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德育日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2:48

推荐《德育日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德育日记作文是一种记录个人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感悟的写作形式。在撰写德育日记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主题明确": - 确定作文的主题,围绕德育教育中的某个具体方面,如诚信、责任、团结、感恩等。
2. "真实感人": - 日记应真实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避免虚构和夸大,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诚。
3. "结构清晰": - 日记一般包括日期、地点、事件、感受和反思等部分。确保结构清晰,逻辑流畅。
4. "内容具体": - 描述具体的事件或经历,通过细节展现德育教育在你身上的具体影响。
5. "情感真挚": - 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要真挚而不做作,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波动。
6. "语言规范":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7. "反思深入": - 在描述事件后,要进行深入的反思,思考事件对你的德育成长有何影响,以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8. "积极向上": - 日记内容应积极向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9. "篇幅适中": - 日记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00-800字左右,确保内容精炼。
10. "隐私保护":

作文与做人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中最本质的是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融合。我国历来就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说法。因此,写作训练不只是语言演练、方法操练、技能锤炼,还是认识磨炼、情意合练、人格锻炼。

对于“作文与做人”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认识——

写作活动本来就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无论是真实反映客观存在,还是艺术表现社会生活,写作本来就是制作指向明确的精神产品,为的是表现一定的理想规范、主观意识、看法见解等,因之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所以,在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体中,做人是作文的“根”与“本”。

写作训练强调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同于一般写作活动那样具有社会效果与社会价值,重在“训练”二字,即坚持“人”的训练,瞄准“人”的发展;要“培其本”“深其源”。这里的“本”与“源”就是坚持德育为首,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其实,叶圣陶早就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定型。”因此,训练思想与训练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写作教学务必坚持作文与做人的统一。所有的教学活动无不具有教育性,都要坚持育人为本。新课程推崇学科教育,不仅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命题,还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中,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融作文与做人为一体。如今,强调把写作教学的期望目标定位于“育人”,就是要把有关思想、觉悟、品德、精神、情意、人格等方面的元素,全方位置于“作文与做人”的框架内,融“学做人”于“练作文”之中——这,正是谋求极大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根本方向与核心真谛。

在“作文与做人”的整合训练中,要格外关注以下8个方面——

一是政治方向。叶圣陶曾经谆谆告诫说:“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于拨正思想与思维的航向中坚定不移地认识到:无论作文与做人,都要自觉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二是价值导向。新课程突出强调“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既然作文与做人是统一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就不是写作训练的“附加任务”,也不能一味空喊口号,要将其渗透于观察积累、选材炼意、构思表达、修改加工的全过程。

三是精神趋向。写作活动本身是人的精神活动,“精神”内涵丰富,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着堪称支柱的作用。而精神培养,重要的是让学生注重自主修养,坚持在日常生活中滋养,积极主动地于写作实践中涵养。

四是道德取向。新课程关注“思想道德”,特别提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这里至少不能忽略两条:一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二是关注生活中的凡人善举,这里闪耀着高尚的道德光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日常践行中积淀,坚持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五是情感倾向。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写作训练正是培育良好情感倾向的理想空间。人的情感素质中有先天性因子,但从根本上讲又都是后天不断陶冶的结果。这种“陶冶”,实质是规范人的价值准则、道德准则、审美准则。那么,作文就要坚持做到:言行举止见真情,为人处世重感情,凝神运笔有激情。

六是人生志向。从根本上讲,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于对社会作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写作训练中,不仅涉及对人生志向的抒写、憧憬、规划,还少不了用这种志向作标尺,评判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形,或引导、或帮助、或点拨、或修正、或促进……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是审美趣向。爱美、审美、追求美,是人的一种本能。青少年学生内心纯真、思维活跃,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美好的“梦”,写作训练也必然涉及审美趣向,而审美趣向植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字里行间不断追求美、创造美之中。

八是行为定向。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作训练要表述的是真实生活中的真切体验。同时,学生练习作文不只是“习文”,凡是作文中展现的好思想、好品德、好情感……都应当积极自觉地将其演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坚持作文与做人同步长进。

实践证明,强调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是对“教书育人”的生动演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

总之,作文与做人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奠基性、方向性的重要命题,这方面的探索路程还很长、很长。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渭南市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24日第16版

作者:张 登

让每一天闪闪发光——记江西广昌县第三小学校长刘金凤的一天

1月6日上午7:30,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广昌三小”)校园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早早来到正在施工的新建综合大楼前,仔细地端详。她就是广昌三小党支部书记、校长刘金凤。

广昌三小坐落在美丽的抚河源头旴江河畔,是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近2000名学生。2021年9月,刘金凤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金凤是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一名“80后”校长,先后获得江西省首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西省第五届名校长培养对象等多项荣誉。她上任以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双减”政策,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时至岁末,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放假在家,刘金凤每天还是照常来学校。上午8:00,刘金凤习惯性地巡查校园。她先查看了正在修缮的校园大门,穿过教室走廊,查看教室门窗,走进办公大楼整理展板上没有夹稳的作品。之后,她来到办公室,写下一天工作的要点,一边看材料一边等待其他班子成员的到来。

上午8:40,校班子成员集合齐了。一行人先来到88岁的退休老党员、老校长杨承祥家里。杨承祥近90岁高龄,身体很硬朗,一早便在门口等候,见到大家到来,赶忙迎进屋,招呼大家坐下来。刘金凤说:“杨校长是我非常崇敬的老前辈,我每年都要来看望老人家,每次见到他,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亲切。”大家围坐在一起,刘金凤叮嘱老人保重身体,由衷表达对老人的新年美好祝愿。

离开杨承祥家后,刘金凤一行又来到老党员包煌洪家里,看望这位光荣入党53年的老党员。随后,刘金凤一行人还走访慰问了退休老教师、老党员刘生荣和饶少卿,表达了学校党支部、工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新年美好祝福。

上午11:00,刘金凤带着德育、教学干部和班主任继续走访留守儿童。

广昌县第三小学留守学生多,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眼下是年底,大多数家长都已回家过年,正是家访的好时机。踏着一级一级台阶,爬上七楼,大家已经有点气喘吁吁了,这是六(3)班留守儿童李宇轩家租住的房子。

李宇轩和爸爸已经在家门口等候,热情地把刘金凤一行迎进屋内,懂事的李宇轩连忙给大家端送茶水。这个孩子7岁时,妈妈便去世了,从小跟着奶奶生活,爸爸常年在外务工。刘金凤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假期时间,继续努力学习,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征求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建议。李宇轩爸爸说:“我对学校和老师的工作非常满意,刘校长来家访让我非常感动。”家访过程十分轻松愉悦,李宇轩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

离开李宇轩家,刘金凤一行人又来到四(1)班留守学生李熠的家里,与李熠父母沟通、了解情况。一番座谈下来,已是中午12:30。

下午2:30,学校新学期工作部署会按时召开。根据“一校一品”工作要求,广昌三小通过全校师生文化大讨论,确立“童真教育”办学思想,打造“童真”校园文化。会上,刘金凤要求各部门积极探索并架构“童真教育”实践体系,真正将“童真”文化落地生根。同时,刘金凤就落实“双减”政策、教师专业成长、阳光体育运动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下午4:30,校建项目设计师、施工方、监理等来到学校,刘金凤就校门修缮及新建综合大楼工程再次与他们沟通、协商。

下午5:00,广昌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廖小平带领校建办一行人来到学校指导校建工作。刘金凤说:“县教体局对我们学校的发展高度重视,局领导多次到校指导工作。”刘金凤向廖小平详细汇报了校建工程进度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廖小平就工程推进作了现场指导。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刘金凤带着一天的疲惫,踏着夜色,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是刘金凤平凡的一天,正是无数这样的平凡日子,成就了基层教育工作者不平凡的教育情怀和梦想。广昌三小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西省平安校园、江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抚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2022年,学校报送的案例获得江西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奖。

刘金凤说:“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将继续以奋斗作桨,以开拓为帆,让每一天都闪闪发光,用敬业奉献来诠释责任担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王锋旗)

作者:徐光明 王锋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