不受到浸染吗?能不呈现拐点、提供种种命运和故事情节吗?杯水风波、小桥流水、偏居一隅,可以写,当然;但同时写了大江东去、逝者如斯、风云飞扬、日行千里的男女主人公,为此,难道有谦逊退让的必要吗?

本文作者柴剑虹和王蒙(右)一起在新疆(2021年7月摄)

可见作品的时代特色鲜明,个人感悟突出,写作导向十分明确,诚如作家所言:“写不出大时间、大空间、大变化的小说,怎么对得起吾国吾民?”作家创作的欲望、动机、主旨、目的清晰明了,其中隐含了太多的感念、意念、忆念、思念,当然还有难以忘怀的怀恋、追恋、眷恋……于是,我想用另一个词“秀”来替代“显摆”——知识秀、辞语秀(包括书中排比句及外语的运用和诗词创作)、中外人物秀,最核心的是经历、阅历、资历秀,充盈全书。“秀”的本义是扎根于土地的谷类作物抽穗开花,引申为清秀、灵秀、娟秀、俊秀、隽秀、秀丽、秀美、秀伟等等,当然都是褒义词(与贬义的动宾词组“作秀”异意)。近期,我有幸随同王蒙先生再次回到新疆调研。在这片他曾经生活和工作了16年的广袤而多彩多情的土地上,他每到一处,都充满了与各族民众旧雨新知欢聚的动人场景和热烈气氛,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位“接地气”的人民艺术家回到“第二故乡”的轰动效应。作家“接地气”,就有了“人气”。对于王蒙先生60多年的文艺创作实践来讲,从北京到新疆,就是在和各族干部、群众的融洽相处中,不断汲取获取采取创作源泉、动力、素材,激发灵感,汇聚智慧,驰骋联想,就有了底气、勇气、名气、神气、牛气,汇聚成出色的“文气”,创作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欢迎所理解所赞赏的优秀作品。

本文作者柴剑虹和王蒙(左)一起在新疆(2021年7月摄)

《笑的风》堪称王蒙先生近些年来所提倡、所称道、所创作的“非虚构小说”的一部典范之作。这类小说“用明明以虚构故事人物情节为特点与长项的小说精神、小说结构、小说语言、小说手段去写实,写地地道道有过存在过的人与事,情与景,时与地”。(王蒙:《<邮事>创作谈》,见《小说选刊》2019年第1期)这里的关键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深入了解和正确体悟,是以作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坚守与坚信初心、理想、未来的信仰为基础的。“假如”是“真如”的典型化、文学化、艺术化(如《成唯识论》所云:“真如亦是假施设名。”)。王蒙先生之前创作的《这边风景》《风筝飘带》《邮事》等小说均莫不如此。在《笑的风》里,作家将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近70年里的社会生活、时代变革、世界沧桑,同时还有作家本人对此的认识、议论、评述,都自然而巧妙地融合于主人公们的故事情节之中,让读者看到了纷繁复杂多变的熟悉或陌生的人物、事件,受到感染与启迪。书中“夹叙夹议”颇多,也是一大特色。在讲人物故事时,谈哲理、发议论、摆理论,几乎随处可见。这得益于作家的理论修养,也呈现出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时代特色:一方面是“知识爆炸”“信息蜂拥”“信仰缺失”“理论模糊”“初心遗忘”“记忆淡化”,另一面却是“传统意识顽固而清晰”乃至“刻骨铭心”;一方面是“一切向前看”“摸着石头过河”“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另一方面又不免思想保守、瞻前顾后、左右摇摆、寻求平衡。用作家自己的话说,是变革与前进、获得与失落、朝阳与夕照,成为了“文学的契机”,也是“王蒙非虚构小说”突破了“新现实主义”框架的例证。

我必须承认,阅读《笑的风》的过程,也是我这个已在新中国生活了70多年、在新疆工作了10年的普通公民补课“充电”“洗脑”的过程;而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而言,这个过程恐怕会更加艰难、艰涩乃至痛苦。但是我相信“痛并快乐着”,因为获取知识、经验、智慧,了解并懂得生活、社会、世界,乃是人生的最大需求。感谢王蒙先生!

(2021.7.15于乌鲁木齐市,7.20改定)

(本文作者为中华书局编审)

作者:柴剑虹

编辑:周怡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