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12:41
写作核心提示:
作文素材自信作文注意事项
作文素材自信作文是一种表达作者自信心的文体,旨在通过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论证,展现作者的自信心。在撰写这类作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立意
1. 确定中心思想:作文素材自信作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作者的自信心,即通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展示自己的自信品质。
2. 避免空洞议论:在论述过程中,要紧扣自信这一主题,避免过多地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阐述。
二、丰富素材
1. 多角度选取素材:可以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会热点等多个角度选取素材,以展现自信心的来源。
2. 素材真实可信:选取的素材要真实可信,避免虚构和夸大,确保作文的说服力。
3. 素材典型生动:素材要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体现自信心的特点,同时要生动有趣,增强作文的吸引力。
三、合理安排结构
1. 开头: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点明作文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2. 主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依次论述素材与自信心的关系,层次分明。
3.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自信心的意义,并鼓励读者树立自信心。
四、运用修辞手法
1. 比喻: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自信心的内涵,使文章更具
作者:秦晓鹰
“文化自信”究竟重要不重要?让我们从远到近说起。
80多年前,在中国还处在风雨如磐、积贫积弱的年代,鲁迅就写下了一篇犀利的杂文,专门谈中国人的自信。他说,要问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那里有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正是这些代表着中国自信力的人们才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这里把国民的精神素质与民族的自信力联系在一起,把具有这种精神文化自信力的国民视为中国的脊梁。先生这些箴言,对于今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的讲话,应该有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古往今来,任何一场伟大的、深刻的社会改革都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就是器物类变革,国人最熟悉的近代史上的“师夷之长”的洋务运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与社会的种种尝试与探索,均是这方面的例子。第二就是制度性变革,既包括经济制度、司法制度的大改革,也包括许多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第三也是最深层次的变革,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在受到各种碰撞后的主动变革与被动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提出文化自信,正是社会变革递进三阶段规律的体现。这种提倡和强调也说明,在中国,进行一场涉及全民价值观与精神理念的文化变革,已经被历史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改革的深化,有必要树立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光荣传人,今日中国公众眼下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才是正确的文化自信,以及正确的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一个民族要具备良好健康的文化自信,必须与错误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严格区别开来。其一,要摒弃盲目的文化的自卑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确实远落后于“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诸国,西方产品在器物层面不断超越和挤压中国军械业和农业手工业,落后的挫折与被屈辱损害的百年,当然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国人内心产生沮丧和自卑。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举世震撼的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曾经有过的文化自卑心态。扬眉吐气,是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给所有中国人带来的最朴素的文化自信的底气!
其二,要摒弃狭隘的文化自大心理。文化自大与文化自信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其实,文化自大是一种没有摆脱历史窠臼的自卑,是与21世纪的时代特点完全脱节的。同时,文化自大也是一种愚昧的攀附,它只会有意无意地成为文化糟粕的保护伞。
背靠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人,完全应该有敢于和善于包容外来文化的自信,应该有以坦然自若、不卑不亢之心对待一切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只有以开阔的胸怀、虚心的态度去善待、欣赏和学习外来的思想和文化的民族,才会在不断的比较与鉴别中真正懂得本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准确地位,才能更加珍惜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真诚地尊重世界各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得到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正如中国北方的农谚所言,“饱满的谷穗才懂得低下头。”
一种成熟、健康、海纳百川,与世界文明相拥相携的文化自信,它的最高社会表征,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世界!
作者:杜朝辉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一种自我向上的积极信念。人生得意时,自信会使人充满激情,斗志昂扬;人生失意时,他又能激励人振奋精神,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历史上,很多人正是因为拥有自信,才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发生在盛唐。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的一个夜晚,嵩山颖阳。天气晴好,浩月当空。在一户院落里,不时传出阵阵谈笑声。此时三位中年男人正围坐筵席旁,饮酒欢宴,他们时而畅谈人生、时而吟诗高歌,不知不觉间,时间已晚,三人已有醉意。有人已经喝不动了,而庭院的主人也说家里的酒已经不多了。
但其中的一人却酒兴正浓。他高举酒杯,豪情万丈:“来来来,岑夫子、丹丘生,快把酒喝干,不要停下来,马上我给你们高歌一曲,各位听好喽!”
一饮而尽后,此人端着酒杯高声吟诵起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流畅的语言、豪放的感情、豪迈的气势喷薄而出,让人感觉那壮美的黄河就在眼前,河水奔涌东流、波涛拍岸,心中不由地激情澎湃,人生的失意、落魄荡然无存,自信心瞬间爆棚。
乘兴吟诗的这个人就是李白。史称“诗仙”,当朝宰相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
李白的诗雄奇奔放、想象丰富、意境绝妙,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他的性格更是豪迈,一生游遍大江南北,写下了千首壮丽的诗篇,常常借助诗歌表现自我,抒发自信。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无论年少还是垂老时,都对人生充满了自信。
1
少年时的李白,在川蜀已小有名气。开元七年(719年),李白游学于江油、渝州等地,一天,他去拜访了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
李邕性格仗义、爱交朋友,且善书法,富有才华,是当时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初出茅庐的李白时年20岁,面对李邕时,他不像其它年轻人一样诚惶诚恐、谨小慎微,而是不卑不亢、淡定从容,没有一点儿拘束,在李邕面前放言高论,谈自己的创作观点和理想抱负。这让李邕很不高兴,傲慢之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并教育了李白一通。
满以为李白会面露愧色,虚心接受他的批评。谁知人家李白丝毫不领情,反而傲气地回诗一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意为人家至圣孔老夫子都认为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孔子高明?你可不要小视年轻人呀!
真是桀骜不驯、年少气盛,让人读到了一个“狂”字。其实,这就是李白的性格,充满自信而又“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就是他的性情本色。
724年,李白出蜀,开始了他的远游求仕之路。几度坎坷、岁月蹉跎,天宝元年(742年),通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读过李白的作品后,唐玄宗对李白十分仰慕,于是下诏让其进京。
此时李白正居于东鲁南陵,诏书送达时,他还在山中。得到消息后,他异常兴奋,立马下山回家,召呼儿子烹鸡斟酒,高歌痛饮。孩子们也被他快乐的情绪所感染,拉扯着他的衣服嬉戏欢闹。
李白边饮酒边思考:如果这一天能早点儿来就好了!不过为时也不晚,凭我之才分,快马加鞭,也能平步青云,实现梦想的。于是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高歌而成: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可是满满的自信呀。李白此时认为,自己的人生理想马上会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也会达到巅峰,未来一片光明。
2
入京后,唐玄宗赐李白翰林供奉,任职于宫中。所谓“翰林供奉”,其实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唐朝皇帝所到之处,需要文人术士等候诏命、行陪同文艺游赏之事。
比如743年春日的一天,皇宫中兴庆池的牡丹花开了,唐玄宗和爱妃杨玉环赏花于沉香亭,并把传诏李白过来为他们作词助兴。李白大笔一挥而就: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其二》
他把杨贵妃描写国色天香,让神仙都忌妒的绝世美人。高兴得杨玉环花枝乱颤,喜得李隆基老脸生花。
但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李白渐觉厌倦。本来想像自己入京后会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不想却成为御用文人,替人描绘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这不是他的本愿。
于是他开始纵酒度日,与贺知章结为“酒中人仙之游”,沉醉后,连唐玄宗传旨进宫待诏都不理会,这是多么大的自负呀。通过李白最大的“粉丝”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我们可窥见一斑。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节选杜甫《饮中八仙歌》
李白的傲气与才气得罪了朝中权臣,他们向玄宗诋毁李白恃才傲上,长此以往会惹事生非,使朝廷难堪,不如打发他回家算了,免得以后无法收拾。于是玄宗给了李白一些钱,让他离开长安。史谓“赐金放还”。
3
李白被逼出京,长安的朋友们设宴为他饯行。这要是在平时,面对美酒佳肴和朋友的一片盛情,他肯定会“一饮三百杯”。然而,这一次他却无心进餐,放下杯筷,离开座席,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但是,李白并不是软弱性格的人。当他想到吕尚和伊尹进,失望的心绪一扫而净,我不能就此消沉,我要继续追求,积极用世。于是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仍然会有重重障碍,但只要有信心,仍然会有那么一天,要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李白离开长安,回到东鲁家中居住了一段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他尽可以在家怡情养性,闲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安分不是他的性格,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再次告别亲朋,又一次踏上了寻求实现理想之路。
746年,他春游扬州,秋到越中,在会稽凭吊贺知章后登天台山,冬天时来到金陵。在金陵,他与崔成甫交好,两位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相投,饮酒诵诗,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在某天夜里欢饮而醉后,李白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来到了天姥山,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他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飞渡过镜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木屐,攀登山路,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不觉间,他仿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一幅浪漫自由的仙境浮现在他面前:石门洞开,仙人们纷乘座驾而出,站在他面前……
然而梦境毕竟是梦境,“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他在梦中醒来,理想中的仙境不见了,只有身下的冰冷的枕席陪伴着自己。
短暂的失落后,李白重新振作起精神。我渴望自由、向往光明,但我不会趋炎附势,卑躬屈膝;我有理想,但我更有骨气,更有能力。于是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愤而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就是我,人世间不一样的烟火”,李太白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上了一堂能量满满的自信课!
作者: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