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01:5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年度经营计划书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目标: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包括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2. 环境分析:对市场环境、行业趋势、竞争对手、政策法规等进行全面分析,为制定经营计划提供依据。
3. 资源评估:对企业内部资源、外部资源进行评估,包括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品牌等,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4. 经营策略:根据环境分析和资源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包括产品策略、市场策略、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策略等。
5. 行动计划:将经营策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责任人等。
6.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经营计划的顺利实施。
7. 量化指标:将经营目标、行动计划、风险评估等用数据量化,便于跟踪、评估和调整。
8. 结构清晰:年度经营计划书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阅读和理解。
9. 逻辑严密:在撰写过程中,要保持逻辑严密,确保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0. 语气正式:年度经营计划书应采用正式的语气,体现企业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以下是一篇年度经营计划书范本,供您参考:
一
随着年末的钟声渐渐敲响,企业决策者们又将面临一项重大任务:制定新一年的经营计划。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游戏,更是一场关于未来战略的深思熟虑。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分析师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在领导的宏伟目标与实际数据之间找到平衡点。
又到了一年一度做经营计划的时候,这时候最需要数据分析师们发力,却也是数据分析师们最无力的时候。因为很多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就是“一拍、二吹、三扯皮”:
拍脑袋预测一个明年销售走势
大领导们吹一个宏大的销售目标
各部门讨价还价,妥协出一个数字
做经营分析的同学们则被夹在中间,一边被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测算”,另一边又得对领导们拍脑袋/扯皮出的结论“给予合理解释,科学地分配到每个月”,那是要多郁闷,有多郁闷。
到底合理的年度经营计划该咋定,经营分析又该怎么发挥作用?今天给大家捋一捋。
这种既要拍脑袋又要科学测算的矛盾,其实来自于数据逻辑 VS 业务逻辑的矛盾。数据逻辑只认事实,基于已发生的事实进行预测。而业务逻辑却更多考虑主观能动性,他非说自己能逆天改命,在他实际行动完成之前,你并不好反驳。这个矛盾,可以用下图概括:
因此解题的关键,就是:经营分析,应首先阐述有数据证明的事实。把经营现状,业务发展趋势,可观测到的外部环境变化讲清楚。之后基于事实,利用数据逻辑做合理推测。这样,经营分析给出的结论,都是坚实可靠的。
之后,再等着各位老板们激烈交锋。他们基于事实+业务逻辑做出的判断,完全不需要理会,等最终结论即可。等老板们“拍出来”他们的结果以后,我们对比数据预测结论,然后提示风险点即可。
因此在年度计划中,经营分析的核心关注点有四个:
1、对现有经营情况复盘
2、充分收集外部因素证据
3、给出数据推测结论
4、收集并检验业务结论
现有经营情况复盘是预测明年走势的基础。注意!这里复盘的时候,不能简单列结果数据,诸如:今年累计完成XX亿业绩,各个产品线销量。而是要把今年增长的动力来源摆出来。
常见的增长动力,比如:
人:来自于新用户数量的增长
人:来自于用户购买力的提高
货:来自于新产品的拉动
货:来自于爆款产品的推出
场:来自于线下门店的新增
场:来自于线上流量的增长
把主要增长点列出来,才方便结合外部环境,判断未来是否有持续增长的动力。注意!有可能增长点之间有交叉作用,因此在展示复盘结果时,要构建一个分析树,有条理地展示各种因素(如下图所示)。
有了现状复盘,下一步就可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否支持该增长点持续到明年,从而对明年的基本面有个判断。
外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这一步的关键是:有条理呈现结果+找到充足的证据。推荐按照这个顺序展示,条理会很清晰:
在收集证据的时候,除了政策比较难(除非公司有高层资源,不然很难提前收到风),其他因素均可以内外部数据结合进行判断。
在做报告的时候,记得把信息来源+结果一并附上。因为很有可能在后边过报告的时候,业务领导会提一些新的观点进来。对于这些观点,经营分析的关注点在:是否有确实的证据。
比如某领导说:“我觉得不会这样,不信我们走着瞧”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证据,不用理会他。也有可能有领导说:“我从上游厂商收到的消息是……”,这个是有证据的,可以再同采购部门进一步确认。总之有证据的才收下,没证据的随风去吧。
这是很多同学最怕的一步。诶呀妈呀,到底咋预测才准。注意!站在做经营计划阶段,做的更多是“推测”而非“预测”,只要能按照当前走势+可预期的结果,推出合理的,理论上的推测结果即可,并不需要100%数字上的精准。实际业务走势,是理论推测结果+业务部门主动行动以后的综合效果。所以我们能给到合理推测,让业务部门下判断即可。
给推测的时候,优先关注白犀牛问题。比如上游原材料涨价,如果:
情况1:预期温和涨一点。这是小问题,直接按一定比例计入成本即可。
情况2:预期大涨,导致利润下滑。这是大问题,需要单独提示并讨论。
情况3:预期保障,直接导致主打产品负毛利。这就是妥妥的白犀牛问题!
业务方应对不同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同样是原料涨价,如果只是涨一点可能根本不讨论了。如果大涨,可能得考虑调整销售价格,更换产品物料,提前囤原料。如果是暴涨,可以会直接讨论还要不要留着这个产品线,是做产品线替换还是直接放弃。白犀牛问题经常会成为年度核心议题,做经营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先抓重点,不要当睁眼瞎。
还有一些常见的白犀牛问题,这些都是要优先考虑的:
人:toB业务,下游客户不行了!
人:toC业务,客户基数下降,市场萎缩
货:产品生命周期临近末尾,新款做啥!
货:新技术已出但效果不明显,要不要上!
场:好做的区域/渠道已经开发差不多了!
场:流量已经贵到拉新亏损巨大,咋办!
在做推测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部分:经营状况复盘的结果。直接在今年主要增长点上,标记明年可能的参数变化,从而推出:如果明年不变,预计怎样。这样更方便领导们对比两年的情况,对明年做判断。
在给到第一版推测后,领导们会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后续他们要干的,还有:
制定整体规划
各部门确定KPI
各部门提报预算
各部门提报工作计划
确认经营计划
在最终定稿前,会涉及大量翻来覆去地修改。比如领导先冒一句:“按增长30%预计一下明年个指标参数”,然后又冒一句:“按40%再预一版”,然后又来一句:“按20%再预一版”。
你干脆把所有指标列成公式,然后对领导说:“领导你想填几,就是几,后边跟着变的”。以为这样能解放了吧,不!领导会说:“来,把测算逻辑再换一换,这次以产品为主维度……”于是你的整个数据表得全部重新做……
这时候被气得七窍生烟是常事。不过不要焦虑,大家就这么想:“它经营分析岗的工资,有50%就是让你忍受改来改去的”,所以要经常改。在这个过程里,重要的是:检查领导们拍脑袋的结果,是不是明显违反了数据事实。
比如某个产品线明明不行了,还是预计有30%增长。这种情况要:
1、提醒明显违反走势的情况
2、记录领导们给出的理由
当然,不管理由听起来多搞笑(“到时候自然就好啦”“老子说行就行啦!”)都得如实记录,这样也尽到了经营分析的责任。不然到明年5、6月份,大家发现实际情况和计划差了十万八千里,十有八九有人冒出来喷人“你们战略发展部/经营分析部/数据部是怎么给测算的,不长眼睛吗!!!!”这时候出示证据即可。
以上就是主要工作。这里最关键的,其实还是第一步:经营情况复盘。如果复盘时能找对增长点,后续关键影响因素、明年推测、业务方问题检验也都能做到点子上。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在商业世界中,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的制定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却充满挑战的任务。陈老师,一位资深的数据总监,为我们带来了一份详尽的攻略,旨在帮助企业破解经营计划与预算编制中的难题。从销售目标的设定到财务预算的推算,本文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让您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依然能够稳健前行。
经营分析里最重要,也最让人头大的部分,莫过于制定经营计划。制定经营计划→为业务设定目标→制定财务预算,经常是一体化工作,需要前前后后忙活一两个月,期间充满了瞎拍脑袋、相互扯皮、改来改去,让人充满挫败感。
到底合理的经营计划该怎么定?又该如何破解难题呢?今天系统跟大家分享一下。
工作逻辑
经营计划制定,有标准流程:
1、制定年度销售目标与销售预算
2、基于销售目标,推算采购、供应、研发任务
3、基于销售目标+支持部门的任务,制定现金预算
4、综合销售预算与现金预算,制定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
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不同行业略有差异,商贸类/服务类行业,在销售部分会花更多精力,制造业在生产预算会花更多精力。
工作看起来很多,哪一块是最关键的部分呢?
关键工作
最关键的当然是销售目标。因为各个部门工作都和销售部门有关系,且很多指标,可以用销售目标*固定参数推算出来:
1、销售目标*商品结构 → 商品需求计划 → 采购/生产预算
2、商品需求计划 → 物流/供应/仓储计划 → 供应预算
3、销售目标中新品比例 → 新品研发计划 → 研发/设计预算
4、销售目标中新老渠道比例 → 渠道开发计划 → 推广预算
5、销售目标中活动部分比例 → 促销/品牌计划 → 营销预算
所以,进一步把预算流程拆解,可以得到下图:
拆到这一步以后,会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业务稳定的公司,经营计划与预算非常好做。比如有的企业承担“保供应”任务,销售目标是上级制定好的,只管做成就行了;有的公司业务发展非常稳定,每年增长不大,这些情况下,公司毛利、供应费用比例、营销费用比例都是固定的,每年差异不大,直接乘目标就出结果。当然,这种稳定型公司不是大国企就是公共事业,能享受这种“预算福利”的并不多。
在大部分公司,制定合理的销售目标都很困难。
核心难点
难点一:历史数据难参考。
特别是变化剧烈的企业,比如:
1、创新型企业:每年一大堆新项目,没有历史数据参考
2、高速增长的企业:每年一个新台阶,之前的数据意义很小
3、停滞&衰退中企业:尚能维持但份额被蚕食,之前数据意义很小
4、宏观环境巨变企业:产业升级,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大,被迫调整
那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
难点二:影响因素众多。
外部环境,社会舆论,竞争对手,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内部团队表现、内部新品成功概率、内部努力程度&稳定性……都会影响结果,却又很难全部预测清楚。未卜先知的本事大家都喜欢,问题是丫不存在。
难点三:拆分逻辑多样。
提起销售数据,大家都知道看人、货、场,可非要让经营分析人员提前一年就预测清楚每一个渠道能下/每一个客户/每一种商品会卖多少,无疑是不可能的。来回更换拆分维度,经常造成大量额外工作,也让预测更不准确。
难点四:领导意志影响。
即使有历史数据支持,领导们也不一定会遵守历史规律。或因信心强烈,或因商业嗅觉,或想逢迎上意,或者纯粹在闭着眼睛拍,很有可能领导给出一个高的惊掉人下巴的目标……至于怎么合理拆解下去,当然又让经营分析人员抓破头。
难点五:部门利益争夺。
业务部门,永远都想多拿预算,少背KPI。扯皮是在所难免的。并且数据对他们有利,就拿数据说事。数据对他们不利,就说:数据无法精准预测大环境的走势……经常把水越搅越混。
综合以上五点,制定销售目标,经常是漫长、扯皮、改来改去、充满挫败感的。那么该怎么破局呢?
解决方案
第一:心态要好,别气死自己。
这不是个玩笑!如果经营计划的冲突来自部门利益矛盾/领导期望值太高,那作为经营分析人员是无法避免的,改来改去也是必然的。所以自己不要生气是第一位的。我们尽可能提供数据证据,佐证靠谱想法/否定不靠谱想法即可。
第二:重视证据,而非纠结数字。
做经营分析,最怕的就是,领导拍脑袋拍出来一个巨高的目标,你做完拆解,领导转头反问你“你这么拆分有啥科学依据呀!”你要是答不上来,你还被领导怼。所以数字不重要,逻辑+证据很重要。
比如量化宏观环境的影响,建议大家把表格做成如下格式。在每一个参数后边,注上相应的证据与领导们的判断。比如预计上游行业经营不善,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那么分别把证据、参数变化方向、参数大小写下来。只要领导们能认可你的证据+参数变化方向即可,具体参数大小,完全可以看情况凑合(如下图)。
比如预计内部业务表现,也建议大家把表格做成如下格式。并且在每一个参数后边注上相应的证据与领导们的判断。比如预计销售部门表现稳定增长,有进一步增长空间,那么分别把证据、参数变化方向、参数大小写下来。只要领导们能认可你的证据+参数变化方向即可,具体参数大小,完全可以根据扯皮结果填一个数(如下图)。
第三:表现稳定老业务多看历史数据,新业务留足想象空间。
经营分析,一定是数据说话,老业务积累的数据多,更容易找到证据支持,因此老业务多看历史数据,找稳定参数,比如:
1、老店铺的留存率
2、老渠道转化率,投产比
3、老商品的生命周期变化
4、在不同力度促销影响下,销售弹性
这些都有历史数据积累,尽量用历史参数。其实领导们也并非完全不通情理,看到详细的参数以后,一般都会接受事实。
但是新业务上放飞自我,这个就真没办法了。如果是新产品你可以用历史上同价位,同款式的新品成功率来凑合一下(但依然架不住业务认为“我这个肯定爆”);如果是全新的渠道,这个真没办法了,即使做了测试,业务也可以说“放量推广肯定比测试数据好看!”我们也没法反驳。所以建议 Let it go……新业务就让这帮人吵完,我们填个参数即可。
第四:从一个参数相对稳定的主逻辑切入。
前文说过,非要细到每一渠道/每一客户/每一产品销量都预测准是不可能的。那么尽量找一个有稳定参数的主逻辑切入。比如我司店铺经营相对稳定,但是新品经常失败,那就以渠道逻辑为主逻辑搭架构。比如我司老客户消费很稳定,但新客户受渠道影响有波动,那就以客户为主逻辑。总之稳定参数多,用算法做预测也相对准,受拍脑袋影响也小。
以上就是基本搞法。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